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瑞
(菏澤學院 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重視并發(fā)揮學術話語權在革命和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發(fā)展壯大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理論工具之一,中國共產黨的歷代領導人同時也是學術話語的重要建構者。1934年《中國農村》創(chuàng)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農村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早期學術話語權與政治話語權建構的積極嘗試。
國內話語權研究基于現(xiàn)實政治考量,主要集中在國際話語權、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馬克思主義等領域。有部分學者從歷史的視角考察中國共產黨革命時期的話語權建構。趙淑梅以1927—1937年“左”、右傾含義變化為中心考察了中國共產黨黨內話語權的博弈(1)趙淑梅:《中共黨內話語權的博弈:1927—1937——以“左”、右傾含義變化為中心的考察》,《長白學刊》2009年第6期。;馮紅和代志坤分析了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提升路徑(2)馮紅、代志坤:《大革命時期中共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提升路徑探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黃三生認為1936—1945年間,中國共產黨國際話語權增強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其領導下中國實力的增強、高素質話語隊伍的培養(yǎng)、立場鮮明話語主題的設計與堅實話語平臺的構建等(3)黃三生:《論1936—1945年中共“國際話語權”增強的原因及現(xiàn)實啟示》,《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年第12期。。同時,也有學者敏銳地觀察到中國共產黨革命時期學術話語權的構建。如王海軍和郝思佳從政治與學術的雙重屬性探討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學術話語權的博弈,認為該時期“政治論戰(zhàn)與學術論戰(zhàn)在當時是同體共存、互相制約的,政治訴求融于學術研究之中,兩者不存在明確的定義界限”(4)王海軍、郝思佳:《政治與學術的雙重屬性: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學術話語權的博弈》,《理論學刊》2020年第5期。。中國共產黨革命時期學術話語權的建構有力地配合了當時的革命形式,也開創(chuàng)了用學術講政治的革命傳統(tǒng),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當前,學術界對這個領域的研究更多聚焦在話語的博弈和爭奪,而對話語權背后建構的主動性、系統(tǒng)性及影響的深遠性探究還不夠?!爸袊r村派”及其創(chuàng)辦的《中國農村》雜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建構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權的典范,當前學術界關于“中國農村派”及《中國農村》雜志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對陳翰笙、薛暮橋等代表人物思想的梳理評價、關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zhàn)以及《中國農村》雜志封面圖像、編輯理念等微觀層面的研究。本文擬從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村學術話語權建構的宏觀歷史背景出發(fā),以其領導的“中國農村派”和其創(chuàng)辦的《中國農村》為具體案例,研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早期是如何通過學術話語聚集人才隊伍、選擇學術話語議題、提出學術話語斗爭策略等多個方面來建構學術話語權,進而贏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學術與政治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兩種志業(yè)。學術重在發(fā)現(xiàn)客觀真理,而政治重在建構美好生活。學術與政治從來不是割裂的(5)常江、石谷巖:《托德·吉特林:學術與政治從來不是割裂的——新左派運動的學術鏡像》,《新聞界》2018年第4期。。首先,政治話語是學術話語的重要來源。政治信仰為學術話語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問題為學術話語提供議題,政策決議為學術話語提供研究方向。其次,學術話語密切關聯(lián)著政治話語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學術話語提升政治話語的學理性、邏輯性和可信性,學術研究為政治決策提供理論根基。知識分子通過調查研究、話語轉換、理論建構等路徑形成政治認同,并將學術話語轉換為大眾話語,有助于切實的社會動員和政治實踐。最后,學術話語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學術不能等同于政治,要遵循學術規(guī)范。學術話語追求真善美,要求站在本真立場、依靠真實論據、運用學術邏輯去探尋問題真相。中國早期革命深受蘇俄革命實踐和理論的影響,因此,列寧關于學術、政治與宣傳的學說影響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學術話語權的建構?!霸诹袑幍男麄飨到y(tǒng)中,有三種主要角色:理論家、宣傳家和鼓動員。”(6)劉海龍:《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第100、100、99頁。“理論家負責提供正確的理論?!?7)劉海龍:《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第100、100、99頁?!傲袑帉⑿麄鞫x為針對社會精英的理性說服行為,而將鼓動定義為針對普通群眾的感情煽動行為?!?8)劉海龍:《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第100、100、99頁。
20世紀初期,面臨著內憂外患、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以及近代與現(xiàn)代教育與學術的轉換,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深受西方文化影響,持有“學術——政治二元對立思維的學術本位意識”(9)張國義:《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于學術與政治關系的探討》,《學術探索》2010年第1期。,希望能夠堅守“以學術為志向”,保持獨立的學術人格和自由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又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士大夫“內圣外王”“學而優(yōu)則仕”“家國天下”情懷,希望參與國家政治進程。五四運動之后,知識界從“談不談政治”到“如何談政治”,形成了“學理型政治”和“政治型學理”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10)張寶明:《從學術到政治:“五四”新青年派走向社會主義的精神路徑》,《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6期。。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政治與學術的壓力下不斷進行身份的調試,最終認同了自身政治與學術的雙重身份。1921年,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先進的、外來的革命理論,首先被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并以此建立革命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其他知識分子不同,馬克思主義化的知識分子承擔社會變革與學術批判雙重責任,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大旗,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立場、政治判斷以及政治目標。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話語在黨的重要文件、制度中呈現(xiàn)的同時,也作為學術話語不斷向社會輸出。
20世紀初期,中國近代政治生活進入以“主義”為指導的集體行動時代,政治精英取代知識精英成為社會政治話語權的主導者(11)王海軍、郝思佳:《政治與學術的雙重屬性:抗戰(zhàn)時期國共兩黨學術話語權的博弈》,《理論學刊》2020年第5期。。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12)《孫中山選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39頁。,具備學術與政治兩個層面的價值,政治話語權與學術話語權的爭奪成為政黨博弈的重要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現(xiàn)了學術話語和政治話語的統(tǒng)一,兼具學理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權的建構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社會的性質、揭示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用馬克思主義建設和改造中國,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20世紀早期思想學術風云匯聚,不同政治背景的知識分子開展中國社會性質論爭。由此,“學術觀點成為政治觀點的折射,理論斗爭成為政治斗爭的一部分。”(13)陳峰:《社會史論戰(zhàn):政治和學術價值雙峰并峙》,《歷史評論》2020年第4期。隨著論戰(zhàn)的持續(xù)深入與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和革命道路對中國農村的關注,論戰(zhàn)重點也逐步延伸到中國農業(yè)經濟領域,中國共產黨出于政治與理論的考量,需要建構起其在中國農業(yè)經濟領域中的政治話語權和學術話語權,不斷對錯誤觀點和理論進行批判,引導青年進步知識分子接受黨的理論和觀點,構建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認同和政治認同。學術話語隊伍建設是學術話語權建構的基礎?!吨袊r村》在《發(fā)刊詞》中指出:“本會為謀全民族獨立和全世界和平,而從事中國農村經濟的研究”(14)《〈中國農村〉發(fā)刊詞》:薛暮橋、馮和法編:《〈中國農村〉論文選》(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頁。。該刊的辦刊宗旨體現(xiàn)出進步知識分子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吨袊r村》共發(fā)表文章1019篇,署名文章954篇,作者共計481人,其中陳翰笙、薛暮橋、張錫昌、錢寅生、李紫翔等30位作者構成了《中國農村》穩(wěn)定的核心作者群(15)張佳兆:《抗戰(zhàn)時期〈中國農村〉雜志探析——以作者群為中心的考察》,《學理論》2020年第7期。,雜志中重要的評論、社會問題分析、農村社會動員、農業(yè)經濟調查等由他們牽頭組織或身體力行完成,這一群體的穩(wěn)定性保障了農村學術話語權的可持續(xù)性。
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應當有機結合,革命的知識分子要用學術話語為政治話語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吨袊r村》創(chuàng)刊伊始就得到了共產黨政治上的領導。30位核心作者群中,包括陳翰笙、薛暮橋、張錫昌、錢寅生、李紫翔等22位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的入黨時間大致集中于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間,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為《中國農村》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他們大部分在創(chuàng)刊之前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和理論著作有系統(tǒng)的學習和理解,確保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貫徹于農村調查和《中國農村》辦刊的始終。另外,如錢俊瑞、張錫昌、秦柳方等人在農村調查過程中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革命主張,摒棄了原有的改良思想。其余5位為無黨派群體的進步人士,在20世紀40年代,他們陸續(xù)分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千家駒、馮和法)、中國民主建國會(孫曉村)、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王易今)、中國致公黨(雷沛鴻)等與中國共產黨交往密切的民主黨派。在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指引和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農村》準確把握當時共產黨的理論和政治主張,開展的農村研究能夠真實地反映中國農村狀況,成為中國共產黨農村革命思想的代言人,體現(xiàn)出鮮明的階級立場。
學術話語主體的知識背景、學術研究能力、學術闡釋能力、學術表達能力以及對概念、命題、方法的把握和運用等會直接影響到學術話語權的建構?!吨袊r村》的核心人物陳翰笙先后在美國波莫納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后在德國柏林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28年至1934年,陳翰笙領導農村調查團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獲得了大量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調查以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為方法,重點調查農村的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揭露農村中的階級矛盾、階級剝削等問題實質。通過調查實踐培養(yǎng)出一支包括錢俊瑞、薛暮橋和孫冶方等的專業(yè)理論隊伍,他們成為《中國農村》的核心力量?!吨袊r村》的核心作者群既接受了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熏陶,又有著扎實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他們既是中國較早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革命戰(zhàn)士,又是對中國農村經濟現(xiàn)實有著深刻認識的學者?!吨袊r村》的核心作者群在辦刊過程中歷練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農業(yè)經濟學的開拓者,并對建國后中國經濟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給予了很好的學術支撐。《中國農村》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農業(yè)經濟學的“孵化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面臨嚴重危機,引發(fā)學界對農村社會經濟的關注,農村經濟學成了一門時興的學科?!吨袊r村》以中國共產黨經濟理論和農村思想為指導,充分行使提問權、論斷權、解釋權、批判權和論證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主題、分析框架、敘事方式以及現(xiàn)代科學論證方式等根本性話語,緊密圍繞政治話語進行轉換,開展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農村改良主義的批判、土地所有權的宣傳等,建構了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農業(yè)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提問權指政黨及其領袖發(fā)現(xiàn)時代問題并根據階級立場提出歷史任務,體現(xiàn)了政黨存在的歷史價值和未來愿景。中國社會性質、中國農村社會性質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提出的一個頗具歷史意義的問題,引發(fā)了各方激烈論戰(zhàn)。“半封建”“半殖民地”屬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核心概念。列寧曾用“半殖民地”或者“半封建”概念分析中國,但未把這兩個“半”概念作為整體來說明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1929年中共中央發(fā)布的《中央通告第二十八號——農民運動的策略》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來判斷中國社會性質。國民黨大肆宣傳“江南無封建”“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等觀點,企圖從理論上否定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斷。國際上,共產國際認為中國共產黨沒有弄清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導致中國早期革命失敗的原因。中國社會性質問題決定中國道路的選擇,中國社會性質不清則中國革命道路不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是中國社會性質的縮影,《中國農村》在創(chuàng)刊伊始就把中國農村社會性質作為首要問題進行研究和宣傳?!吨袊r村》從生產關系角度入手,就中國農村經濟的性質、特點以及帝國主義對中國農村經濟性質的影響三個方面開展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大論戰(zhàn)?!吨袊r村》不是用學院式的爭辯而是用農村調查的具體材料、經驗和事實來證明中國農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進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項革命事業(yè)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論斷權是政黨及其領袖對于時代重大問題所做出的回答和判斷,是完成歷史任務所必需的獨特的思想體系或理論綱領。《中國農村》提出的農村方案是對當時共產黨政策和策略的有力支撐?!吨袊r村》強調消滅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剝削的土地制度是中國土地改革的唯一正確路徑。陳翰笙等馬克思主義學者認為土地的占有與利用是農村諸問題的核心,他們通過調查揭示了中國北方農村和南方農村的共同特征就是土地大都集中在地主富農手里,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社會動蕩和農村經濟危機是由于階級剝削、高利貸剝削和國際壟斷資本剝削互相勾結導致的。因此,中國農村最主要的問題是土地分配不均而非農民自身的問題,重新分配土地和財產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最佳方案。《中國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論證和理論指導。
解釋權是一個政黨及其領袖面對重大歷史任務開展政治動員時所作的理論闡釋,通常通過理論概括及“口號”的提出、貫徹和落實深入到社會實踐和人民大眾??谷站韧鲂麄魇恰吨袊r村》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農村》提倡建立農村抗日救亡戰(zhàn)線,提出戰(zhàn)時農村工作策略和主張,積極為抗日救國鞏固敵后農村戰(zhàn)場?!吨袊r村》從宣傳世界殖民地農村經濟狀況到中國尤其是東北農村經濟,從比較客觀的報道和呈現(xiàn)到飽含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懷,逐步樹立起宣傳抗日救亡的主張和宗旨。《中國農村》提出救亡運動聯(lián)合陣線,對“怎樣領導農民參加救亡運動”“救國運動中的鄉(xiāng)村工作青年”以及鄉(xiāng)村教師等群體所應承擔的職責等問題進行論述?!吨袊r村》月刊從1937年9月的第四卷第一期開始改為《戰(zhàn)時特刊》半月刊,進行較為密集的農村抗日宣傳工作,為農村抗日救亡運動打下了良好的輿論基礎。
批判權是政黨及其領袖基于主要矛盾、主要風險的把握,針對敵對或錯誤思想觀念開展論戰(zhàn),體現(xiàn)出政黨的感召力和戰(zhàn)斗力。關于中國農村落后的原因,《中國農村》將其歸因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存在。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xiāng)村建設派”、以晏陽初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等農村改良主義認為,農民的貧窮、自私、愚昧、散漫、忘本是導致中國農村落后的根本原因,他們倡導采用和平的方法,通過“興辦教育、改良農業(yè)、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衛(wèi)生和移風易俗”(16)鄭大華:《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之“公共衛(wèi)生”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等措施來實現(xiàn)中國農村經濟的復興。該學說“根本否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剝削關系是農村的主要問題”(17)薛暮橋、馮和法編:《〈中國農村〉論文選》(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3頁。,遮蔽了農村中階級斗爭的實質和進行農村革命的必要合理性,《中國農村》多次對其開展批判。孫冶方、千家駒、李紫翔、薛暮橋、錢俊瑞等尖銳地指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殘余勢力的統(tǒng)治才是中國農村的病癥所在。因此,必須打倒帝國主義侵略,鏟除封建殘余勢力。
論證權是政黨為增強其問題、解釋、口號、理論的科學性及批判的可信性而開展的調查研究。實地調查是中國近代農業(yè)經濟學本土化和科學化的基石,也是構建馬克思主義農業(yè)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基礎。這個時期,用現(xiàn)代科學理論和方法對農村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實地調查蔚然成風,南京國民政府的農村復興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北平社會調查所、知名學者卜凱和晏陽初以及日本的“滿鐵”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村調查活動?!吨袊r村》繼承了由陳翰笙主持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農村調查傳統(tǒng),充分利用調查得出的第一手數據為武器對農村問題進行研究,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證科學結合的特征。《中國農村》不僅僅將土地問題理解為土地所有與土地使用的問題,更關注由此形成的剝削與支配。《中國農村》發(fā)表了一系列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有關調查統(tǒng)計方法方面的文章,如《怎樣做農村調查》《農村經濟的調查和統(tǒng)計》等,引導鄉(xiāng)村工作者更加科學地開展農村調查。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學術話語權建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一是學術話語較之政治話語更容易躲避國民黨政府的審查,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開辟新道路;二是學術話語更容易受到學界的關注、認可和追隨,在知識分子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三是學術話語能夠進一步對政治話語進行闡釋、論證,從學理上析清政治方針、路線。《中國農村》創(chuàng)辦之日正值革命形勢異常嚴峻,它采取了靈活有效的建構策略,不斷增強其傳播力和影響力。
《中國農村》作為一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雜志,天生具有強烈的斗爭使命,其斗爭策略具體體現(xiàn)在保持合法身份、開展正面斗爭與隱蔽斗爭、巧妙地進行借力打力以及開展以團結為目的的批判活動等方面。
1.保持學術話語合法身份。《中國農村》在當時一直擁有合法身份,能夠進行公開宣傳。創(chuàng)辦之初,該刊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黨部中進行登記從而取得合法身份;在禁刊后,雜志通過各種渠道解禁復刊,爭取有聲望或地位的進步人士、政府委員如吳覺農、孫曉村等加入《中國農村》的領導機關,贊助、保護出版發(fā)行工作。
2.開展學術話語正面斗爭。《中國農村》的歷史是一部充滿斗爭的歷史,無論是從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農村改良主義的批判,還是到全力宣傳抗日救國,結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及戰(zhàn)時農村工作和農村經濟狀況,皆貫穿這一主線。如《傀儡組織統(tǒng)治下的商都農民》《反對?聯(lián)合?投降?》《匪偽軍侵襲下的綏遠農村》等文章,對國民黨當局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丑劣行徑進行了尖銳的揭露。
3.學術話語借力打力?!吨袊r村》采取借力打力的宣傳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借宣傳三民主義之名,提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實行民主政治,改善工農生活;借助新近發(fā)生的政治或軍事事件,進行抗日救國宣傳,表明嚴正立場;借助宣傳國民政府的進步言論和進步法令,監(jiān)督其付諸實踐兌現(xiàn)承諾。這種靈活的宣傳方式有利于進行政治和經濟上的動員,集合民眾力量,實行武裝抗日。
4.學術批判以團結為目的。《中國農村》雖然在思想界發(fā)起多次批判,但并不以批判為目的,而是在思想斗爭中堅持批評與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明確指出正確的道路。例如,針對政學會的土地改良政策,在批評其條文公式化或教條主義空談的同時,指出實現(xiàn)這些政策的路徑是要把力量落實到組織農民上來;又如,針對鄉(xiāng)村改良運動,在批評改良主義者的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同時,又積極引導青年在改良主義團體中教育和組織農民。因此,《中國農村》能得到更多社會群體的尊重、同情和支持。
知識分子是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的重要建構主體,他們是政治話語進行兩級傳播甚至多級傳播的意見領袖。政治話語尤其是不處于政治主導地位的政治話語很難從政治家直接流向群眾。知識分子作為政治家和大眾之間的橋梁和中間力量,通過調研、批判、闡釋、論證等多種形式,將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成為知識社會中能自由而順暢流動的話語形態(tài)?!吨袊r村》通過貼近受眾、引導受眾、服務受眾的辦刊方針,充分發(fā)揮期刊教化作用,積極推動學術話語向大眾話語轉變,進而提升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在大眾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認同度。
1.貼近受眾?!吨袊r村》以“大眾的讀物”為定位,注重“通俗化”和“現(xiàn)實化”。編者們感到不能在研究室中高談學理,要跑上街頭,跑到每一個鄉(xiāng)村中間,去啟發(fā)潛在的“民族解放”的巨大力量。欄目設置靈活多樣,主要有評論、專論、農村干部生活講話、農村巡禮、農村文藝、讀者論壇等,善于借助詩歌、民謠、故事、漫畫和木刻等生動活潑的形式來反應農村社會生活。
2.引導受眾。《中國農村》運用多種傳播策略引導受眾。一是兩面提示原則?!吨袊r村》先刊載屬于不同觀點的文章,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進行辨析,指出對方缺乏實踐支撐和方法理論上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運用“農研會”等團體的調查成果,提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引導讀者從客觀立場進行判斷。二是“明示結論”與“寓觀點于材料之中”相結合原則。在創(chuàng)刊初期,《中國農村》態(tài)度鮮明地宣傳“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才是關于人類社會的唯一的科學理論”。后來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下,《中國農村》采取“寓觀點于材料之中”的傳播策略,刊載《畝的差異》《難民的東北流亡》《黑龍江流域的地主與農民》等調查文章,用具體數字材料啟迪讀者閱后自己得出結論。三是理論與事實的統(tǒng)一原則。《中國農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研究工具,引用的事實鮮活,數據意義豐富。
3.服務受眾?!吨袊r村》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注重與讀者的溝通與互動,例如,開辟讀者專欄,刊登讀者來信,及時解答讀者的各種問題。注重對受眾的指導,如發(fā)表多篇《怎樣寫農村通訊》之類的文章,提升受眾的寫作能力,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該刊每卷每期都設有編后記,向讀者介紹雜志的主要內容、稿源、推薦文章和重要話題以及下期預告、印刷字號調整和頁數說明、勘誤等,為讀者指明閱讀的重點,有助于受眾提高閱讀效率。
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學術上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吨袊r村》是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術思想與政治斗爭共同作用的結果?!吨袊r村》作為馬克思主義農業(yè)經濟學傳播的重要陣地,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全面解剖和研究中國農村經濟,揭露、批判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謬論,為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和農村政策提供學理支撐,有力構建了其早期的農村學術話語權。面對復雜的國內外情勢,中國共產黨要繼續(xù)推進學術話語體系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用學術話語面對國內受眾和國際受眾,講清楚中國政治的內在邏輯和價值理念,增強政治認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學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