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昕 寇宇靜 龐馳彧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井下作業(yè)工程公司解釋中心 陜西延安 716000
下寺灣油田地處甘泉縣,研究區(qū)地下寺灣油田的東北位置,為構造巖性油氣藏,該油藏的構造幅度較低,其中長2 是主力產(chǎn)層,從上到下涵蓋長21 與長22 小層,油層最好的是長22,具有連片性好、分布廣以及油層厚的特點。該區(qū)主要通過天然能量實現(xiàn)生產(chǎn),儲層中的產(chǎn)能情況具有較大差異,地層壓力快速下降。為了充分提升采收效率以及產(chǎn)量,研究該區(qū)塊的地質特征,為油田深入勘探開發(fā)工作提供指導[1]。
下寺灣油田地處甘泉縣境內(nèi)的洛河流域,就是府溝村北面、延安高橋南面、寧東東面、甘泉與延安西面,研究區(qū)地貌主要是黃土塬,面積在2400km2左右。以構造角度分析,該油田在陜北斜坡中部東段、盆地東北部位置,西低東高,其傾角在1°以內(nèi),構造較為平緩。
結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鉆井揭示,研究區(qū)中地層從上到下涵蓋以下地層:第四系的黃土層;下白堊統(tǒng)的洛河組;中侏羅統(tǒng)的直羅組與安定組;下侏羅統(tǒng)的富縣組以及延安組;上三疊統(tǒng)的延長組。其中,延長組的長2 段是主產(chǎn)油層,厚度為33m,含有面積達到240km2。
鄂爾多斯盆地整體構造形態(tài)為東翼寬緩、西翼陡窄,矩形大向斜結構。其內(nèi)部構造較為簡單,并且地層平緩,只有盆地邊緣的褶皺斷裂具有良好發(fā)育,該盆地主體部分是陜北斜坡,在白堊世形成,是平緩大單斜,向西傾斜,其地層傾角在1°以內(nèi),地層梯度均值為10m/ km。該部位局部構造以及內(nèi)斷層不發(fā)育,主要是基于發(fā)育差異壓實所建立的鼻狀構造,同時鼻狀構造兩翼近對稱、缺乏方向性、構造形態(tài)缺乏規(guī)則性,傾角在2°以內(nèi),閉合面積在10km2以內(nèi),閉合度在10~20m 范圍內(nèi),在該區(qū)中閉圈良好背斜構造不發(fā)育[2]。
晚三疊世沉積可以體現(xiàn)出陸相湖盆完整發(fā)展過程,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淡水湖盆的間歇、湖進以及湖退等各個階段演化歷史情況。從長8 段湖盆淪陷發(fā)展至長7 段擴展時期,之后由長6 段湖盆開始萎縮,之后到長4+5 段再次擴展,發(fā)展到長2+3 段湖盆消亡或是盆地反轉,湖體系是湖盆主要充填沉積物?;谇叭搜芯拷Y構,本研究區(qū)的長2段以三角洲沉積為主。
通過分析目的層xx 井中127 個薄片獲得樣品,巖屑含量在5%~20%范圍內(nèi),長石含量在40%~50%范圍內(nèi),石英碎屑的含量在30%~50%范圍內(nèi)。7- 1 井的石英含量最多,其次為長石含量??傮w來講巖屑含量較少,體現(xiàn)出巖石成分具有較高的成熟度。
借助對研究區(qū)中400 塊樣品進行分析研究能夠發(fā)現(xiàn),巖石碎屑最大粒徑是0.6mm,粒徑主要在0.1~0.25mm范圍內(nèi),因為采油井位置不同,所以砂巖粒徑就會存在一定差異,以整體角度
(1)孔滲特征:研究對象選擇研究區(qū)中油井巖樣(356個)與附近油井巖樣(200 個),對儲層孔滲特征進行分析,儲層孔隙度基本上在5%~20%范圍內(nèi),滲透率范圍在0.1~100×10-3μm2,呈現(xiàn)出特低低孔特點。
(2)物性非均質性分析:以長222、長223 以及長23孔滲值實際分布情況分析,三者滲透率與孔隙度較為分散,同時長222 與長223 孔滲分布基本上沒有較大差異,因為長23 樣品不足,所以孔滲分布存在一定局限性。總而言之,不同層段中物性特征并無較大差異。
(3)井間差異:集中在好的儲層對單井巖石進行取樣,因此統(tǒng)計各個油井孔滲關系能夠將平面中孔滲參數(shù)分均質性充分反映出來。以統(tǒng)計角度分析,不同油井在滲透率與孔隙度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其中滲透率差異情況最為顯著,體現(xiàn)出儲層分布和儲層物性之間具有顯著關聯(lián)。主要原因就是各個位置之間沉積微相存在一定差異[4]。
2.3.1 孔隙類型
對巖心薄片進行顯微鏡觀察以及對鑄體薄片展開圖像分析,利用前輩的研究成果,認為長2 段儲層孔隙主要涵蓋次生孔隙以及原生孔隙類型。根據(jù)顆粒接觸關系主要涵蓋填隙物內(nèi)孔隙、粒間空隙以及粒內(nèi)孔隙等類型。
2.3.2 喉道類型
喉道會嚴重影響儲層滲透力,喉道形態(tài)以及大小一般由巖石顆粒的接觸關系、顆粒大小與形狀等決定,孔隙類型主要涵蓋管束狀、彎片狀、片狀、縮頸型以及孔隙縮小型等。研究區(qū)喉道類型主要是彎片狀,其次是縮頸型,管束狀與孔隙縮小型較少。
2.3.3 孔隙特征
孔隙特征主要指巖石中喉道、孔隙的分布、大小、幾何形狀與連通關系,選擇壓泵法對孔隙特征進行描述[5]。儲層孔隙可以通過壓汞毛細管壓力曲線形態(tài)與曲線定量、定性描述進行,以此為基礎對儲集性能進行評價??梢酝ㄟ^壓力曲線提取孔喉參數(shù):孔喉半徑均值以及孔喉半徑最大值等。可以將孔喉分選性體現(xiàn)出來的參數(shù):均值系數(shù)、分選系數(shù)以及孔喉歪度等??梢詫B流能力與孔喉連通性反映出來的參數(shù):排驅壓力以及壓力中值等。
基于>3MPa、1~3MPa 與<1MPa 標準對儲層類型進行分類:Ⅰ類儲層,排驅壓力<1MPa,儲集性較好。Ⅱ類儲層,排驅壓力在1~3MPa 范圍內(nèi),儲集性中等。Ⅲ類儲層,排驅壓力>3MPa,儲集性較差。
對于Ⅲ類儲層,具有較大的排驅壓力,非飽和孔隙體積最小值比較大,同時滲透率低、孔隙度小。Ⅰ類儲層,排驅壓力小,非飽和孔隙體積的最小值小,滲透率高以及孔隙度大。Ⅰ類儲層與Ⅱ類儲層物性具有較大差異,而Ⅲ類儲層物性較為穩(wěn)定。
2.3.4 孔喉分布
研究區(qū)中儲層物性主要特點就是具有較大的孔滲分布情況,因此需要重視孔喉分布分析工作。對此,選擇研究區(qū)中30 塊壓汞樣品孔喉分布狀況展開統(tǒng)計,見表1。由表可見,長2 段孔喉主要是中細孔喉,其分布范圍在0.75μm 以內(nèi),以彎片狀喉道為主。結合喉道的分類標準,微喉喉道半徑在0.05μm 范圍內(nèi),細喉在0.05~0.2μm 范圍內(nèi),中喉在0.2~1μm 范圍內(nèi),大喉在1μm以上,體現(xiàn)出長2 段儲層主要呈現(xiàn)出中喉—細喉特征。
表1 研究區(qū)長2 段儲層孔喉半徑均值分布情況 %
2.3.5 儲層分類
根據(jù)孔隙類型進行儲層分類。選擇喉道半徑均值、排驅壓力、滲透率與孔隙度開展研究工作。
(1)Ⅰ類儲層是研究區(qū)中性能最佳的儲層,主要為特低滲中孔中喉型,巖性主要是中細砂巖,喉道半徑均值是0.58μm,排驅壓力在0.5MPa 以內(nèi),滲透率均值是1.62×10-3um2,孔隙度在14%以上。
(2)Ⅱ類儲層是研究區(qū)中性能較好儲層,主要是低滲透中孔細喉型,喉道均值在0.26~0.35μm 范圍內(nèi),排驅壓力在0.5 ~1μm 范圍內(nèi),滲透率均值為0.45×10-3um2,孔隙度在10%~16%范圍內(nèi)。
(3)Ⅲ類儲層主要為低滲透中- 低孔細喉型,喉道半徑均值是0.2μm,排驅壓力在0.2~0.5MPa 范圍內(nèi),滲透率均值0.2×10-3um2,孔隙度為8%~13%。
(4)Ⅳ類儲層主要為低滲透低孔細喉型,喉道均值是0.05μm,排驅壓力在2~8.5MPa 以內(nèi),滲透率均值為0.04×10-3um2,孔隙度為3.5%~14%。
對于鄂爾多斯盆地,屬于卡拉通疊合盆地,多類型圈閉、旋回成油、沉積體系疊加、構造體制以及多層系生油等為地質基礎提供良好保障。
該盆地中生界含有烴源巖,就是三疊系的延長組中主要為半深湖—深湖相泥巖,有機質含量豐富的泥巖,涵蓋延長組長3 以上腐殖烴源巖以及延長組長8 腐泥烴源巖。
通過7- 2 井的長2 段泥巖鏡體制的反射率能夠發(fā)現(xiàn),Ro 值在0.83%~8.4%范圍內(nèi),體現(xiàn)出烴源巖已經(jīng)成熟。見表2。
表2 長2 段泥巖鏡質體的反射率情況
在延長組的長1 段中,沼澤相泥巖是延長組成的良好蓋層。另外,長1 段、長2 段、長3 段生儲蓋組合良好。
長2 段油氣藏涵蓋構造—巖性油藏、巖性油藏兩種類型,透鏡狀砂體是主要巖性油藏形式,巖性與鼻狀單斜是構造—巖性形式。研究區(qū)主要在西傾大單斜背景,主要在河道側翼中致密巖性以及分流間彎洼地泥質巖中廣泛分布,建立上傾以及東西兩側巖性遮擋,砂質巖相進行泥質巖相轉變,后期成巖產(chǎn)生巖性致密遮擋。南西—北東向鼻狀隆起,產(chǎn)生局部圈閉,下傾方向屬于構造控制,基于構造以及巖性共同控制,建立構造—巖性油藏遮擋條件。
在儲層分布中,沉積微相屬于主要控制因素,基于基層相帶儲層進行展布。長2 段河口壩以及分流河道,是儲層展布控制的關鍵相帶,微相發(fā)育部位儲集層較好。研究區(qū)在西傾1°以內(nèi)單斜上,砂巖發(fā)育帶和鼻狀構造之間不斷結合位置屬于油氣富集有利區(qū),構造較高以及小型鼻隆構造位置屬于油氣聚集、運移有利區(qū)以及低勢區(qū)。
綜上所述,研究區(qū)長2 段油藏是三角洲前緣的亞相沉積,含有層位主要是222 與223。長石砂巖是長2 段的主要砂巖類型,并且含有少量巖屑砂巖。黏土礦物、碳酸鹽是膠結物的主要成分。滲透率在(0.1~100)×10-3μm2范圍內(nèi),孔隙度在5%~20%范圍內(nèi),在各個小層中砂巖物性無顯著差異。孔喉分布在0.75μm 以內(nèi),喉道主要是彎片狀類型。另外,長2 段油氣藏生儲蓋組合良好,主要涵蓋構造—巖性以及巖性類型。在儲層部分方面,沉積微相為主要控制因素,構造較高以及小型鼻隆構造位置屬于油氣聚集、運移有利區(qū)以及低勢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