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禎人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56)
《續(xù)修四庫全書》收錄了陸九韶的《陸氏家制》四篇?!饵S宗羲全集·宋元學案》的《梭山復齋學案》也以《梭山日記》的形式收錄了相關內容。其文謂“考古經國之制,為居家之法”[1],這言簡意賅,極富針對性、時代性和實用價值。相對于歷代著名名臣家訓、文人家訓來講,陸九韶的家訓內容和形式別具一格。在南宋孝宗、光宗兩朝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結合陸象山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透視該家訓的思想框架、治家理念、道德規(guī)范、人生理想等對陸象山的影響。如果從這樣的一個特殊的角度審視陸象山的人生與思想及其在荊門的成就,我們的研究將會得到一些新的收獲。
陸象山擁有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淵源和底蘊的大家族。中國哲學史把復齋(陸九齡)、存齋(陸九淵)稱為“江西二陸”;《黃宗羲全集》引全祖望語,加上梭山居士(陸九韶),稱為“三陸子之學”。“三陸子之學”和而不同,相互滲透、互相依持。陸氏兄弟六人“合族而食”,是一個大家庭。《梭山復齋學案》載曰:“其家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家之事聽命焉。隨遷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疇、租稅、出納、庖爨、賓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訓戒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盵2]陸氏兄弟安寧和睦,皆為當?shù)夭趴。麄兪且粋€整體。楊簡在《象山先生行狀》中寫道:
先生姓陸,諱九淵,字子靜。其先偽姓,至齊宣王少子元侯諱通,始封平原殷縣陸鄉(xiāng),因以為氏。曾孫諱烈,為吳令,子孫遂為吳郡吳縣人。自吳公四十世為唐宰相文公,諱希聲,是為先生八世祖。七世祖諱崇,六世祖諱德遷,五代末,避地于撫州金溪。高祖諱有程,曾祖諱演,并以學行重于鄉(xiāng)里。祖諱戩,父贈宣教郎諱賀,生有異稟,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見于躬行,酌先儒冠昏喪祭之禮,行之家,家道之整著聞州里。母孺人饒氏,生六子,先生其季也。[3]
陸象山的先祖中,有宰相出身的陸希聲,有著名學者陸有程、陸演。從六世祖陸德遷遷至金溪,到南宋陸賀,一直數(shù)代同堂,未分田畝,合灶吃飯,保持著詩禮簪纓、鐘鳴鼎食的大家遺風,被稱為“青田河畔樵農客,云林山下宰相家”。大哥陸九思總管全局,有家訓著作《家問》一部,可惜已經遺失了。朱熹曾經為這部家訓著作專門作了跋,評價很高:“《家問》所以訓飭其子孫者,不以不得科第為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為憂。其殷勤懇切,反復曉譬,說盡事理,無一毫勉強緣飾之意,而慈祥篤實之氣藹然。諷味數(shù)四,不能釋手?!盵4]480這種治家理念和為人風范與梭山居士的《陸氏家制》是一致的??梢娝笊骄邮康臑槿孙L格及其家訓是深受大哥陸九思影響的。陸九韶為陸九思撰寫過《行狀》。六兄弟中,四哥陸九韶,號梭山居士,不念場屋,與朱熹特別“友善”,《宋史》專門為陸九韶立傳,在很大程度上是陸九韶擁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家訓思想。
孝宗皇帝曾經表彰過陸氏家族:“陸九淵滿門孝悌者也?!盵5]419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朝廷敕旌陸氏義門:“江西金溪青田陸氏,代有名儒,載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門翕然,十世仁讓。特加褒獎,光于閭里,以勵風化?!盵4]527當時的陸氏家族有兩大特點:“鼓磬聚合,為歌寓警”。陸九韶把訓誡之詞編為韻語,供家人謁祖先祠唱誦?!端问贰り懢派貍鳌酚涊d:“九韶以訓戒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盵6]12879此其一。二是奉行“家國同構”的理念,由家長一人主持家政,組織生產,眾子弟輪流協(xié)助管家,余則各司其職,各有制度,使得陸家農、商、儒三業(yè)并進,成為金溪名門望族。(1)對陸九淵影響極深的人,還有他的二哥陸九敘。陸九淵還專門為他撰寫了《宋故陸公墓志》。文中說,“二兄氣稟恢廓,公正不事形跡,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和處理家庭矛盾。每當群居族談至有疑義時,初若無與的他或正色而斷之以一言,或談笑而解之以一說,往往為之渙然。因為家素貧,無田業(yè),為了一大家人的生計,他棄文經商,勇敢地承當主營藥店的重任。他誠實經營,精心理財,一家百口的衣食雜用主要由其操持和供給。當窮約時,他的四個兒子、六個女兒總是穿得最差。如果不是大家都分得了什么,他是決不會考慮到自己及其妻小的。他對妻小要求甚嚴,不允許有半點特殊化行為。但是,每當兄弟們因交游而需要費用時,他不論手頭多緊,總是想法子及時予以滿足。陸九淵三歲喪母,依賴二兄二嫂之處自然多一些,因此,他特別了解和尊重他們,也特別感激他們。陸氏兄弟中,如果沒有這樣一位甘于自我犧牲者,大家恐怕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何談讀書做官,成名成家。”參見王佩著:《陸九淵家庭關系探微》,載《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第67頁。這在梭山居士的《陸氏家制》中都有特別的表述。
《陸氏家制》分為《居家正本》上、下和《居家制用》上、下,共四篇。文本的理論依據就是孔子的“忠恕之道”、“三大綱領”和“八大條目”。尤其是把孔子及《禮記·大學》中“財”“德”關系的思想引申到了家訓的倫理關系之中,開拓了新的境界,并把《大學》中“大而化之”的思想落實到家務十分細致的原則中。陸九韶的家訓思想與其哲學思想相表里,并極其尊重先秦原始儒家的思想理念。正因為如此,《陸氏家制》始終都堅守著先秦儒家的立場。這也透露了江西三陸子之學的一些基本立場。這似乎也是陸象山哲學的基本出發(fā)點之一。
《居家正本》一開始,就系統(tǒng)敘述了小學、太學的學習內容和理論依據。陸九韶首先強調的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他特別指出:“小學、太學之教,俱不在言語文字,故民皆有實行而無詐偽?!盵7]258這是陸氏之學注重德行、行動,反對尋章摘句的特征體現(xiàn),也與朱熹的四書之學不同,深得孔子的“六藝”真?zhèn)鳌=魅懽又畬W“千虛不博一實”。[4]527這似乎已經有了陸象山行動哲學的路數(shù)。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居家正本》才進一步教人《六經》《論語》《孟子》。“通曉大義,明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節(jié),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際?!盵7]258《居家正本》依托于“三大綱領”“八大條目”,強調在人倫關系中堅守仁義禮儀,尊老愛幼,講信修睦。由此可見,陸九韶“居家正本”的“正本”,就是陸九淵治理荊門時期的“正心”,就是尊德性,就是培植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根基。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陸九韶寫出了下面的話:“人孰不愛家、愛子孫、愛身?然不克明愛之之道,故終焉適以損之。請試言其略:一家之事,貴于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謙遜,重仁義而輕名利,夫然后安寧、和睦,可安而享也?!盵8]259相對于其他的內容而言,《陸氏家制》中最根本的思想是要求子子孫孫孝悌謙遜,重義輕利,家門和順。因為這是人生一切事業(yè)的前提與基礎,否則就沒有任何意義了,這當然也是儒家的價值觀念。這段文字首先提出了“一家之事”的最高目標是“貴于安寧、和睦、悠久”?!鞍矊帯薄昂湍馈薄坝凭谩边@三個概念是一個遞進關系,只有安寧之后,才能夠和睦,只有和睦之后,才能夠悠久。什么是安寧?結合整體的《陸氏家制》,我們才能夠知道,所謂的“安寧”,就是不要先利后義,不要舍本逐末,不要利欲熏心,唯利是圖而六親不認。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是《禮記·大學》的思路?!蛾懯霞抑啤氛J為,要做到這一點,一是“孝悌謙遜”,二是“重仁義而輕名利”。孝,是針對長上而言;謙遜,是針對所有人而言,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態(tài)度?!爸厝柿x”與“輕名利”,是相輔相成,互相激發(fā)的兩個方面。重仁義之后,就會輕名利;輕名利的原因也正是在重仁義。不重仁義,就會重名利。重名利之后,同時又要再重仁義就成了一件艱難的事情。如果把名利放在仁義的前面,最終唯一的結果,就是敗亡破家,后果十分嚴重。所以,“孝悌謙遜”是“重仁義而輕名利”的前提與基礎;“重仁義而輕名利”則不僅是“孝悌謙遜”的提升與發(fā)展,而且也是進一步加固“孝悌謙遜”的重要途徑。這是家庭安寧、和睦、悠久的根本保障。
值得一敘的是,“重仁義”同時又是“孝悌謙遜”的提升和擴展?!靶┲t遜”只是從家庭內部的關系處理上來討論問題?!爸厝柿x”則主要是面對社會大眾。前者是“私”,后者是“公”。這正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叭省闭撸瑦廴?,是惻隱之心,是禮樂的前提,是四箴(視、聽、言、動)的基礎。如果從家、國一體的角度上來講,家里的“孝悌謙遜”,就成了社會上“重仁義,輕名利”的基礎。這就不僅僅達到了家庭、家族的“安寧、和睦、悠久”,而且也會使整個國家“安寧、和睦、悠久”。其實這正是《禮記·大學》在經濟思想上的精髓。
《陸氏家制》是這樣寫的,陸家的家風也確實是落實在了這一重要的治家理念之上。據《敕旌義門江西陸氏族譜》載:“象山之始生也,鄉(xiāng)人有求抱養(yǎng)為子者,二親以子多欲許之,九思力請以為不可。是年,九思適生子煥之,與妻曰:‘我子付田婦乳之,爾可乳小叔?!扌萌欢鴱?。象山既長,事兄嫂如父母。及守荊門,迎侍以往,不半年而歸?!?2)參見《敕旌義門江西陸氏族譜》(木刻影印本)卷八(本傳),清代光緒34年(1908年)。
這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千古佳話!不忍心將小弟送給別人,這正是陸家兄弟之間人情厚重的突出體現(xiàn)。大哥九思也許在想,我們少夫少妻,以后生孩子的機會還多的是,但是父母年紀已經大了,小弟送給別人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再生弟弟了。此情此意,感天動地啊。大哥陸九思的行動肯定感動了全家每一位成員,這正是陸家“鼓磬聚合,為歌寓警”,合族而居,鐘鳴鼎食的原因。其中最受感動者,毫無疑問,是陸象山。大哥大嫂天高地厚的恩情,真正感動了他的一生。而且,整個陸家的治家理念也對陸象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陸象山治理荊門的時候,從“正心”入手,手法與目的的高度統(tǒng)一,在事事物物上磨煉的套路,緊鑼密鼓而又井井有條的風格,正是從《陸氏家制》中受到了重要的啟發(fā),這是可想而知的。
《陸氏家制》最引人矚目的地方在于對科舉考試弊端的批判。毫無疑問,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切萬惡之源。江西三陸子之學,以此作為他們建立哲學體系的起點,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筆者以為,對科舉制的批判,正是陸象山哲學的出發(fā)點。陸象山在白鹿洞書院講授“義利之辯”,實際上,他批判的對象還是以科舉考試所產生的一系列弊端為主要目標的。
陸九韶認為科舉考試毀滅了自上古以來的小學、太學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傳統(tǒng)。陸九韶寫道:“自井田廢壞,民無所養(yǎng),幼者無小學之教,長者無太學之師,有國者設科取士。其始也,投名自薦;其終也,糊名考校。禮義廉恥滅絕盡矣?!盵7]258他從根本上否定了自漢代開始的舉孝廉制度,也否定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制度,這應該是中國思想史、教育史上振聾發(fā)聵的批判。學術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在這里,我們看到,陸九韶在經濟上是堅持井田制的。堅持井田制,其實就是堅持老子、孔子、孟子以來的太古之道。井田制的目標,就是要“民有所養(yǎng)”、鰥寡孤獨的生活都有保障,反對弱肉強食。陸九韶的意思是廢壞井田制之后,老百姓就必須為了自己的生計而奔波,強梁者欺行霸市,弱小者投告無門。此時此刻,人的貪婪、邪惡之心就會被逐步調動起來。所以,井田制與小學、太學是相匹配的。沒有了井田制,繼而沒有小學、太學,功利之心熾烈于內,投機鉆營牽引于外,禮義廉恥當然就滅絕殆盡了。
所以,陸九韶從“八大條目”的獨特視野,家國一體,提出了正確的教育目標:“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弟、忠、信,所讀之書先須《六經》《語》《孟》,通曉大義,明父母、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節(jié),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際次。讀諸史以知歷代興衰,究觀皇帝王霸與秦漢以來為國者規(guī)模措置之方。此皆非難事,功效逐日可見,惟患不為耳?!盵7]258他以此為依據,較為詳細地分析了漢代以后,教育的整體設計,尤其是科舉考試對中國社會,對我們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家庭,甚至最后是對整個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學校之養(yǎng)士,非養(yǎng)之也,賊夫人之子也;父母之教子,非教之也,是驅而入于爭奪傾險之域也。……世之教子者不知務此,惟教以科舉之業(yè),志在于薦舉登科,難莫難于此者。試觀一縣之間應舉者幾人,而與薦者有幾?至于及第,尤其希罕。蓋是有命,非偶然也。此孟子所謂求在外者得之有命是也。至于止欲通經知古今修身,為孝弟忠信之人,特恐人不為耳。”[8]259陸九韶認為,科舉考試本身就是“賊夫人之子”、“驅而入于爭奪傾險之域”,戕害人心,誤人子弟,禍害千年。在《居家正本下》中,陸九韶批判科舉考試的火力確實是十分猛烈。(3)陸九韶從家訓的角度批判科舉制,很有特色。《居家正本下》寫道:“人孰不愛家、愛子孫、愛身?然不克明愛之之道,故終焉適以損之。請試言其略:一家之事,貴于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弟謙遜,重仁義而輕名利,夫然后安寧、和睦,可安而享也。今則不然,所謂謙遜仁義之道,口未嘗言之,朝夕之所從事者,名利也;寢食之所思惟者,名利也;相聚而講究者,取名利之方也。言及于名利,則津津然有喜色;言及于孝弟仁義,則淡然無味,惟思臥;幸其時數(shù)之遇,則躍躍以喜;小有沮意,則躁悶若無所容與,鑊湯爐炭無異。如其時數(shù)不遇,則朝夕憂煎,怨天尤人,至于父子相夷,兄弟叛散,良可憫也!豈非愛之適以損之乎?夫謀利而遂者不百一,謀名而遂者不千一。今處世不能百年,而乃徼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豈不癡甚矣哉?就使遂志,臨政不明仁義之道,亦何足為門戶之光耶?愚深思熟慮之日久矣,而不敢出諸口。今老矣,恐一旦先朝露而滅,不得與鄉(xiāng)曲父兄子弟語及,于此懷不滿之意,于冥冥之中無益也。故輒冒言之,幸垂聽而擇焉。夫事有本末,知愚賢不肖者本也,貧富貴賤者末也。得其本則末隨,趨其末則本末俱廢。此理之必然也。何謂得其本則末隨?今行孝弟,本仁義則為賢為知,賢知之人,眾所尊仰。雖簞瓢為奉,陋巷為居,已固有以自樂,而人不敢以貧賤而輕之,豈非得其本而末自隨乎?夫慕爵位,貪財利,則非賢非知,非賢非知之人,人所鄙賤,雖紆青紫,懷金玉,其胸襟未必通曉義理,亦無以自樂,而人莫不鄙賤之。豈非趨其末而本末俱廢乎?”參見《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頁。把陸九韶《居家正本》上下中所有批判科舉考試的文字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總結出下面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違反了孟子“求在內”的古訓,恰恰是“求在外”。放棄了“孝悌謙遜”和“安寧和睦”,競相追逐功名利祿,“驅而入于爭奪傾險之域”。這當然是戕害人的生命。罪惡之大,無以復加。第二,人們朝思暮想,開口閉口,廢寢忘食,全部是對名與利的瘋狂追求,利欲熏心,卻置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夫妻于腦后,有的甚至“父子相夷,兄弟叛散”,本末倒置。其言語之犀利,思想之尖銳,簡直就是王陽明《拔本塞源論》的前奏。第三,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被真正錄取的名額十分有限,成功的希望不到百分之一。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人爭闖獨木橋,最后絕大多數(shù)人都得不到任何好的結果而以悲劇告終。光宗耀祖,光大門戶,都是癡人說夢。第四,對于成功的人士來講,由于他是爭名奪利、舍本求末而得來的名與利,因此,他真正到獲取高位的時刻,就會滿懷功利,利欲熏心,“臨政不明仁義之道”,這于己、于家、于國,都是一場災難。第五,人生不能百年,而我們卻熙熙攘攘,追名逐利,把大量的青春年華都埋葬在這些名利的追逐之上,豈不是太劃不來了嗎?
陸九韶提倡“簞瓢為奉,陋巷為居”,以孔顏樂處為道德的依據,以仁義孝悌、為智為賢為人生的境界,以利國利民,平治天下為國家和社會的理想,向科舉考試發(fā)起了全面的批判。僅憑此,就足以奠定陸九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顯赫地位。因為科舉制泯滅了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然善性,用七情六欲激發(fā)起人外在的功利之心,走上了一條爾虞我詐、欲壑難填的不歸之路。
陸九韶的思想,毫無疑問是十分犀利、十分敏銳,而且也十分深邃的。他深刻地影響了陸象山,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兄弟之間肯定就這樣的觀點進行過深入的討論,并且達成了共識。因為陸象山曾經說過:“秦不曾壞了道脈,至漢而大壞。蓋秦之失甚明,至漢則跡似情非,故正理愈壞。漢文帝藹然善意,然不可與入堯舜之道,僅似鄉(xiāng)原。”[5]404陸氏之學尊奉簡約,沒有滔滔不絕的弘篇大論。只是點到為止,但是,象山的觀點深刻之極。這里的這段文字,即便是絕大多數(shù)當代的中國學者,也不能夠望其項背。秦朝之所以沒有壞了“道脈”,因為它是明火執(zhí)仗地與儒家作對,而且時間相對比較短,“天下苦秦久矣”,全國人民都知道,敲剝天下也好,焚書坑儒也好,都是明的。它的結果像泡沫一樣,最后一哄而散。畢竟時間太短,灰飛煙滅得也快。但是,漢代就不一樣了。它是典型的打著儒家的旗號反對儒家。也就是說,表面上它好像尊奉的是儒家,但是實際上,它卻從骨子里進一步敗壞了儒家的正道。漢文帝本來是歷代專制主義者尊奉為二十四孝的楷模之一,但是,在陸象山這里卻只是一個鄉(xiāng)愿。這樣的觀點,在中國古代,實在是極其罕見!
由此可見,在陸氏兄弟看來,漢代是一個地地道道從骨子里徹底背叛原始儒家思想的時代?!抖Y記·中庸》寫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对姟吩疲骸S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逗醪伙@!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睗h代的儒學沒有這種“於穆不已”的開闊精神。楊雄在其《解嘲》中寫道:“當今縣令不請士,郡守不迎師,群卿不揖客,將相不俛眉。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擬足而投跡。向使上世之士,處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舉非方正。獨可抗疏,時道是非,高得待詔,下觸聞罷,又安得青紫?”[9]語氣看似輕松,其實是極其沉痛。從此以后,中國以吏為師,變成了皇權至上、官僚權力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人們在生活中彼此勾心斗角,社會道德淪喪,一切的獨立性、自由性、包容性、創(chuàng)造性掃蕩殆盡。
對科舉制的批判,陸氏兄弟之間的觀點,明顯具有繼承性,但陸九淵的相關論述更加深入而鞭辟入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陸九淵否定秦漢以來的一切學術:“秦漢以來,學絕道喪,世不復有師?!盵10]14他又說:“此學之不明,千有五百余年矣。異端充塞,圣經榛蕪,質美志篤者,尤為可惜!”[10]14這是在說,道統(tǒng)毀滅,圣經榛蕪,最大的危害在于對人性的毀滅。陸九淵是站在“道脈”的角度來界定漢代以后的學術是“至漢則跡似情非,故正理愈壞”,因此,“學絕道喪,世不復有師”。從對科舉制的批判上來說,這里表面上說的是道統(tǒng),實際上說的是人學。
陸象山在《與吳仲時》的書信中寫道:“大抵天下事,須是無場屋之累,無富貴之念,而實是平居要研核天下治亂、古今得失底人,方說得來有筋力。五哥心志精神盡好,但不要被場屋、富貴之念羈絆,直接將他天下事如吾家事相似,就實論量,卻隨他地步,自有可觀。他人文字議論,但謾作公案事實,我卻自出精神與他披判,不要與他牽絆,我卻會斡旋運用得他,方始是自己胸襟?!盵11]象山在這強調,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才,那就千萬不能老是懷揣科舉考試的念頭,“不要被場屋、富貴之念羈絆”,整天官迷心竅,“富貴之念”縈繞心頭的人,就不可能是“研核天下治亂、古今得失底人”。陸象山的批判對南宋時期朝野上下茍且偷生、偏安一隅的社會風氣其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是他的問題是從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上說出來的,也是從南宋政府何以變得強大的角度上提出來的,所以,彌足珍貴。
從“考古經國之制,為居家之法”的原則出發(fā),陸九韶提出家庭的各種用度、經費開支,不能奢侈,也不能吝嗇,必須未雨綢繆,精打細算,嚴防敗亡破家的觀點。陸九韶的行文始終有一種別的家訓中沒有的危機感,始終貫穿著只有中下層的知識分子或底層官員家庭才具有的一種危機心態(tài)。在這樣的家庭用度、開支問題的前提之下,陸九韶繼而提出了人的品德修養(yǎng)問題最終都可以在經濟問題上查找原因。經濟的管理必須精打細算,否則放辟邪侈,就不可能實現(xiàn)人的性情、心性,以及視、聽、言、動的自律與修養(yǎng)。這本來就是原始儒家進德修業(yè)的理路。然后,他進而推出:“家居如此,方為稱宜,而遠吝侈之咎。積是成俗,豈惟一家不憂水旱天災,雖一縣一郡通天下皆無憂矣!其利豈不博哉!”[12]260這就上升到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問題上來,陸九韶把《大學》“八大條目”的理論在家訓中徹底用活了,可謂出神入化,接了地氣。
陸九韶在《居家制用》中一開始就引用了《禮記·王制》中的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榖皆入,然后制國用。用地大小,視年之豐耗。”“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盵12]260我們可以看見,陸九韶依據經典,用管理國家的理念來治理家庭,這也是高端大氣的做法。他接著說:“國既若是,家亦宜然。故凡家有田疇足以瞻給者亦當量入而為出,然后用度有準,豐儉得中,怨讟不生,子孫可守?!盵12]260可以看出,不論莊稼豐收還是欠收,這條基本的準則都是正確的。從“豐儉得中,怨讟不生,子孫可守”的話中,說明了他縝密的思考:“豐儉得中”,是“怨讟不生”的基礎,“怨讟不生”是“豐儉得中”的目的,最后的結果是“子孫可守”,悠久長遠。
陸九韶把《禮記·王制》中的收支思想,具體落實在家庭的收支之中:“今以田疇所收,除租稅及種蓋糞治之外,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為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為祭祀之用,六分分十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shù),約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為得中,不及五分為太嗇。其所余者,別置簿收管,以為伏臘裘葛、修葺墻屋、醫(yī)藥賓客、吊喪問疾、時節(jié)饋送。又有余,則以周給鄰族之貧弱者,賢士之窮困者,佃人之饑寒者,過往之無聊者,毋以妄施僧道?!盵12]260從上面的各項家務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陸九韶先生把祭祀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然后按月劃分各種用度。以“得中”為理想狀態(tài),既不能奢侈,寅吃卯糧,也不能過于吝嗇,克扣刻薄。然后,按重要程度的次序,在經濟的開支上,把家務事安排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陸九韶把家庭用度的精打細算看得非常重。他說:“前所言存留十之三者,為豐余之多者制也。茍所余不能三分,則存二分亦可。又不能二分,則存一分亦可。又不能一分,則宜樽節(jié)用度,以存贏余,然后家可長久。不然一旦有意外之事,必遂破家矣。”[12]260可見,他憂患意識非常強烈,這在一個經濟匱乏的狀態(tài)下,也是歷盡了歷史滄桑之后防微杜漸之必須。值得注意的是,陸九韶把“呼、游、飲食、土木、爭訟、玩好、惰慢”也視為居家之病。而且,他把這七種病視為與家庭的經濟狀況相聯(lián)系的結果,而這七種結果,又會在家庭的經濟開支上引起各種弊端:“居家之病有七,曰呼,曰游,曰飲食,曰土木,曰爭訟,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貧薄而務周旋,豐余而尚鄙嗇,事雖不同,其終之害,或無以異,但在遲速之間耳。夫豐余而不用者,宜若無害也,然已既豐余,則人望以周濟。今乃恝然,必失人之情。既失人之情,則人不佑,人惟恐其無隙。茍有隙可乘,則爭媒蘗之,雖其子孫,亦懷不滿之意。一旦入手,若決堤破防矣。”[12]260這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管理一個大的家庭,尤其是大的家族,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陸九韶把家庭的經濟收支、家務事的管理,與人的性情和道德修養(yǎng)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曾國藩的相關論述,比陸九韶晚了六百多年。(4)曾國藩曾經在《致澄弟沅弟季弟》的書信中寫道:“要實行勤儉二字。內間妯娌不可多寫鋪張。后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氣,家運斷無不興之理?!痹舷嚓P的論述是很多的。參見戴逸主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之《曾國藩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3頁。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高度注意。從《陸氏家制》關于“居家之病”的表述來看,陸九韶說的是,呼、游、飲食、土木、爭訟、玩好、惰慢等等不檢點的行為,會導致家庭經濟生活的漏洞百出,于是,“失人之情,則人不祐”,即人際關系失調,矛盾叢生,終究不得善終。
我們知道,孔子的相關論述也是比較多的,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又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又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又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孔子的意思是,心中有道義的人,一定能夠由博而約,具有高度的主體自覺。物質利益對他來說,沒有任何誘惑。因為他已經先立乎其大,所以,小者不能奪也。與其驕奢淫逸,桀驁不馴,放辟邪侈,流連荒亡,造成嚴重的社會惡果,于人于己都是災難,還不如儉約、簡易,疏食飲水,身懷道義,披褐懷玉,樂在其中。陸九韶的思想理路,很明顯,與孔子是完全一致的。
從《大學》的“八大條目”來講,陸九韶的家訓,最后必然要推向國家的管理。陸九韶從國家的治理出發(fā),最后必然要以國家的治理為歸宿。所以,他說:“家居如此,方為稱宜,而遠吝侈之咎。積是成俗,豈惟一家不憂水旱天災,雖一縣一郡通天下皆無憂矣!其利豈不博哉!”[12]260這是自然而然的家國情懷?!墩撜Z》也記載了孔子這方面的思想:“《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所以,我們說,陸九韶的思想是深刻的。
值得注意的是,陸象山在執(zhí)政荊門的時候,不僅在理財上表現(xiàn)出了超常的稟賦,而且在對各項事務的籌劃中表現(xiàn)出雷厲風行的效果?,F(xiàn)在看來,他其實是在陸九韶《陸氏家制》中汲取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從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據《宋史》記載,陸九淵知軍荊門,上任之初,他就充分認識到了荊門地理位置的軍事戰(zhàn)略的重要性,以最快的速度、最低廉的經費全民動員,修筑了荊門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城墻御防來犯之敵。陸九淵在荊門期間,衙門每天二十四小時開門。他在處理各種政務的時候,仁慈厚道,敏銳犀利,贏得了老百姓的廣泛好評?!端问贰穼懙溃骸傲T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舊用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令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邪?’盡蠲之。平時教軍伍射,郡民得與,中者均賞,薦其屬不限流品。嘗曰:‘古者無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嚴;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略?!亢?,禱即雨,郡人異之。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以為躬行之效?!盵6]12882這段文字不僅記錄了陸象山是一位文武全才,修筑城墻,修習弓馬,而且還是一位治理國家的高手。這段文字也詳細記載了陸象山在荊門時期進行改革錢幣,改革稅制,發(fā)展經濟,關心民生民瘼,大力移風易俗的事跡。他還親自“教軍伍射,郡民得與,中者均賞”,不拘一格,打破常規(guī),重用賢能。他全心全意,一切都為人民的生活著想,受到了上級的重視。如果沒有《陸氏家制》這樣的家教、習染,對于一位從來沒有從政經驗的人來講,陸象山在荊門短暫的時間之內就能取得突出的政績,完全是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