王桂艷,王 健,蔣昆煒,李殿平
(鐵嶺市農業(yè)科學院,遼寧 鐵嶺 112616)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全國60%以上居民以稻米為主食[1]。遼寧省是北方粳稻主產區(qū)和優(yōu)質米生產基地,生產的稻米以綠色、優(yōu)質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目前水稻生產上存在推廣品種表現(xiàn)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有些品種豐產性及抗倒伏性較好,但蒸煮食味一般;有些品種適口性較好,但抗倒伏性差、出米率低[2]。高產優(yōu)質的水稻品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水稻生產獲得豐產豐收奠定基礎。為滿足市場消費需求,選育優(yōu)質、穩(wěn)產、綜合性狀好的水稻品種是水稻育種工作者的重要任務[2]。鐵嶺市農業(yè)科學院育成的中熟水稻新品系鐵粳1603,基本兼?zhèn)鋬?yōu)質性、豐產性、抗性三種特性,能夠給廣大稻農帶來較高的收益[3]。
鐵嶺市農業(yè)科學院2006 年以鐵粳7 為母本,以吉124 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2007~2010 年F1~F4在院內試驗田按組合混合種植、秋季按組合混收。2011 年F5代按組合單株插秧,秋季決選出6 個單穴。2012 年種植單系,秋季決選出457號單系進入下年院內預備試驗。2013 年參加院內預試,秋季決選出15 號進入下年院內品比試驗。2014~2015 年參加院內品比試驗。參加院內預備試驗、品比試驗的同時,在開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做自然誘發(fā)稻瘟病抗性鑒定。2016~2017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新品種聯(lián)合品比試驗,代號為鐵163。2018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預備試驗并定名為鐵粳1603。2019~2020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qū)域試驗,2020 年同時進行中熟組生產試驗。2021 年5 月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遼審稻20210004。
發(fā)芽能力強,出苗快而整齊;秧苗健壯,葉片直立,葉色綠;抗低溫能力強,根系發(fā)達,移栽發(fā)根力強,返青速度快。
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平均17.0 穗/穴,株高110.1 cm,主莖15~16 片葉,劍葉直立,葉色綠,活稈成熟,稈強抗倒伏。
半直立穗型,穗長17.8 cm,有效穗數(shù)28.3 萬穗/667 m2,每穗粒數(shù)135 粒,結實率84.7%,千粒重26.0 g。谷粒莖稈黃色,穎殼色黃,無芒,熟相好。
經農業(yè)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進行品質分析,糙米率81.4%、精米率72.4%、整精米率69.7%、粒長4.9 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9.0%、堊白度1.6%、透明度1級、堿消值7.0 級、膠稠度70 mm、直鏈淀粉含量17.6%、蛋白質含量7.7%,品質各項指標達到國家《優(yōu)質稻谷》標準二級。經品嘗鑒定,蒸煮米飯香味濃郁、適口性好,冷飯不回生。
鐵粳1603 生育期155 d,屬粳型常規(guī)中熟水稻品種,需≥10 ℃活動積溫3 100~3 200 ℃。在鐵嶺地區(qū)一般4 月10 日育苗,5 月20 日插秧,8月5 日左右抽穗,9 月下旬成熟。鐵粳1603 適應性廣,抗寒性強,灌漿速度快,莖稈抗倒伏能力強,田間試驗調查期間無倒伏現(xiàn)象發(fā)生。經沈陽農業(yè)大學稻瘟病課題組定點調查,其2 a 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shù)分別為1.7、2.3,穗瘟損失率最高級1 級。
2016~2017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新品種聯(lián)合品比試驗,10 個點次,不設重復,平均產量629.1 kg/667 m2,比對照沈稻6 號(588.1 kg/667 m2)增產7.0%。
2018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預備試驗,3個點平均產量673.1 kg/667 m2,比對照沈稻6 號(620.6 kg/667 m2)增產8.5%,增產點比例100%。
2019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qū)域試驗,6點平均產量664.3 kg/667 m2,比對照沈稻6 號(631.1 kg/667 m2)增產5.3%,增產點比例100%。2020 年繼續(xù)參加中熟組區(qū)域試驗,6 點平均產量617.3 kg/667 m2,比對照沈稻6 號(593.9 kg/667 m2)增產3.9%,增產點比例100%。2 a 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640.8 kg/667 m2,比對照沈稻6 號增產4.6%。2020 年同時參加中熟組生產試驗,6 點平均產量647.5 kg/667 m2,比對照沈稻6 號(616.3 kg/667 m2)增產5.1%。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情況詳見表1。
表1 鐵粳1603 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俗話說“秧好八成糧”,培育壯秧是獲得高產的基礎。鐵粳1603 穗大粒多、分蘗力較強,稀播種育壯秧對發(fā)揮其生產潛力特別關鍵。
根據遼北地區(qū)的氣候條件、鐵粳1603 的品種特征特性,兼顧稻農生產習慣,鐵粳1603 于4 月中旬播種、5 月17~28 日移栽最為適宜,秧齡30~35 d。播種前澆足底水,秧盤擺放整齊,裝入2.5 cm 厚的營養(yǎng)土。拋秧盤育苗播種3~4 粒/孔,軟盤育苗、缽盤育苗播種90~100 g/盤,邊播邊找勻,播后用篩好的腐殖土覆蓋,覆蓋土厚度0.5 cm 左右。播種結束后覆蓋無紡布,用微噴澆透水,待苗床表面無明水時噴施除草劑除草,封閉后覆蓋地膜。當50%秧苗達立針期時可揭掉地膜。揭膜后1 周左右進入第一完全葉伸長期,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2~25 ℃;此時可適當通風煉苗控長,少澆或不澆水。從第二葉露尖到第三葉展開為離乳期,棚內溫度控制在22 ℃左右,最高不超過25 ℃;此時適當大通風煉苗并澆pH 值4.5 的酸水,用清水洗苗1~2 次。移栽前3~4 d 應控水,促進根系生長。
鐵粳1603 分蘗力較強,插秧適宜密度為中等肥力土壤30.0 cm×13.3 cm、高等肥力土壤30.0 cm×16.5 cm,基本苗3~5 株/穴(約7 萬株/667 m2),利于個體與群體生長協(xié)調,產量達到最優(yōu)。應避免插秧過密,穴苗數(shù)過多易產生夾心苗,造成生長不良。
根據地力情況,中等肥力地塊施農肥2 000 kg/667 m2,化肥施標氮50~60 kg/667 m2、磷肥50~60 kg/667 m2、鉀肥10~15 kg/667 m2。氮肥施用比例底肥∶蘗肥(2 次)∶穗粒肥=4∶4∶2,氮肥在各時期的施用量均隨苗情長勢看葉色、天氣等情況靈活掌握,穗粒肥依苗情遵循“寧早勿晚、寧少不多、可施可不施則不施”的原則[4]。磷肥作底肥施入,一般施純磷6~8 kg/667 m2,缺磷土壤應適當增加。鉀肥隨蘗肥施入。老水田還要注意施用適量微肥。
采用淺、濕、干相結合的淺水間歇灌溉原則,花達水插秧,深水扶苗返青,淺水促分蘗[5]。有效分蘗期淺水灌溉,保持3 cm 水層,增溫促蘗。薄水分蘗,后期干濕交替,適時擱田[6],曬田程度要結合苗情和土壤情況而定,基本達到田面發(fā)白、地面龜裂、葉色褪淡挺直,這樣能夠促進壯稈、控制上部徒長、促進根系發(fā)達。秧苗達到計劃莖數(shù)的80%時曬田控制無效分蘗,保證根系活力,其余時間間隙濕潤灌溉(即先灌2~3 cm 淺水層,待其自然落干、田面無水后再灌淺水層,如此反復),收獲前7~10 d 斷水,斷水不宜過早,以確?;疃挸墒?。
草害防治以化學除草為主,人工拔草為輔。用葉枯寧、浸種靈等藥劑浸種3~4 d,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7]。6 月末至7 月初,用稻豐靈250 g/667 m2兌水10~20 kg/667 m2噴霧防治二化螟、稻曲病。大田初期注意防治稻水象甲、潛葉蠅,中后期要綜合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稻飛虱等。
關于稻瘟病防治,栽培措施方面可采用配方施肥,避免氮肥用量過多、施用過晚;增施有機肥和硅肥;控制灌水量?;瘜W防治方面,用25%適樂時、80%強氯精、10%浸種靈等嚴格進行種子消毒;移栽時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或40%富士一號乳油或40%稻瘟靈乳油等,按說明兌水噴霧,能很好地抑制葉瘟發(fā)生;防治穗頸瘟應在破口始穗期和齊穗期各施藥1 次;稻瘟病嚴重地區(qū),在抽穗前和齊穗期用富士一號加以特殊防治。
在水稻籽粒發(fā)育最飽實、養(yǎng)分積累最多、千粒重最大且在稻穗籽粒成熟度適中、含水量適中的時候進行適時采收,水稻才能達到單位面積產量最大、稻米品質最好、精米率最高,因此水稻適時采收(在完熟期收獲,或者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時收獲)是最有利于實現(xiàn)水稻高產和優(yōu)收的[8]。稻谷水分過大時應低溫烘干,使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下,便于安全儲藏。
鐵粳1603 適宜在遼寧省中熟稻區(qū)種植,凡有效積溫在3 100 ℃以上的相似生態(tài)區(qū)均可引進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