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瓊 佩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洛陽 471000)
面神經是一種常見的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多單側發(fā)病,20~40歲是此病的高發(fā)人群,主要表現是面部肌肉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鼻唇溝變淺,患側表情肌麻痹,口眼歪斜等。其發(fā)生與工作壓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目前此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高,此病發(fā)展迅猛,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面神經的預后和治療的有效性、及時性與其疾病嚴重程度有關,治療的目的就是恢復面神經功能,改善預后。臨床中西藥多通過營養(yǎng)神經類以及糖皮質激素類的藥物治療,雖然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但單獨應用效果不佳,預后差[1]。有研究指出聯合應用神經節(jié)苷酯和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效果較好,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神經節(jié)苷酯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面神經炎患者62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1例。其中對照組男16例,女15例;病程1~12d,平均病程(5.6±2.3)d;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50.2±3.1)歲。研究組男18例,女13例;病程1~12d,平均病程(5.7±2.4)d;年齡27~76歲,平均年齡(51.7±3.3)歲。納入標準:(1)確診為面神經炎的患者;(2)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3)閉眼露白大于0.5cm,口角沒有運動表現的患者;(4)患者均為單側發(fā)病;(5)身體其他指標處于正常范圍內的患者。排除標準:(1)所用藥物有禁忌的患者;(2)由外傷或腫瘤等其他病變引發(fā)疾病的患者;(3)有精神病史的患者;(4)身體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患的患者;(5)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6)有語言或認知障礙的患者;(7)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對照組應用糖皮質激素,先靜脈滴注地塞米松(廣西萬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34)治療,每天10mg,連續(xù)應用3d,第4天時改用潑尼松(呼倫貝爾松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5020674,規(guī)格:5mg)治療,口服用藥,每次60mg,每3天藥量降低5mg,直到停止用藥為止。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神經節(jié)苷酯治療,準備250ml的5%的葡萄糖溶液,將40mg神經節(jié)苷酯融入其中,之后進行靜脈滴注,每天1次。兩組均治療15d。
觀察比對兩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恢復時間和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其中不良反應包含腹瀉、惡心、面色潮紅、心悸。觀察比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患者鼓腮時漏氣、口眼歪斜的表現和臨床癥狀均消失,面神經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且鼓腮時漏氣、口眼歪斜的表現有所改善,但面部肌肉功能仍有障礙,較治療前面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大于50%;無效:治療后上述癥狀和表現均未改善。觀察比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和面神經分級情況,通過SF-36量表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百分制,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通過House-Brackmann對面神經分級情況進行評估,分為1~6級,級別與損害的嚴重程度呈正比。
研究組面神經功能恢復時間和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面神經功能恢復時間、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研究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面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面神經功能評分情況對比
面神經炎是常見的一種周圍神經疾病,暫時沒有明確的病因,病因相對較為復雜。以相關研究為依據推測,引發(fā)此病的原因可能與自身免疫因素和病毒感染有關。臨床中對于面神經炎的發(fā)病機制有下面幾種說法:(1)病毒感染,機體受到感染后,例如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會導致面神經軸索變性、水腫、脫髓鞘等炎性改變,從而引發(fā)免疫機制紊亂,增加面部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導致面神經水腫,引發(fā)疾??;(2)血管痙攣,因風寒刺激導致的血管經絡會導致面神經水腫和脫水,而神經受到壓迫后導致面神經炎;(3)多種原因導致的面神經局部痙攣,或神經周圍組織水腫引發(fā)的面神經炎。早期面神經炎患者的病理變化為面神經水腫,呈不同程度的髓鞘和軸突變形,此病發(fā)病率高且發(fā)病急,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面神經炎患者其面肌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呈不對稱和不協調對稱,患者難以完成閉眼、皺眉、吹口哨等,嚴重的會引發(fā)不可逆的神經壞死或軸索變性等病理變化[2]。
臨床中針對面神經炎的治療方法較多,例如中醫(yī)治療、抗病毒治療、理療、營養(yǎng)、激素、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方法,而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患者的水腫和炎癥反應,加速血液循環(huán),降低神經壓迫,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早期面神經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就是給予糖皮質類激素,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等優(yōu)勢,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面神經水腫癥狀,加速機體的新陳代謝,從而消除面神經的受壓狀態(tài),加速患者的面神經功能恢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3]。地塞米松是常見的一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以有效改善神經元的散發(fā)互動,有利于神經末梢的血液循環(huán)以及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激活機體中的Na+-K+-ATP酶活性,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興奮性,加速神經傳動的恢復,而波尼松的應用可以有效抑制炎癥反應,減輕腫脹和脫水反應,改善神經壓迫和血液循環(huán),從而加速面神經功能的恢復[4]。但相關研究指出,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會增加患者嘔吐惡心等不良消化系統(tǒng)反應的發(fā)生率,增加血糖代謝紊亂的發(fā)生率,加重感染等,且單獨應用于面神經炎的治療中效果不佳[5]。
神經節(jié)苷酯是神經營養(yǎng)藥物的一種,其主要成分為神經鞘糖脂類物質,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用藥可以穿過血腦屏障和細胞膜(神經元)上的鈣、鈉、鎂、鉀離子共同作用,激活三磷酸腺苷酶,提高ATP酶的活性,有利于神經水腫的減輕,與此同時其還可以強化神經生長因子的活性,加速神經修復[6]。且其對細胞的內外離子平衡具有維持作用,可以抑制氧自由基,從而保護神經,加速神經功能的重塑[7]。有關研究指出,通過糖皮質激素和神經節(jié)苷酯治療面神經炎患者,可以降低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機率,保證患者得到安全且高效治療的同時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有利于預后生活質量的改善[8]。
本次研究,對照組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應用神經節(jié)苷酯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面神經功能恢復時間和面神經運動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應用兩種藥物可以有效縮短面神經功能和運動的恢復時間,有利于患者康復,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面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應用兩種藥物治療面神經炎不僅可以加速患者面神經功能的恢復,還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和預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神經節(jié)苷酯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效果較好,可以縮短面神經的運動恢復時間和功能恢復時間,能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