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雪 尹華麗 王宏博
(項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項城 466200)
重型顱腦損傷是暴力因素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引發(fā)的顱腦損傷,病情危重,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可明顯降低死亡率,但腦組織受損易出現肢體偏癱等情況,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1]。為了改善患者預后狀態(tài),臨床除通過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飲食指導等基礎干預外,多采用良肢位訓練,可通過持續(xù)性控制和靜止性反射抑制對抗肢體痙攣狀態(tài),雖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仍難以達到預期水平[2]。相關研究指出[3],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能夠對患者肌力狀態(tài)進行評估,通過對不同肌力狀態(tài)的肌群實施針對性訓練,從而促進各肌群協(xié)調性恢復,增強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康復信念,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4],本研究旨在觀察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及并發(fā)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我科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間8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9例;年齡20~51歲,平均年齡(35.72±4.36)歲;致傷原因:墜落傷14例,車禍傷22例,其他8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6.21±4.04)歲;致傷原因:墜落傷16例,車禍傷21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年齡、致傷原因等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此項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標準:(1)符合重型顱腦損傷康復期診斷標準[5];(2)經影像學檢查后確診;(3)患者首次發(fā)??;(4)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簽訂書面協(xié)議。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骨骼損傷無法進行活動干預;(2)拒絕隨訪;(3)合并嚴重認知障礙;(4)中途退出研究。
對照組給予良肢位訓練,患者入院當天開始進行良肢位擺放,采用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仰臥位三種循環(huán)交替擺放,每個體位1~2h變換1次。(1)保持良肢位:控制患者體位,患者處于仰臥、側臥或健側臥位時患肢需外展,腕關節(jié)維持背屈。(2)被動運動:早期患者無活動能力時協(xié)助患者進行上、下肢伸展、外旋等動作,動作輕柔,幅度由小到大。(3)主動活動:患者具備一定活動能力時指導其進行肌肉收縮訓練。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按照Brunnstrom分期運動功能評估標準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狀態(tài)。Ⅰ~Ⅱ期患者:進行定時翻身訓練、四肢被動訓練和坐起訓練,輔助患者進行上肢肘支撐、前臂及腕部外展、下肢屈膝、屈踝等訓練。Ⅲ~Ⅳ期患者:手持握力器進行手握力訓練;強化仰臥位踝背屈、屈髖、屈膝練習;指導患者手背觸后腰;輔助患者進行肩部外展、前屈,前臂旋前、旋后等練習,鞏固肩功能;指導患者于床邊進行健肢、患肢重心轉移訓練。Ⅴ~Ⅵ期患者:輔助進行起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鼓勵患者自行進行洗漱、穿衣、擰毛巾等簡單活動。以上訓練均為20min/次,2~3次/d。
兩組患者持續(xù)訓練6周。
(1)肢體運動功能:干預前1d和干預6周后,按照Brunnstrom分期評定標準[6]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Ⅰ期:無隨意運動,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Ⅱ期:肌張力增高,肢體可出現初級協(xié)同運動;Ⅲ期:肌痙攣達頂峰,可隨意發(fā)起協(xié)同運動,并伴有相應關節(jié)運動;Ⅳ期:肌痙攣減弱,出現部分分離運動;Ⅴ期:肌痙攣明顯減弱,分離運動較充分;Ⅵ期:肢體協(xié)調運動正?;蚪咏!?/p>
(2)神經功能:干預前1d和干預6周后,采用Barthel指數(BI)[7]和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8]評估兩組患者神經功能。BI量表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越好;NIHSS量表分值范圍0~42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越好。
(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密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半脫位、關節(jié)攣縮、足下垂、足內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干預后Brunnstrom分級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對比[n(%)]
觀察組干預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對比分)
觀察組干預后肩關節(jié)半脫位、足內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關節(jié)攣縮、足下垂發(fā)生率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重型顱腦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癥,病情發(fā)展迅速、危險程度高,致死率可高達35%~45%,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9]。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腦部神經組織受損嚴重,經搶救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研究顯示[10],早期康復干預有助于患者恢復神經功能,降低運動障礙發(fā)生率。臨床早期主要采用良肢位訓練對抗肢體痙攣狀態(tài),能夠在早期誘發(fā)分離運動中發(fā)揮良好作用,但僅通過良肢位訓練難以達到預期干預效果[11]。而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能夠為患者提供不同運動狀態(tài)下的針對性訓練方案,在早期刺激運動神經,促進患者重新建立運動神經反射[12],同時注重早期活動能夠避免患者因長時間臥床而導致肌肉廢用性萎縮。因此增加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或許能夠彌補常規(guī)干預方案的不足,進而加快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易出現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導致肌力水平下降,同時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肢體調控能力下降,導致患者自主運動功能降低或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3]。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干預后Brunnstrom分級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增加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分析原因在于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能夠通過評估患者自身肢體狀態(tài),在不同時期進行相對應的運動訓練模式,刺激患者主動參與康復訓練,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化、針對化的肢體關節(jié)訓練,能夠重組肌群間協(xié)調能力,抑制肌痙攣,強化患者對肢體的調控能力,實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重新組合,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針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Brunnstrom分期康復方案效果明顯,能夠提高肢體運動功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降低肩關節(jié)半脫位、足內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由于訓練活動相對枯燥,患者配合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導致結果存在局限性,將于今后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