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琳娜
世上的孩子分兩種,一種是別人家的孩子,代表了符合社會規(guī)則和優(yōu)秀標準的孩子;一種是自己家的孩子,存在各種缺點和各種需要糾正的行為。
大多數(shù)父母認為自己有一個當仁不讓的職責,就是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缺點,讓孩子的言行最大可能地符合社會標準。每個父母都會用放大鏡觀察別人孩子的優(yōu)點,觀察自己孩子的缺點,趁孩子還在自己的管理范圍內盡可能地去修正,唯恐錯過修正的正確時機。害怕來不及,害怕孩子有缺點,害怕因自己的信息不全而耽誤孩子,正是父母焦慮感的主要來源。
有這樣一些孩子,我們不妨叫他“麻煩制造者”:他們經常在學校挑戰(zhàn)老師的耐心,既無法長時間端正地坐著,還經常走神或拉著旁邊同學小聲嘀咕;在家學習的時候會挑戰(zhàn)家長的耐心,閱讀的時候身體扭來晃去,上一分鐘在做數(shù)學題,下一分鐘就和你說起一個游戲。還有一些孩子,生性怯懦、膽小,日常生活中往往很不引人注意,他可能表現(xiàn)得很冷漠,尤其是面對陌生人能不理就不理,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往往內向羞澀,不喜歡主動結交他人;在學校里,他對學習的常規(guī)課程可能無法表現(xiàn)出熱情,和同學也不容易打成一片……
其實,每個人從生下來就是不一樣的,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行為和性格特點,它可能與父母或周圍熟悉的人擁有的特點相同,也有可能完全不一樣。謹慎區(qū)分哪些是真正的缺點,哪些僅僅是特點,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根據其特點,制定揚長補短的計劃才能有的放矢。
針對“麻煩制造者”,可以制定日程表,輪換做不同的活動,在滿足他們對多樣性、新奇性需要的同時,支持他們把所學所做堅持下去;允許獨特的學習方法。
針對靦腆、膽小的孩子,他們的局限主要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和體能上,在接受他們的獨處和學習方式的前提下,帶領他們完成一些體能訓練,而不是指望他們完全改變不愛運動這個習慣;他們的人際關系往往靠高學識和新觀念吸引他人而形成,他們的社交圈大多是相同興趣、相同常識、相同智商的人組成的。所以作為家長,可以當他們有了自己完整的思考時,允許或引導他們將自己獨特創(chuàng)新的觀念在一個一個小型的聚會中呈現(xiàn)和表達,逐漸形成自己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