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華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華中電力試驗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410110)
在火力發(fā)電廠中脫硝等環(huán)保裝置使用年限超過一定后經常會出現(xiàn)噴氨不均勻、氨逃逸過高等問題。過高的氨逃逸率及噴氨不均勻均會給空預器、電除塵等設備的安全運行帶來安全隱患,影響機組正常運行。該文通過改變反應器內局部范圍的供氨量,在反應器出口建立均衡的NOx分布,讓SCR系統(tǒng)在保持靠近設計效率的同時,在最小的氨逃逸率下進行可控性運行,以提高氨的使用率,避免下游設備(特別是預熱器)的腐蝕堵塞,使脫硝系統(tǒng)在環(huán)保排放達標的基礎上兼顧節(jié)約運行成本。
本次試驗機組為響應國家節(jié)能減排新政策2013年環(huán)保改造后機組,機組容量為300MW,設計煤種為煙煤,配套SCR脫硝工藝。在每臺鍋爐省煤器出口布置兩個SCR反應器,每個反應器的催化劑層數(shù)按2+1模式布置,初裝2層預留1層,催化劑采用蜂窩式催化劑。反應劑為純氨,其品質滿足國家標準GB 536—1988《液體無水氨》中技術指標的要求,配套液氨存儲及反應設備,配套脫硝專用吹灰、CEMS系統(tǒng)由DCS集中控制,其中氨區(qū)加熱用汽采用電廠輔助蒸汽,電廠輔助蒸汽參數(shù)為0.6MPa~0.8MPa,溫度230℃~270℃。
脫硝系統(tǒng)性能參數(shù):脫硝入口NOx濃度按照500mg/Nm3(干基、標態(tài)、6%氧)設計,脫硝出口氮氧化物排放濃度不大于50mg/Nm3(干基、標態(tài)、6%氧,三層),氨的逃逸濃度不大于2.276mg/m3(干基、標態(tài)、6%氧,三層),SO2/SO3轉化率不大于1.4%(三層,干基,標況,6%含氧量),滿足或高于國家超低排放標準。在保證脫硝效率的同時,必須同時保證氨逃逸、SO2/SO3轉化率及催化劑阻力等均達到性能保證指標。
試驗依據(jù):《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tài)污染物采樣方法》GB/T 16157—1996、《燃煤電廠煙氣脫硝裝置性能驗收試驗規(guī)范》DL/T 260—2012、《固定污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xù)監(jiān)測系統(tǒng)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 76—2017等相關標準及設備說明書、設計文件。
試驗項目:1)預備試驗、摸底測試。預備試驗即對反應器進出口NOx、O2濃度進行實測,對比DCS顯示值,為正式試驗的脫硝效率的設定做好準備工作。摸底測試即在90%至100%負荷的條件下,對噴氨流量進行調節(jié),把脫硝效率控制在設計值,對反應器進出口的NOx濃度分布及氨逃逸濃度分布進行測算,對脫硝裝置的效率、氨噴射流量的分配狀況進行初評。2)噴氨調整試驗。調整機組出力至負荷85%,對反應器進出口NOx濃度分布進行測量,根據(jù)NOx濃度分布情況(即相對標準偏差CV值)對各支管的氨流量進行優(yōu)化平衡調整。在完成機組85%負荷下調平后,再調整機組出力至95%負荷進行驗證。經過優(yōu)化噴氨流量后,確保反應器出口的NOx分布的相對標準偏差CV值小于15%或頂層催化劑入口氨氮摩爾比相對標準偏差小于5%。氨逃逸濃度控制在2.276mg/m3以內。3)試驗條件。試驗中鍋爐燃用設計煤種或者事先商定的試驗煤種,并準備充足的煤量。試驗負荷為根據(jù)試驗計劃提前申請,試驗期間負荷應基本穩(wěn)定。試驗期間不再進行風量的調整,不投油助燃,不進行制粉系統(tǒng)的調整,催化劑不進行蒸汽吹灰。試驗期間應保持鍋爐各參數(shù)的穩(wěn)定,爐膛負壓表、電耗、水耗、蒸汽流量、CEMS儀表等表計能投入并指示正確。試驗期間,SCR反應器進口煙氣溫度達到設計值要求。每個工況試驗期間鍋爐不吹灰。請安排試驗開始前兩小時完成催化劑吹灰。試驗前脫硝系統(tǒng)已經連續(xù)運行24h以上。試驗測試期間,氨的噴射量須保持不變。因此須根據(jù)設備實際情況確定噴氨的方公式(自動或手動)。4)試驗儀器:經有關部門檢定合格并均在有效期內的相關儀器包括煙氣分析儀、測溫槍、熱電偶、靠背管、微壓計、溫濕度大氣壓力表、氨化學取樣系統(tǒng)、氨分析儀、便攜式大流量低濃度自動煙塵測試儀、便攜式預處理箱、加熱型采樣槍及伴熱管線等。
3.1.1 測點布置
SCR脫硝裝置噴氨優(yōu)化調整試驗現(xiàn)場進、出口測點采樣位置優(yōu)先選擇在垂直管段,避開煙道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采樣位置需要設置在距彎頭、閥門或變徑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的直徑,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的直徑處。對矩形煙道,應測量直徑并按照相關要求計算。試驗測點及項目見表1,其中各測反應器從左到右依次編號A1~An、B1~Bn,每測孔由淺到深依次編號P1~Pn。采樣數(shù)目根據(jù)網格法進行測算。
表1 試驗測點和項目
3.1.2 NO、O2濃度分布及脫硝效率數(shù)據(jù)的獲取
在SCR反應器進口和出口采樣截面,分別用等截面網格法布置取樣點。同時用兩套煙氣分析裝置,在反應器的進出口逐點采集煙氣樣品,分析出煙氣中的NO、O2及其他成分含量,獲取煙道截面的NOx濃度分布。用SCR進出口的NOx濃度的算術平均值求出脫硝效率。
3.1.3 NH3逃逸濃度
根據(jù)每臺反應器出口測點的NOx濃度分布,取多代表點為NH3取樣點。其中每個NH3取樣點對應的NOx濃度近似于整個煙道截面的NOx平均值。SCR出口煙道各測點的氨濃度值,用濕化學方法逐點測量。根據(jù)吸收液中氨濃度和煙氣流量、氧濃度算出各測點處煙氣中的NH3濃度(干基)。
具體流程如下:做好試驗準備工作后,通知集控運行人員設置好噴氨參數(shù)并進行噴氨操作,待DCS檢測到出口NOx、O2、NH3參數(shù)穩(wěn)定后,利用現(xiàn)場設備進行實測。然后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算出NOx濃度分布,將其與設計值進行比對,做好調整前的就地噴氨閥門標記。接下來根據(jù)濃度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各處閥門,待調整完地出口各參數(shù)穩(wěn)定后進行實測并進行計算對比。重復上述調整工作,直至測量后計算出的NOx濃度分布符合設計要求為止,噴氨調整工作完成。
試驗方法:利用預留的煙氣采樣孔,采用網格法布點,進行煙氣進出口溫度場、流場測試。采用網格法測量各點的煙氣動壓、靜壓、煙溫和煙氣濕度,計算出煙氣流量(標準狀態(tài),6%O2)。
NO、O2濃度分布:在SCR反應器的進出口煙道采用已確定的等截面網格法布置煙氣測點,進出口各布置一套煙氣分析設備。煙氣經采樣槍引出煙道,經過煙氣凈化(除塵、除濕、冷卻)等處理,再接入煙氣分析設備進行分析。利用兩套煙氣分析設備同時在反應器的進出口逐點獲取煙氣樣品,分析煙氣中的NO及O2含量,進而求出煙道截面的NOx濃度分布。最后利用NOx濃度的算術平均值計算脫硝效率。
NH3逃逸濃度:根據(jù)每臺反應器出口截面的NOx濃度分布,取代表點為NH3取樣點。其中每個NH3取樣點對應的NOx濃度近似于整個煙道截面的NOx平均值。SCR出口煙道各采樣點的NH3濃度值參照EPA的CTM-027標準(采用濕化學方法逐點測量)。根據(jù)吸收液中的氨濃度、煙氣流量、氧濃度計算各采集點處煙氣中的NH3濃度(干基)。
其他試驗項目:試驗過程中,采集機組DCS系統(tǒng)數(shù)據(jù)、記錄鍋爐主要的運行參數(shù)(如負荷、主汽流量等),并監(jiān)測脫硝系統(tǒng)主要運行參數(shù)(如氨氣流量、SCR進出口的NO/O2濃度、氨逃逸等)。
該文試驗涉及的理論計算包括煙道截面NO濃度分布均勻性[1]、SCR脫硝效率的計算[2]、氨逃逸濃度的計算以及煙氣流速、流量的計算。
3.3.1 煙道截面NO濃度分布均勻性
利用上述方法可以獲得煙道截面各點煙氣中NO濃度含量,取其算術平均值作為該截面處的NO濃度值,并用相對標準偏差CV值表示NO分布均勻情況,具體如公式(1)~公式(3)所示。
式中:NOi為截面各點NO濃度值(折算至6%O2條件下),為截面處NO濃度平均值(折算至6%O2條件下),μL/L;δ為NO濃度分布的標準偏差,μL/L;CV為NO濃度分布相對標準偏差,%。
3.3.2 SCR脫硝效率的計算
SCR進出口截面NOx濃度根據(jù)公式(4)~公式(6)進行計算,并折算至6%O2下。
式中:NOx,in為反應器進口截面的NOx濃度,mg/m3;NOx,out為反應器出口的截面NOx濃度,mg/m3;O2,act為實測的O2濃度;η為SCR脫硝效率,%。
3.3.3 氨逃逸濃度的計算
在計算氨逃逸濃度前,先將各點值折算至6%O2基準下,然后取平均值作為考核指標,具體如公式(7)所示。
式中:CNH3為折算到6%O2下氨逃逸濃度,μL/L;CNH3act,O2為實測氨逃逸濃度,μL/L。
3.3.4 煙氣流速、流量的計算
煙氣流速的計算如公式(8)所示。
式中:US為煙氣平均流速,m/s;Kp為皮托管校正系數(shù);Pd為測點處煙氣動壓,Pa;ts為煙氣溫度,℃。
煙氣流量的計算如公式(9)所示。
式中:qvs為濕煙氣排放量,m3/h;A為煙道測試處斷面面積,m2;Us為測定斷面的平均煙氣流速,m/s。
標態(tài)下干煙氣量的計算如公式(10)所示。
式中:qvsnd為標準狀態(tài)下的干煙氣流量,m3/h;Xsw為煙氣中水分含量體積百份數(shù),%;ts為煙氣溫度,℃;Ba為當?shù)卮髿鈮毫Γ琍a;Ps為測點處煙氣靜壓,Pa。
根據(jù)摸底測試結果可知:噴氨優(yōu)化調整前,機組100%負荷下,實測SCR入口NOx平均濃度為356mg/m3,出口NOx平均濃度為49mg/m3,平均脫硝效率為86.2%。此時,SCR反應器出口NOx濃度分布均勻性較差,SCR出口A側反應器NOx濃度分布呈現(xiàn)A1測孔偏高,A5測孔深度方向異常偏高的趨勢。而SCR出口B側反應器NOx濃度分布呈現(xiàn)B1、B2測孔淺處異常偏低的趨勢。試驗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入口處A側CV值為2.5%,B側CV值為3.2%。出口處A側CV值為20.5%,B側CV值為29.3%。根據(jù)摸底試驗計算出的CV值可以看出流場均勻性較差。
AIG優(yōu)化調整結果如下。根據(jù)摸底測試測得反應器出口NOx濃度分布情況,對AIG噴氨格柵不同支管的手動閥門開度或流量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節(jié)。經多次噴氨調整后,根據(jù)校核測試工況(ST-01~ST-02)可知,機組100%負荷下,A、B側出口NOx濃度分布相對標準偏差CV值分別為10.4%、13.9%;機組85%負荷下,A、B側出口NOx濃度分布相對標準偏差CV值分別為12.5%、13.8%。
優(yōu)化后NOx溶度評價如下。通過對照SCR反應器出口NOx濃度分布CV值可看出,兩個反應器出口截面NOx分布均勻性得到明顯改善,并趨于穩(wěn)定。反應器各側出口NOx濃度分布CV值均小于15%,達到預期目標。
優(yōu)化調整后氨逃逸評估情況如下。機組100%負荷下,A、B側反應器出口截面NOx濃度分布相對標準偏差由調整前的20.5%、29.3%分別降低到調整后的10.4%、13.9%,氨逃逸平均濃度為2.12μL/L。機組85%負荷下,A、B側反應器出口截面NOx濃度分布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8.5%、14.0%,氨逃逸平均濃度為1.85μL/L。調平后反應器出口NOx及NH3濃度分布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85 調平后反應器出口NOx及NH3濃度分布(85%負荷)
圖2 調平后反應器出口NOx及NH3濃度分布(100%負荷)
噴氨格柵調整后,建議機組在實際運行時以煙囪出口NOx排放不超標為控制依據(jù),脫硝效率不宜控制過高。
由于SCR脫硝系統(tǒng)流場變化的復雜性,造成反應器出口NOx濃度均勻性很難保證,因此建議電廠定期組織對噴氨格柵進行優(yōu)化調整試驗,不斷保持并優(yōu)化反應器出口NOx濃度分布均勻性,控制好氨逃逸量,減輕對下游設備特別是對空預器的影響。
煤質的變化及鍋爐燃燒調整對鍋爐出口NOx影響很大,在后續(xù)機組運行中盡量保證燃燒煤質的穩(wěn)定性,鍋爐燃燒調整中運行人員要找到適合煤種燃燒的風量配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