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藝
(昆明理工大學 國際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泰國與中國交往歷史悠久,隨著人口的遷徙,社會經(jīng)濟、文化教育的交流,語言接觸廣泛,泰語從漢語中借入了大量的借詞,極大地豐富了泰語的詞匯系統(tǒng),同時這些借詞也在不斷地使用中受泰語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關(guān)于泰語中漢語借詞的來源、借入方式、產(chǎn)生原因、文化影響等,中泰學者已經(jīng)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從對泰漢語教學的角度,探討漢語借詞對漢語教學的影響研究成果還很少。筆者在泰國進行漢語教學實習時就發(fā)現(xiàn),有些漢語詞音、義和用法都穩(wěn)定地保留在泰語中,學生很容易就掌握;而有的詞音、義和用法在泰語中有了變化,反而給學生學習和掌握漢語詞造成混淆,甚至出現(xiàn)偏誤。對這一現(xiàn)象,也引起一些學者,包括赴泰漢語教學實習研究生的關(guān)注,在他們的論文中有所論及,如黃慧敏(1)黃慧敏.泰語書面語中漢語借詞研究[J].學周刊,2015,(1).、汪海姣(2)汪海姣.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及其詞義變遷[D].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張婷(3)張婷.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對泰國學生習得漢語詞匯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等,都認為對泰漢語教學中應注意這一現(xiàn)象,但多淺談而已,未能深入討論。本文對在前人泰語漢語借詞的調(diào)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jié)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利用漢語借詞開展詞匯教學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以期提高對泰漢語詞匯教學的效率。
中泰兩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了政治、經(jīng)濟上的接觸,特別是元明清時期,兩國交流廣泛,中國南方移民大量進入泰國,不僅帶去了中國文化,也帶去了漢語言的接觸和融合,泰語中的漢語借詞逐步增多。20世紀以來,隨著兩國經(jīng)貿(mào)往來,加之現(xiàn)代媒體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泰語中漢語借詞主要來源于漢語官話和南方方言。張國都匯集354個漢語借詞并標注漢語來源,包括漢語普通話、潮州話、閩南話、粵語、客家話5種語源。(4)張國都.泰語中的漢語借詞[M].曼谷:暹羅中文出版社,2011.其他學者的看法大致相同,只是考慮歷史因素把“漢語普通話”統(tǒng)稱“官話”。另外,泰北地區(qū)毗鄰云南,受云南方言影響較大,含有一些云南方言借詞。
漢語借詞是漢語和泰語長期接觸的產(chǎn)物,我們可以按照接觸語言學的方法,把漢語和泰語的接觸也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不同接觸方式都給泰語帶來漢語借詞。
1. 直接接觸帶來的漢語借詞
泰語和漢語的直接接觸源于歷史上幾次中國南方人口的大量遷入,移民遷入帶來不同的生產(chǎn)技術(shù)、特殊物產(chǎn)、文化生活習俗,南方方言的一些詞匯直接借入到泰語。如來自潮州話的“方刀”(長方形的菜刀)、“梅醬”(也稱梅膏,用梅子做成的一種果醬)、“豆腐”“白糜”(大米粥,白米粥)、“肉面”(豬肉面條,大多用黃色面條做底面,搭配上豬肉)、“肉粽”(肉餡兒粽子,肉餡兒加綠豆、板栗等多種配料,為端午節(jié)節(jié)日食品)、“頭家”(老板,指男性)、“頭家娘”(老板娘)等;來自閩南話的“鳥”(本義為飛禽鳥,口語中常指男性生殖器)、“糖蔥薄餅”(用面粉、糖、油、蔥等做成卷餅)等;來自粵語的 “二、六、八、二十一”(數(shù)詞)、“飲茶”“灌腸”等;來自客家話的“媳婦”“釀豆腐”“牯”(雄性動物)、“鉗”(鉗子,一種工具)、“屙屎”(大便)、“屙尿”(小便)等。1983年泰國政府公布的華僑華人人數(shù)是630萬,占全國總?cè)丝诘?3%左右,其中祖籍潮州的人口約占70%。(5)林倫倫.潮汕方言和泰語的雙向借詞及其演變發(fā)展[J].民族語文,2006,(2).潮州人人口數(shù)量多,又多分布在曼谷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影響最大,借入泰語的潮州話詞匯也最多。
語言的直接接觸屬于自然接觸,借詞是隨華人的遷入,在與泰國人語言交流過程中帶入,一般較多地使用在口語中。
2. 間接接觸帶來的漢語借詞
泰語和漢語的間接接觸是隨著中泰兩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的交流而形成,產(chǎn)生的漢語借詞源于漢語官話系統(tǒng)的居多。如“進貢”指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歷史上泰國曾派使節(jié)送禮到中國,故借入該詞;“通事”指翻譯人員,兩國交往所需;“孤”封建王侯的自稱,泰語借入泛指第一人稱代詞“我”,用于朋友間親切隨意的自稱;“君”君主,泰語借入指地位高、有權(quán)位的人,不一定是國家統(tǒng)治者,包括村主任、鄉(xiāng)長等;“麒麟”中國古籍記載的一種形似鹿、頭上長角遍身鱗甲的神獸,泰語借入也作為吉祥的象征;“福祿壽”泰語中表達的是同中國人一樣的對美好幸福的祈盼;“先生”泰語用來尊稱老師、醫(yī)生、長者或智者,“秀才”用來尊稱讀書人,承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
當代中國影視、文學作品的傳入,更給漢語借詞帶來新的血液。如泰國觀眾喜愛的中國武俠、古裝影視劇,帶來了“皇帝”(泰國人稱“國王”,“皇帝”只用于譯制中國影視作品)、“皇后”“太后”“忠臣”“奸臣”“功夫”“武林”“武俠”,等等。泰國兒童同樣喜歡漫畫,《三毛流浪記》是當代畫家張樂平創(chuàng)作的作品,只有3根頭發(fā)的小主人公也為泰國兒童所喜愛,“三毛”一詞也隨著漫畫翻譯進入泰語。
間接接觸借入的漢語詞較多地進入泰語書面語,同時也有的進入口語系統(tǒng);有的僅僅使用于特定的領域,也有的深入到泰國人的日常生活,體現(xiàn)出了語言影響的多樣性和廣泛性。
對泰語中漢語借詞的語義類型學者們也有一些劃分,如泰國學者李泰勝把潮州話借詞分為10類,即飲食類、器物類、稱謂類、職業(yè)類、商業(yè)類、宗教禮俗類、服飾類、行為動作、性狀程度、其他(6)李泰勝.泰語中潮州話借詞及其詞義嬗變說略[J].汕頭大學學報,2004,(3).;魏清把潮汕方言借詞也分為10類,即稱謂、飲食、日用、宗教、游戲博彩、地名、歷史人物或故事、商業(yè)、習俗吉慶、常用或特殊表達。(7)魏清.泰語稱謂語中的漢語方言借詞 [J].汕頭大學學報,2005,(3).中國學者林倫倫把潮汕話借詞分為7類,即人物稱謂類、生活用品類、食品類、商業(yè)活動類、形容詞類、動作行為類及其他(8)林倫倫.潮汕方言和泰語的雙向借詞及其演變發(fā)展[J].民族語文,2006,(2).;汪海姣匯集漢語借詞較多,達602條,細分為20類,即食物類、用物類、花木類、動物類、商業(yè)類、職業(yè)類、服飾類、游藝類、稱謂類、器官類、建筑類、交通工具類、地點方位類、民族國家類、宗教風俗類、影視文學類、動作行為類、性狀類、數(shù)量類、其他類。(9)汪海姣.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及其詞義變遷[D].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泰語中漢語借詞較為廣泛地使用在口語,也用于書面語,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語義范圍比較廣,這里我們主要從對泰漢語教學角度作一個大致的梳理。
1. 政治經(jīng)濟類。如:中國、唐人(中國人)、新唐(新來的華人)、國(黨派)、字號(商鋪,商店)、行(行鋪,貨店)、店、棚(路邊攤)、牌(商業(yè)招牌)、公司、銀(錢)、單(票據(jù))、當(抵押,典當)、生理(生意)、行情(生意的情況)、金(金子)、金堂(金鋪)等。
2. 植物類。如:花、菊花、牡丹、梅、稻、瓜、韭菜、芹菜、芥菜、菠菜、茼蒿、白菜、豆、栗、桃、橙、荔枝等。
3. 動物類。如:馬、牛、騾、駱駝、牯(雄性動物)、豬、雞、狗、猴、鳥、貓、鼠、鯉魚、草魚、青魚、鰱魚、青蝦等。
4. 食品類。如:餃、蝦餃、蝦卷、粥、白糜(白米粥)、羹、粽、肉粽、包子、粿條、涼粉、豆腐、豆?jié){、豆腐乳、餅、白糖糕(油條)、冬瓜餞、酒、茶、奶茶等。
5. 器物類。如:桶、盒、筐、凳、櫥、格(抽屜)、幾(茶幾)、盤、包、江西(瓷器)、風爐(火爐)、鑼鼓(鑼和鼓)、香(燒的香)等。
6. 服飾類。如:旗袍、長衫、開胸(對襟衫)、帽、腰(肚兜)、屐(木屐)、緞(綢緞)、被(棉被)、玉、夾(夾子)等。
7. 人體器官類。如:頭、胸、奶(乳)、腰、腳、腳趾、腎臟、骨、皮、辮(辮子)等。
8. 稱謂類。如:阿公、阿瑪(奶奶)、阿爸、阿爹、阿媽、阿伯、阿嬸、阿叔、阿姑、阿兄、阿嫂、阿弟、阿姐、阿妹、大兄、大姐、媳婦、先生、師傅、師兄、雜工、船主、客(客家人)、福建(福建人)、海南(海南人)等。
人稱代詞也有借用,如:孤(我)、我、咱、汝、你、伊(他)等。
9. 文化禮俗類。如:龍、鳳、麒麟、孔子、八仙、八卦、風水、功德、春節(jié)、中秋節(jié)(祈月節(jié))、清明節(jié)、皇帝、皇后、太后、功夫、武林、太極、劍術(shù)、《三國演義》《西游記》、唐三藏、行者(孫悟空)、濟公(傳說的一個道行高深的和尚)、生日、紅包、壓腰(壓歲錢)等。
10. 其他。如:臺風、三輪(三輪車)、輪(輪船)、樓、樓頂(樓上)、客棧、膏藥(外用中藥)、脈(中醫(yī)大夫把脈看病)等。
這些詞大多為日常生活詞匯,學生容易接觸到,也是學習漢語的基礎詞匯。
語言在傳承中,既有延續(xù),又有變遷。漢語借詞進入泰語,一方面會受泰語影響而變化;另一方面也會隨泰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包括華人后代語言使用的變化)而變化。
早期移民和政治經(jīng)濟交往帶來的漢語借詞,有不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移民后裔語言習得和使用的變化而逐漸退出當代泰國語言生活,如“進貢、通事、番、紅毛、嘍啰、奴、東家”等已經(jīng)成為歷史詞匯。“茶”很早就傳入泰國,在泰國南部方言中老派讀音為[t?11],當來自閩南話,但現(xiàn)代泰語通用語讀為[thA55],是后期受粵語或官話影響,現(xiàn)在[t?11]即使在南部方言也被青年一代淘汰。
有的漢語借詞進入泰語時,泰國人依據(jù)泰語構(gòu)詞習慣作了本土化處理。如來自潮州話的“米粉”,潮州話讀為[pi35xu?51],因泰語稱線條狀的東西為[sen41],面條叫作[mi?22],因而把形似面條的米粉借為[sen41mi?22],構(gòu)詞語素和音都發(fā)生變化。
也有漢語借詞進入泰語后,泰國人以之為基礎另造新詞,詞形還是漢語詞詞形,詞義卻是漢語所沒有的。如“狗食”,泰語音[kau213tia51],“狗”[kau213]、“食”[tia51]來自潮州話,“狗”在漢語中多用作罵人的貶義詞,泰國人合二詞為一詞,指商貿(mào)活動中賄賂對方財物,猶如狗吃食。(10)汪海姣.泰語中的漢語借詞及其詞義變遷[D].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當然,比較多的還是詞義的擴大、縮小或轉(zhuǎn)移。如“交椅”,《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釋為“①古代椅子,腿交叉,能折疊:坐第一把~(指當大頭領,現(xiàn)也指當?shù)谝话咽?;②〈方〉椅子(多指有扶手的)?!碧┱Z音[kau51ji51],來自潮州話,潮州話中指能折疊的有椅背的椅子,泰語中加入“凳子”義,用來泛指椅子、凳子,較潮州話詞義范圍擴大,但無漢語普通話“當大頭領、第一把手”之義。又如“國”,泰語音[kok55],《三國演義》譯本傳入泰國后,泰國人理解“三國”是三股政治力量三足鼎立,相當三個黨派,而不是三個國家,因而把“國”用指“黨派”。再如“豬八戒”,泰國人很喜歡《西游記》,對“豬八戒”人物形象印象深刻,泰語音[t?33poi22kai24],在本義基礎上引申出“人體肥胖而好吃的人”或“好色、貪吃的人”的意思。
由此可見,泰語中漢語借詞的變化是復雜的,這給我們利用漢語借詞開展對泰漢語詞匯教學帶來困難。
泰語中的漢語借詞有相當部分詞音、義和用法仍然與漢語一致,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延續(xù)性,這給我們的漢語教學提供了便利。筆者在泰國教學時,由于學校沒有漢語教學大綱,也無漢語教材,教學內(nèi)容、教學材料都需要教師自己準備,因而筆者就依據(jù)結(jié)構(gòu)、功能與文化相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采用了以詞匯為中心,與文化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在學習基本詞匯的基礎上,利用漢語借詞分主題進行拓展性學習,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此我們以飲食文化類詞和親屬稱謂詞為例來說明,這兩類詞是我們國際中文詞匯教學的基礎部分,在不同漢語水平大綱、教材多有分布。
中國飲食文化對泰國影響廣泛,在今天曼谷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豪華的中餐酒樓,也可見到店面不大而整潔的粉面店,中國的飲食菜肴、烹飪方式從古至今都是泰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中泰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泰語中飲食文化類漢語借詞眾多,且大多使用穩(wěn)定。例如:
蔬菜類:白菜(大白菜)、菠菜、韭菜、芥菜、茼蒿、瓜、冬菜(一種腌制的小菜,可用作佐料)、咸菜(一種腌制的芥菜)、冬瓜冊(蜜餞冬瓜片)、雜菜(潮汕傳入的菜品,多種蔬菜一鍋燉)等。
豆制品類:豆腐、豆芽(豆芽菜)、豆?jié){、豆花、豆湯(由豆類及干果混煮成的甜品)、豆腐乳、豆豉(腌制的大豆)、豆醬(豆瓣醬)等。
米面食品類:餃(餛飩)、蝦餃、餅、糕、粥、糜、包子、面(面條)、涼粉、肉面(面條)、面線(一種帶咸味的細面條)、肉粽、薄餅(春卷)、麥生(麥芽糖)、粿汁(潮汕小吃,白色的粉皮,加上豬肉、豬肝、豬腸、雞蛋、豆腐等佐料,澆入棕色的湯汁,為泰國人所喜愛)等。
魚蝦:鮑魚、魚翅(鯊魚翅,一種高檔食品)、魚生(生魚片)、鮮蝦、蝦卷、蛤蚧等。
泰國人多吃海魚,特別是泰南地區(qū),但他們對一些中國人常吃的淡水魚名稱并不陌生,當中國南方旱地農(nóng)耕民族進入泰國,帶來淡水魚類,進入泰國本地人生活,相應的淡水魚名詞也就借入泰語。如:鯉魚、草魚、青魚、鰱魚、鯽魚、鯪魚、松魚(大頭魚,又稱鰱鳙)等。
其他食品:茶、酒、浙醋(陳醋)、香料、八角、白果、杏仁、栗子、瓜子、桃、八寶(由數(shù)種干果制成的食品)等。
中國人常見烹飪方式中,煎、燉、烤(燃)、炸(焦)由移民帶入,受到了泰國人民的歡迎和喜愛,這些烹飪詞也成為漢語借詞。
這些飲食類詞多采用音譯的方式借入,保留了漢語詞義,只是比較多來自潮汕方言,泰語音多為轉(zhuǎn)寫潮汕方音,如“白菜”[pe2tshai22]、“豆腐”[tau21hu41]、“鮑魚”[bau24h55]、“鯉魚” [li35h55]、“草魚”[tshau24h55] 、“青魚”[thi?55h55]、“鰱魚” [lin212h55]等。這些詞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的,我們教學中以圖片、多媒體等向?qū)W生相應展示,再利用泰語音義類推,學生就較為容易地理解了詞義及其用法。我們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正音,需要引導學生在漢語方音的基礎上準確讀出普通話讀音。
我們借助這些漢語飲食文化借詞,利用學生已有的詞匯和生活知識,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這些漢語詞,還能讓學生認識中國的飲食文化,達到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統(tǒng)一。
再如親屬稱謂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親屬文化,但不同親屬文化中又有共同的部分,特別是大量華人的遷入,促成了中泰親屬文化的融合,不少漢語親屬稱謂詞進入泰語。泰語中的漢語親屬稱謂借詞從使用范圍看,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主要在泰國華人群體中使用,泰國本地人較少用。如:阿公(公公,爺爺)、[a?33ma?342]阿媽(祖母、奶奶)、[a?33ma?35]阿媽(母親)、阿伯(伯父,對老年男子的稱謂)、阿姨(母親,姨媽)、阿叔(叔叔,對中年男子的稱謂)、 阿嬸(嬸嬸,對中年婦女的稱謂)、老嬸(對老年婦女的稱謂)、 老伯(對老年男子的稱謂)、阿舅、阿嫂、大兄、小弟等等。長輩對晚輩可用于自稱、對稱、他稱,晚輩用于對稱、他稱,延續(xù)了潮州話的音、義和用法。
一類廣泛使用于華人與泰國人之間或者泰國人之間。如:
[pa?33] “爸”,泰國人借用來稱呼父親,有的又讀為[pa?35],聲調(diào)有差異;有的也用雙音節(jié)[pa21pa?35]/[pa35pa?214]“爸爸”,聲調(diào)也有差異。
這些親屬稱謂詞也多采用音譯方式,泰語音也多為轉(zhuǎn)寫潮汕方音,詞義保留了漢語意義和用法,體現(xiàn)了中國親屬文化對泰國的影響。相同的親屬文化、相同的親屬稱謂詞,引導學生進行類推,學生也較為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這些詞匯。因而,我們的教學重點、難點還是正音。
如果我們教師能夠掌握一些漢語南方方言語音知識,明了與普通話的異同,了解泰語拼音記錄漢語借詞音變的一些規(guī)律,就可以由泰語音到漢語方音,再到普通話音,既發(fā)揮習得的正遷移作用,又避免負遷移反向作用。泰語拼音記錄漢語借詞與漢語原詞聲、韻差別不明顯,尤其是與潮州話趨同,突出的變化是聲調(diào),基本上是按泰語聲調(diào)讀,林倫倫總結(jié)了潮州話借詞聲調(diào)在泰語中變調(diào)的對應規(guī)律:陰平33基本不變,或變?yōu)?1調(diào);陰上53變?yōu)?4、4l或55;陰去213變?yōu)?l或33;陰入2變?yōu)?;陽平55變?yōu)?1、24或不變;陽上35也變?yōu)?l或24;陽去l1變?yōu)?l或22;陽入5不變或變?yōu)???偟膩碚f,念41調(diào)或24調(diào)的很多,一升一降,特點明顯。(11)林倫倫.潮汕方言和泰語的雙向借詞及其演變發(fā)展[J].民族語文,2006,(2).如“草魚”[tshau24h55],tshau潮州話是陰上53,泰語變?yōu)?4;h潮州話是陽平55,泰語不變。“白蝦”[pe2he24],pe潮州話是陽入5,泰語變?yōu)?;he潮州話是陽平55,泰語變?yōu)?4。認識對應規(guī)律,開展針對性教學,對我們詞匯教學,乃至于語音教學都是有幫助的。
漢語借詞進入泰語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泰語中的漢語借詞詞形和詞義難免發(fā)生變化,如果教學中不能給學生講清楚這些變化,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詞匯知識就可能產(chǎn)生負遷移作用,反而干擾漢語詞匯的學習。我們首先還以飲食文化類詞為例。
為了泰國人使用起來更明白、更方便,不少漢語詞采用音譯之外的借入方式,使?jié)h語借詞泰化,帶來詞形的變化。有的采用音譯加意譯,即在漢語詞上又加上泰語語素,把借詞泰化。如“芹菜”,泰語音[phak22kun24tsha?i22],phak22是泰語“蔬菜”的意思,kun24tsha?i22借自潮州話ke?55tshai213(芹菜);“青尾”,泰語音[ku?41tshe?33buai55](一種尾部為淺青色的蝦),ku?41是泰語“蝦”的意思,tshe?33buai55借自潮州話tshen33bue53(青尾)。這種音譯加意譯(加泰語類屬成分)的方式,形成[泰語]+[漢語]的結(jié)構(gòu),符合泰語中心語在前、修飾語在后的構(gòu)詞規(guī)則。這種借入方式,在漢語吸收外來詞時也廣泛使用,如“啤酒”“卡車”,只不過漢語詞序是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后,給學生作適當比較,不僅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漢語借詞,也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漢語構(gòu)詞規(guī)則。
也有意譯的,如“菜頭(白蘿卜)”,泰語開始音譯為[tsha?i22thau55],后根據(jù)蘿卜的外形及葉子類似白菜,重新意譯為[hua24phak22ka?d33];前面所舉例詞“米粉”也如此,原音譯為[bi24hu?41],泰語稱線條一類的東西為sen41,面條為mi?22,因米粉形似面條,重新意譯為[sen41mi?22]。這類意譯多是由音譯再轉(zhuǎn)換為意譯,既失去了潮州話的音,命名理據(jù)也發(fā)生了變化。這類詞的教學就需要給學生講清楚差異和變化,否則就會發(fā)生混淆,出現(xiàn)負遷移的干擾。
一些漢語飲食文化類詞借入泰語后,往往因泰國人的食材、烹飪方式、飲食習慣、認知思維等的影響,詞義發(fā)生變化。
1. 詞義范圍擴大
“稻”,漢語中通常指水稻,籽實叫稻谷,去殼后叫大米;泰語[khau51],有水稻、稻米、米飯3個義項,增加“米飯”義項。
“粿條”,是潮汕、閩南有名的地方小吃,廣州人稱為“沙河粉”,用米粉漿薄層蒸熟晾涼之后,切條備用,可炒可湯煮;泰語[kuei55tiau35],所有湯煮的面條、粉、米線都可叫粿條。
“橄欖”,漢語中指青橄欖,有的地區(qū)叫青果,可以吃,也可入藥;泰語[ka55na35],除了指青橄欖外,還指一種風味菜,俗稱汕頭橄欖菜,用芥菜、橄欖經(jīng)過煮、腌、炒做成。
“欖粒”,潮州話指腌橄欖;泰語[nam24liap55],不僅指腌橄欖,還因其形狀為橢圓形,引申為“橄欖球”。
“燉”,漢語是指用文火久煮使爛熟(多用于肉類),泰語音[tun24],除了本義外,還因“燉”是一個漸變過程,與人逐步陷入圈套被騙相似,引申出“欺騙”義,泰語tom41tun24就用來形容被欺騙,比喻被騙得像“燉肉”一樣熟爛。
2. 詞義范圍縮小
“瓜”,漢語中指各種各類的瓜,如西瓜、木瓜、南瓜、冬瓜、黃瓜等;泰語[ku55],專指黃瓜。
“栗”,漢語中指栗子樹和栗子果實;泰語[kra55tin55],專指果實栗子、板栗。
“苦”,漢語指味道苦(與“甘、甜”相對),還指難受,痛苦:~日子,~盡甘來;泰語[khu?35],僅形容味道苦,跟“甘、甜”相對。
3. 詞義范圍轉(zhuǎn)移
“羹”,漢語中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食物,如肉羹、雞蛋羹、豆腐羹等,味偏清淡,一般是正餐中的輔菜或甜點;泰語[k?33](寫為“供”,一般認為與“羹”同源),指蒸煮做成的配飯吃的菜或湯菜、酸湯、辣湯,味重且雜,如青椒供、供魚、供肉等,是泰國菜的一個主要門類。
“白糖糕”,是嶺南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糕點小吃,是由秈米粉用酵母發(fā)酵,再蒸制成型,味甜而清香。泰語音[pa?33th?41ko?24]是指“油條”,據(jù)說原來移居泰國的潮州人既賣白糖糕又賣油炸鬼(油條),泰國人把兩種東西混淆,誤把“油條”叫“白糖糕”,延續(xù)至今。泰語用音譯加意譯方式另造[kha33nom24ko24],用來記錄真正的白糖糕,ko24還是潮州話“糕”,kha33nom24泰語指甜點。
“釀豆腐”,是客家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在豆腐中塞入肉餡兒蒸制而成,湯汁醇厚,鮮嫩滑潤,口味鮮美,廣受歡迎;泰語[ja?51tau21hu41],指加入了“填餡兒豆腐”作配料的一種面條。
烹飪詞“烤”,泰語音[ja?51],是借自漢語“燃”,“燃”在漢語中是燃燒、引火點著。泰國人看華人燒烤要先燃火,就舍棄“燃”本義,直接用指燒烤、烤制,并前加食材名,表示用燒烤方式制作的食物,如“魚烤”(烤魚)、“雞烤”(烤雞)等。
相對而言,詞義范圍擴大或縮小對于我們的詞匯教學影響不大,詞匯教學基礎階段主要還是要學生掌握詞的基本義、常用義,給學生適當說明即可。但詞義范圍轉(zhuǎn)移影響就比較大,不給學生講清楚就會張冠李戴,產(chǎn)生混淆,因而是教學的重難點。
親屬稱謂借詞同樣有變化的。也有詞形改變的情況,如“小弟”開始音譯為[soj35ti?214]、“小妹”音譯為[soj35muai35],泰語[lek35]是“小”的意思,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式,借為[ti?214lek35](小弟)、[muai35lek35](小妹)。同理,泰語[jaj21]是“大”的意思,“大弟”借為[ti?214jaj21],“大妹”借為[muai35jaj21],也符合泰語中心語在前、修飾語在后的構(gòu)詞規(guī)則。
也有詞義發(fā)生變化的,如泰國人還常用[ti?214]“弟”、[a?33ti?214]“阿弟”,專稱華人年輕男子,以及表示華人的長相之義,比如問“這個人長得怎樣”,可以回答“長得[ti?314ti?214]”,意思是“像華人那樣的長相”。(12)魏清.泰語稱謂語中的漢語方言借詞 [J].汕頭大學學報,2005,(3).又如[a?33p?21]“阿伯”,除了稱呼“伯父”和對老年男子的稱謂,泰國人還用來專稱老年男性華人,并因“阿伯”形象俗氣,引申出“形象俗氣的男人”之義。[a?33sim35]“阿嬸”也有同樣的引申,除了稱呼“嬸嬸”和對中年婦女的稱謂,泰國人引申指“形象俗氣的女人”,說這個人非常sim35,就是指這個女人非常俗氣。再如“老爺”,漢語稱呼外祖父,泰語[law21ye21]借用為詈語,指“老不死”,詞義和感情色彩都發(fā)生變化。教學時如果不注意這些變化,就可能干擾詞義的正確理解,還會出現(xiàn)語用錯誤。
另外,還需注意有一些漢語借詞所指含義,泰語本身已有詞記錄,如阿公、阿伯、阿哥、阿姐、阿弟、阿妹等親屬稱謂,泰國人用來與華人交流,多是表示親切或能很好地理解對方,形成漢語借詞與泰語原有詞同義并用的現(xiàn)象。還有的詞,原來借自漢語,后又借自其他語源,特別是英語,如“鯉魚”現(xiàn)代泰語又轉(zhuǎn)寫自英語carp譯音,“青魚”轉(zhuǎn)寫自英語black carp譯音,形成同義借詞并用現(xiàn)象。這也都說明漢語借詞在泰語中變化是多樣的,是我們教學中必須注意的。
總之,泰語中的漢語借詞給對泰漢語詞匯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眾多的漢語借詞音義穩(wěn)定,即使是出現(xiàn)詞形、詞義變遷的,其變遷軌跡有跡可循,以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生活知識為基礎,利用音義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語言習得的正遷移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詞匯,提高詞匯教學效率。同時,也要重視漢語借詞在泰語中的變化,防止負遷移作用干擾漢語詞匯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