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潤 利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鄭州 450000)
缺血性腦卒中(CIS)是以腦組織供血障礙致腦組織壞死及腦神經功能進行性損傷為主要病理特征的臨床常見危重疾病,有80%的腦出血病例是由虛血引起的腦出血,影響人們的健康[1]。此病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好發(fā)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同時患有高血壓、風心病、冠心病、糖尿病的病史的人群。臨床上,CIS患者神經預后與生存質量密切相關,而其神經功能的保護與修復是一個多因子參與的復雜過程[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4例CIS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多學科神經功能干預的實施方法及臨床護理價值。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IS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確定病例樣本后,予以患者隨機分組,分為C組42例和C+S組4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C組和C+S組患者基線資料分布
1.2.1C組
C組42例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基礎生理護理、健康教育、用藥指導、體征監(jiān)測、注意事項交代。
1.2.2C+S組
C+S組42例患者在C組的基礎上聯合開展多學科神經功能護理,具體干預措施如下:(1)心理學干預。CIS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介導炎癥因子釋放及加重神經損傷的重要因素。臨床護理中重視患者心理活動的變化,認真分析患者所聚焦的問題,通過健康宣教活動的有效開展,向患者講解CIS的病生理機制及臨床積極治療所取得的良好預后,在完善患者認知體系的基礎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改善焦慮、抑郁心理及其所造成的應激刺激,從而調節(jié)“心理-內分泌-免疫系統-神經”網絡,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2]。(2)生物學干預。針對合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礎疾病的患者,積極控制血壓、血脂、血糖指標,防止血管內皮損傷及硬化斑塊的形成;加強患者呼吸道管理和氧療支持護理,在密切監(jiān)測患者腦氧飽和度的基礎上有效預防低氧血癥,控制腦組織缺血、缺氧損傷[3]。(3)行為學干預。從患者飲食、睡眠、日?;顒拥确矫嬷笇Щ颊呓⒔】档男袨榉绞剑缃ⅰ暗椭?、低糖、低鹽、高鈣”的飲食習慣,制定合理的飲食結構,定期檢測微量元素,指導患者合理補充鈣、鋅、鐵、鉀、脂肪酸等營養(yǎng)元素,提高神經修復所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同時,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規(guī)律,提高睡眠質量,以減少大腦耗氧量,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加強日常保暖護理,防止低體溫誘發(fā)腦組織代謝障礙而加重腦神經損傷[4]。(4)運動學干預。通過機體的康復訓練,可促進大腦的神經和神經髓鞘的再生,從而改善神經功能。臨床護理中,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運動康復計劃,包括早期被動、主動運動訓練、中期平衡訓練、后期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
1.3.1神經功能指標
于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分別檢測血清神經功能指標: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神經肽Y(NPY)。
1.3.2生活功能
于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采用Fugl-Meyer(FMA)評價運動功能,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生活能力。FMA總分、Barthel總分均100分,分值越高,提示功能越好[5]。
護理前,C組和C+S組患者血清NSE、S100β、NPY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C+S組患者血清NSE、S100β、NPY均低于C組(P<0.05),見表2。
表2 C組和C+S組患者血清NSE、S100β、NPY比較
護理前,C組和C+S組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C+S組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C組(P<0.05),見表3。
表3 C組和C+S組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又稱“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腦供血失調,導致腦缺血、缺氧、壞死,從而引起相應的癥狀和體征[3]。多數患者出現情緒改變,頭疼、頭暈、緊張、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吞咽障礙、流口水、肢體麻木,典型的會出現偏癱癥狀,嚴重的可以伴有腦水腫、頭疼加劇、嘔吐、出現意識障礙,甚至出現死亡[4~6]。此病已成為老年人健康的嚴重威脅,其誘因比較多,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都會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飲食方面患者要禁止吃脂肪高的食物,盡量以清淡為主。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依據多種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類型和發(fā)病時間等確定治療方案,實施個體化為原則的治療,在一般支持治療的基礎上,適當采用改善腦循環(huán)、保護腦、抗腦水腫、降低兩種內壓等措施[7]。所以對于此病要早發(fā)現早治療,早期可以以促進腦循環(huán)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可以選擇抗凝的藥物和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循環(huán)清除自由基的藥物方法來治療并緩解,如果已經產生功能障礙的問題,盡早介入康復治療的方法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恢復,以免產生功能障礙的后遺癥,而且還要適當加強后期康復運動[8~9]。目前,醫(yī)學界正在深入研究腦出血的病理生理學,特別是腦損傷前的研究進展,對缺血性腦出血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且在治療的過程中采用適當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患者一定要清淡飲食,注意調整心態(tài),不要有負面情緒,保持心情愉快[10]。
多學科協作是當前醫(yī)療領域所倡導的新醫(yī)學模式,旨在根據患者的疾病診治及康復需求,充分發(fā)揮各學科在疾病診療體系中的作用和優(yōu)勢,向患者提供綜合、全面、全程的診療服務[11~12]。它可以在有效降低患者心理以及身體上傷害的同時促進患者更好地康復,即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由主治醫(yī)師、護士、麻醉師及護理醫(yī)師共同完成,在術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實施麻醉等一系列干預,術后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實時監(jiān)測,通過對相關指標的研究分析,制定適合患者肌體的一系列康復方案,加以多學科神經功能干預,以此來提高患者的各項神經功能指標,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盡早康復,縮短治療時間,為患者降低經濟壓力,減輕負擔,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具有積極的作用[13]。該種干預模式通過對一系列的醫(yī)護模式進行改進,然后優(yōu)化重組,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對患者的預后改善以及術后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有很重大的作用,保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能有最好的護理[14]。
本次研究中,CIS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預防及修復是心理學、生物學、行為學及運動學等學科共同參與的復雜過程,在多學科護理干預中,通過心理學干預,減少患者心理應激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通過生物學干預,積極控制各種神經損傷因子;通過行為學干預,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為方式,促進神經功能的改善;通過運動學干預,促進大腦的神經和神經髓鞘的再生,提高神經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C+S組患者血清NSE、S100β、NPY均低于C組(P<0.05),C+S組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C組(P<0.05)。 由此可知,多學科神經功能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十分重要,可以有效減少治療措施所引起的應激反應,并能提高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有助于患者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效的多學科神經功能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血清NSE、S100β、NPY及生活功能指標,可有效提高患者神經功能的康復效果,提高生活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