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偉奇
(撫順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遼寧 撫順 113006)
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已經(jīng)成為目前公認的導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該病患者的病死率水平較高[1]。顱內(nèi)動脈瘤血管內(nèi)栓塞與傳統(tǒng)開顱夾閉手術治療相比較而言,主要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恢復速度快等幾大優(yōu)點,已成為顱內(nèi)動脈瘤治療的首選手術方式[2-3]。本文研究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療過程中應用雙容積重建技術評估治療情況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的70 例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根據(jù)采用治療評估技術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采用2D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評估治療的35 例患者為對照組,采用3D 雙容積重建技術評估治療的35 例患者為研究組。對照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34 ~76 歲,平均年齡(51.7±4.8)歲;患病時間1 ~8 個月,平均(3.2±0.5)個月;研究組中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32 ~79 歲,平均年齡(51.4±4.2)歲;患病時間1 ~9 個月,平均(3.5±0.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2D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評估治療。具體方法:首先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確定達到理想效果后,以Seldinger 技術實施股動脈插管操作,將導管分別置于患者左右兩側(cè)的頸內(nèi)動脈和左右兩側(cè)的椎動脈,實施標準正側(cè)位全腦血管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頸內(nèi)動脈的對比劑流速設定為4 mL/s,流量設定為6 mL,壓力水平200 psi;椎動脈的對比劑流速設定為3 mL/s,流量設定為5 mL,壓力水平200 psi;對責任動脈瘤的具體位置進行確認之后,實施3D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旋轉(zhuǎn)采集,程序為5S-DSA,對比劑的流速設定為3 mL/s,流量設定為19.5 mL,X 線的延時時間設定為1.5 s,在Syngo 工作站當中進行3D 后處理;選取最佳角度,使動脈瘤瘤體、瘤頸充分暴露,實施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根據(jù)Raymond 分級標準評估確定屬于致密栓塞之后可以結束手術操作。研究組:采用3D 雙容積重建技術評估治療。具體方法:介入栓塞術的操作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在栓塞結束后,根據(jù)Raymond 分級標準評估確定屬于致密栓塞后實施3D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采集,通過Syngo X-Workplace 系統(tǒng)實施雙容積重建技術,對栓塞效果進行評估,如果瘤頸沒有對比劑滲入屬于致密栓塞,如果瘤頸或瘤體當中發(fā)生了對比劑滲入屬于非致密栓塞;非致密栓塞需要繼續(xù)實施介入干預,直至雙容積重建評估結果認定為達到致密栓塞水平,則可以結束手術操作。
(1)治療期間對比劑用量、X 線劑量、治療費用、住院治療總時間。(2)并發(fā)癥情況。(3)病情控制總有效率.顯效:癥狀術后徹底或基本消失,檢查顯示瘤體去除完全,無并發(fā)癥;有效:癥狀減輕,檢查顯示病灶體積縮小50%以上,無并發(fā)癥;無效:癥狀沒有減輕,檢查顯示病灶去除不足50%,或有并發(fā)癥,或死亡[4]。(4)治療前后腦部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水平。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期間對比劑用量、X 線劑量少于、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住院治療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對比劑用量、X 線劑量、治療費用、住院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對比劑用量、X 線劑量、治療費用、住院時間比較(± s)
X 線劑量/mGy組別 例數(shù) 對比劑用量/mL費用/萬元住院時間/d研究組 35 103.52±10.95 813.79±43.06 8.26±0.37 8.16±1.09對照組 35 139.56±14.70 887.35±51.27 9.83±0.46 13.84±2.73 t 35.26039.7763.2547.531 P<0.05<0.05<0.05<0.05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研究組1 例(2.8%)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對照組6 例(1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3.968,P<0.05)。
兩組治療后PCA、ACA、MCA 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腦補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部血流動力學水平(± s,cm?s-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部血流動力學水平(± s,cm?s-1)
注:t1、P1 研究組治療前后比較,t2、P2 兩組治療后比較,t3、P3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ACAPCAMCA研究組 35 治療前128.13±13.02 105.29±17.64 133.26±13.72治療后 92.46±10.43 80.37±7.2090.21±4.75 t134.80317.85932.743 P1<0.05<0.05<0.05 t210.2197.52011.275 P2<0.05<0.05<0.05對照組 35 治療前128.73±13.15 104.72±16.94 132.57±14.08治療后104.65±10.62 92.95±8.71 106.38±12.76 t322.76610.62723.169 P3<0.05<0.05<0.05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是目前臨床對顱內(nèi)動脈瘤病情進行診斷和術后效果隨訪的金標準,但對顱內(nèi)動脈瘤介入栓塞效果進行評價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6]。隨著近年來雙容積重建技術功能的不斷完善,其不僅僅具有2D 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優(yōu)勢,還能夠?qū)︼B內(nèi)動脈瘤三維形態(tài)與空間關系進行準確分辨,對動脈瘤及周圍解剖情況進行全面觀察,屬于目前對介入栓塞程度進行評估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方法[7-10]。通過進行本次研究,可以充分說明,顱內(nèi)動脈瘤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療過程中應用雙容積重建技術評估治療情況,可以幫助減少對比劑用量、X 線劑量、治療費用,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住院治療總時間,大幅度改善腦部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水平,使病情控制總有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