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9日下午,來自太空的老師們——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亮相于大屏幕,為“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揭開序幕。在持續(xù)約1小時的課堂上,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以天地互動方式,為地面的年輕人進行授課,并和他們實時交流,帶領他們進入奇妙的太空之旅。
在失重狀態(tài)下,航天員漂浮到空間站內不同的區(qū)域,展示他們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場景,并與學生一同進行多項實驗,包括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等,講解背后的科學原理。
王亞平在進行水膜張力實驗時,使一朵粉色折紙花朵在水膜中綻開。“你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含苞待放,未來是你們的,希望你們的夢想都能在廣袤的宇宙中綻放?!彼f。
2021年12月10日,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fā)射次數正式刷新為“400”,成為中國航天發(fā)展歷程中的又一里程碑。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fā)射次數突破50次,居世界第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向強,從第1次到第400次,中國航天邁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三號著陸器至今仍在正常運行,刷新著國際月表探測的新紀錄;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超過1000天;在科研一線,嫦娥五號帶回的“最年輕”月壤,正不斷產出新成果……
偉大精神源于偉大實踐。探月精神,是中國航天人和無數科研工作者自立自強、勇攀科技高峰所鑄就的偉大精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隨著探月工程的深入實施,探月精神的內涵逐漸豐富,成為探月工程不斷推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成為探月工程不斷成功的制勝密碼,書寫了世界航天發(fā)展的驚鴻之筆。
2021年2月10日完成火星捕獲后,天問一號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wèi)星;歷經三次軌道調整,天問一號于2月24日到達周期為2個火星日的停泊軌道;在停泊軌道上完成對著陸區(qū)成像探測后,天問一號于5月15日完成環(huán)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的分離,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火星;隨后,環(huán)繞器調整至中繼軌道。在完成對火星車的四個多月的中繼任務后,環(huán)繞器在近火點實施變軌,順利調整至遙感軌道。
18年,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國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從未停止。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一個個飽含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文化傳承的任務,一次次展示著中國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的探索成就,展現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九霄逐夢再問天,闊步強國新征程。中華民族對無垠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背后,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不懈拼搏、自主創(chuàng)新,這必將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
(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