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運舸
(常德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內科 湖南 常德 415000)
乳腺增生癥是十分常見的一類婦科乳腺疾病,30 ~50 歲的女性群體中具有更高的發(fā)病率,且50%左右的患者屬于育齡期女性,該疾病的發(fā)病呈現逐年年輕化的發(fā)病特征,該疾病的發(fā)生與機體激素比例失衡、催乳素升高、飲食結構產褥史以及社會心理因素和藥物因素等有關,患者的癥狀為乳腺疼痛、乳腺結節(jié)或腫塊,以及部分患者存在乳頭溢液情況。中醫(yī)學將該疾病歸入到“乳癖”的范疇之中,并且認為該疾病的發(fā)生多于女性長時間的肝郁氣滯、脾腎虧虛以及沖任失調等有關,進而造成痰凝血瘀,使得阻絡于乳房最終產生腫塊,在治療中可遵循疏肝理氣、軟堅散結以及活血化瘀等基本原則[1],以下將分析對乳腺增生癥患者給予自擬乳核消湯與枸櫞酸他莫昔芬片進行聯合治療的臨床價值。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4 月本院76 例乳腺增生癥患者,依據治療方案分組,觀察組38 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6 ~49 歲,平均年齡(35.6±1.2)歲;發(fā)病時間2 個月~7 年,平均(2.6±0.8)年;單側增生13 例,雙側增生25 例;局灶型增生16 例,彌漫型增生22 例。對照組38 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4 ~50 歲,平均年齡(35.5±1.3)歲;發(fā)病時間3 個月~7 年,平均(2.5±0.9)年;單側增生14 例,雙側增生24 例;局灶型增生17 例,彌漫型增生2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由B 超等相關影像學手段得以確診為乳腺增生癥;②患者為初次發(fā)病并接受診療;③患者對于治療方案等均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完善;⑤患者治療期間用藥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對研究中所用藥物具有過敏反應者;②合并重度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或血液系統(tǒng)等病變者;③妊娠或哺乳階段的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合并惡性腫瘤病變者;⑥具有肝腎功能異常者。
對照組應用枸櫞酸他莫昔芬片治療,10 mg/次,每日口服2 次。共計口服治療8 周;同期觀察組則加用自擬乳核消湯治療,方劑組成如下:香附、海藻、郁金、荔枝核、浙貝母、昆布以及橘核各為15 g,白芍、莪術、當歸、三棱、炮山甲各為3 g,制半夏4 g,甘草6 g,王不留行30 g。在此基礎上隨癥加減,如情緒郁悶、雙乳脹痛顯著者可增加川楝子、皂角刺以及柴胡各10 g,從而促進疏肝、理氣、散結。合并經期紊亂、心煩失眠、腰酸乏力等癥狀者可增加仙茅、桑寄生、淫羊藿、丹參以及巴戟天各12 g。中藥加水進行煎煮后約取汁300 mL,1 劑/d,分為2 份在早晚口服,患者共計治療8 周。
(1)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的乳房疼痛和局部腫塊情況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乳房腫塊明顯縮小,同時痛感有所緩解;無效:患者的乳房腫塊和疼痛情況未改善或進一步加重。(2)對兩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測定,即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催乳素(PRL)和孕酮(P)。(3)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如白帶增多、頭痛、口干、胃腸道反應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4.74%)高于對照組(78.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4.145,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血清LH、E2、PRL、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H、P 水平高于對照組,E2、PRL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較(± s)
E2/(pg?m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386.23±1.31 17.29±2.25 166.26±23.19 123.59±12.18對照組 386.25±1.30 14.53±1.67 165.39±23.58 143.15±13.69 t 0.3955.2870.19716.329 P 0.6080.0030.2250.000組別 例數LH/(mIU?L-1)P/(ng?m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 38 29.62±2.26 21.06±2.05 10.15±2.39 14.59±2.26對照組 38 29.63±2.24 24.36±2.03 10.16±2.37 12.63±1.15 t 0.0694.1730.6724.006 P 0.3720.0060.4530.010組別 例數PRL/(ng?mL-1)
不良反應率觀察組為5.26%,其中口干1 例,輕度惡心1 例;不良反應率對照組為7.89%,其中頭痛1 例,輕度惡心2 例。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乳腺增生癥是在育齡女性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乳腺結構紊亂性疾病,患者出現乳腺組織過度增生,或存在復舊不良,往往伴隨乳房脹痛,乳腺增生癥在30 ~50 歲的中青年女性中具有更高的發(fā)病率,該疾病的發(fā)病原因十分復雜,通常認為與女性機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密切相關,例如雌孕激素比例失衡使得乳腺實質出現異常過度增生,催乳素升高對于乳腺生長發(fā)育以及泌乳功能造成干擾,該疾病的癥狀表現與月經周期存在一定相關性,若未能給予患者及時妥善的診治可能產生乳房腫塊,且具有惡變風險[2]?,F階段對于乳腺增生癥的確切病因病機還尚未充分闡明,一般認為在患者的治療中通過調節(jié)內分泌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性措施[3]。枸櫞酸他莫昔芬屬于雌二醇拮抗藥,具有高度競爭性和選擇性,能夠與乳腺細胞當中雌激素受體快速結合,并對蛋白激酶C 等物質合成發(fā)揮抑制作用,與此同時還可對生長因子表達產生上調轉化作用,所以能夠抑制患者乳腺組織出現的持續(xù)性生長現象[4]。然而單一應用該藥物療效有限,并且長期應用部分患者可出現頭痛以及胃腸道反應等情況,影響患者的耐受度和用藥依存性,所以還需探索其他的聯合用藥方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祖國中醫(yī)學將此疾病歸入到“乳癖”的范疇之中,該疾病的發(fā)生多于女性日常飲食不節(jié)、氣滯痰凝、情志不舒等有關[5],通過給予疏肝解郁以及行氣活血的中醫(yī)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幫助緩解或消除乳房疼痛以及乳房結節(jié)等癥狀。自擬乳核消湯當中包含香附、昆布、三棱、浙貝母、郁金、制半夏、炮山甲等中藥,該中藥方劑當中所應用的郁金和香附可促進疏肝、解郁、理氣,是中醫(yī)治療婦科疾病的要藥[6]。王不留行以及炮山甲兩者可促進舒筋、散結、通絡,給藥后能夠透達經絡,快速抵達病灶,是對于女性淤血閉經、經絡阻滯以及乳汁不下等疾病進行治療的良藥。荔枝核與橘核兩者合用可共奏行氣疏肝以及散結止痛的功效。昆布與海藻進行聯合可促進軟堅散結。莪術和三棱進行聯合有利于發(fā)揮消癓瘕以及破積聚的作用,浙貝母以及制半夏等中藥在應用中可促進消痰散結,加用甘草則可幫助調和諸方,所以自擬乳核消湯可發(fā)揮疏肝、散結、通絡的治療功效。本次的研究中觀察組在應用枸櫞酸他莫昔芬片的基礎上加用自擬乳核消湯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獲得明顯的提升,特別是在治療之后LH、P、PRL 等各項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情況好于同期對照組,以及不良反應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表明,采用自擬乳核消湯與枸櫞酸他莫昔芬片聯合治療,能夠提高乳腺增生癥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乳腺增生癥患者通過采用自擬乳核消湯聯合枸櫞酸他莫昔芬片治療,可獲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且有利于調節(jié)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