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時涵遠,李馨航,魏麗萍
(1.天津醫(yī)科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2.天津市人民醫(yī)院心臟內科,天津 300121;3.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0073)
心血管疾病(CVD)主要是由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據(jù)最新統(tǒng)計,中國CVD患病率目前仍持續(xù)上升且CVD死亡率仍居首位[1]。盡早發(fā)現(xiàn)并預防CVD的發(fā)生,是減少住院率及死亡率的關鍵前提。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血脂異常是重要的危險因素,但單項血脂水平的變化并不能完全預測冠心病發(fā)病和預后情況,因此,一些新的綜合血脂指標已成為近年研究的新熱點。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數(shù)(TyG指數(shù))是一種評估胰島素抵抗(IR)的工具,與冠狀動脈鈣化[2]、頸動脈粥樣硬化[3]以及有癥狀的冠狀動脈疾病[4]有關。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AIP)是另外一個新指標,可以量化血脂代謝異常程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體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風險[5]。
基于TyG指數(shù)和AIP均與CVD相關且兩者易得的優(yōu)勢,本研究通過評估住院患者TyG指數(shù)、AIP與冠心病的聯(lián)系,分析并比較TyG指數(shù)、AIP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評估上述指標作為評價冠心病篩查指標的可行性。
1.1 研究對象納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因胸痛發(fā)作在天津市人民醫(yī)院住院,擬診為冠心病且行冠狀動脈造影(CAG)的患者274例。經(jīng)CAG確診冠心病組161例,男92例,女69例,年齡46~83歲,平均(64.06±7.04)歲;余113例未達到冠心病診斷標準則設為正常對照組,男31例,女82例,年齡34~78歲,平均(61.31±8.03)歲。冠心病診斷標準:CAG提示冠狀動脈1支或1支以上血管管腔直徑狹窄程度≥50%。排除標準:(1)有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史、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史。(2)近3個月內有應用降糖藥物和調脂藥物史。(3)并發(fā)其他心臟疾病需行外科手術。(4)有惡性腫瘤,嚴重肝、腎疾病,遺傳性高脂血癥,先天性CVD。(5)病史或相關檢查不完整。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1)年快審第(B14)號],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從電子病歷系統(tǒng)獲得如下資料: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血壓、既往病史(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及飲酒史)以及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嶒炇覚z查指標[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均于住院次日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測定。計算體重指數(shù)、入院時TyG指數(shù):ln[空腹甘油三酯(mg/dL)×空腹血糖(mg/dL)/2]及入院時AIP:log(TG/HDL-C)。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6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tài)分布或方差不齊時使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和分類變量以頻數(shù)或百分數(shù)(%)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c回歸分析TyG指數(shù)和AIP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計算調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及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MedCalc19.6.0軟件繪制TyG指數(shù)和AIP診斷冠心病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進一步量化并比較兩者預測冠心病的能力,并根據(jù)最大約登指數(shù)確定敏感性和特異性。為避免AIP出現(xiàn)負值和保證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分布,分析時乘以100后再取其對數(shù)值。所有分析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兩組體重指數(shù)、血壓水平、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及冠心病家族史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冠心病組平均年齡、男性、吸煙、飲酒、高血壓患病率及糖尿病患病率比例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s]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n(%),±s]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s]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n(%),±s]
注:BMI:體重指數(shù);1 mmHg=0.133 kPa
項目 冠心病組(n=161)正常對照組(n=113) t/χ2 P年齡(歲) 64.06±7.04 61.31±8.03 -2.999 0.003男性 92(57.14) 31(27.43) 23.689 0.000 BMI(kg·m-2) 24.23±3.18 24.19±2.53 -0.122 0.903吸煙 70(43.48) 24(21.24) 14.571 0.000飲酒 68(42.24) 21(18.58) 16.937 0.000高血壓 129(80.12) 70(61.95) 11.036 0.001糖尿病 93(57.76) 42(37.17) 11.268 0.001收縮壓(mmHg) 139.88±20.02 136.41±16.94 -1.502 0.134舒張壓(mmHg) 79.68±11.59 78.52±12.53 -0.789 0.431高血壓家族史 75(46.58) 47(41.59) 0.670 0.413糖尿病家族史 23(14.29) 17(15.04) 0.031 0.861冠心病家族史 46(28.57) 31(27.4) 0.043 0.837
2.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兩組TC、LDL-C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冠心病組TG、VLDL-C、空腹血糖、TyG指數(shù)及AIP均較正常對照組更高,而HDL-C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Tab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data i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Tab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data in the two group(±s)
注:TG:甘油三酯;TC: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yG:甘油三酯-葡萄糖;AIP: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
項目 冠心病組(n=161)正常對照組(n=113) t P TG(mmol/L) 1.91±1.12 1.50±0.80 -3.322 0.001 TC(mmol/L) 4.80±1.92 4.60±1.02 -0.997 0.320 HDL-C(mmol/L) 1.11±0.21 1.20±0.25 3.334 0.001 LDL-C(mmol/L) 3.04±0.85 2.91±0.88 -1.249 0.213 VLDL-C(mmol/L) 0.86±0.51 0.67±0.36 -3.301 0.001空腹血糖(mmol/L) 7.43±3.38 6.47±1.81 -2.740 0.007 TyG指數(shù) 9.12±0.64 8.78±0.58 -4.488 0.000 AIP 2.19±0.21 2.05±0.23 -5.205 0.000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是否冠心病為因變量,控制混雜因素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高血壓、吸煙史、冠心病家族史和血漿LDL-C,分別以TyG指數(shù)和AIP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經(jīng)過校正后TyG指數(shù)和AIP均是冠心病的獨立預測指標(均P<0.001),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2.4 ROC曲線分析根據(jù)是否診斷為冠心病,控制混雜因素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高血壓、吸煙史、冠心病家族史和血漿LDL-C,做TyG指數(shù)和AIP對冠心病預測能力的ROC曲線,結果顯示,TyG指數(shù)預測冠心病的敏感性為68.3%,特異性為77.0%,其曲線下面積(AUC)為0.781(95%CI:0.728~0.829,P<0.001);而AIP預測冠心病的敏感性為71.4%,特異性為73.5%,其曲線下面積為0.791(95%CI:0.738~0.838,P<0.001),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TyG指數(shù)與AIP預測冠心病的ROC曲線圖Fig 1 ROC curve of TyG index and AIP in predic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傳統(tǒng)CVD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肥胖、糖尿病和缺乏體育運動等。本研究顯示,冠心病組吸煙比例、高血壓和糖尿病患病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本研究評估了TyG指數(shù)和AIP預測冠心病的能力,結果顯示,TyG指數(shù)和AIP對冠心病均有很好的預測價值且兩者ROC曲線下面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TG、血糖和HDL-C是心血管代謝風險的典型標志物,這些標志物水平的改變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和CVD的發(fā)生直接相關。TyG指數(shù)是TG和空腹血糖的復合指數(shù),已被證明是識別IR的一個新型指標[6-7],而IR在CVD的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是驅動CVD的主要潛在異常[8-9]。與常用的IR評估工具相比,TyG指數(shù)與CVD發(fā)展風險更加相關[10]。幾項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高TyG指數(shù)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存在重大聯(lián)系[11-12],TyG指數(shù)高四分位數(shù)的個體比低四分位數(shù)的個體更容易發(fā)生動脈硬化[13-14]、冠狀動脈鈣化[15]以及冠狀動脈狹窄[16],而冠狀動脈硬化、鈣化及狹窄均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與冠心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既往一項針對白種人的大型隊列研究表明,不考慮已知的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高血壓、2型糖尿病、HDL-C、LDL-C)影響,較高的TyG指數(shù)與發(fā)生CVD的風險顯著相關[17]。da Silva等[4]對巴西人群的研究同樣表明,排除社會、臨床和行為特征的影響,TyG指數(shù)與癥狀性冠狀動脈疾病患病率呈正相關,因此TyG指數(shù)可作為冠心病的有價值的預測指標。本研究表明,調整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為混雜因素后,TyG指數(shù)同樣對中國人群的冠心病有很好的預測價值。
Dobiásová和Frohlich[18]在2000年首次提出了AIP這個概念,并指出其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AIP是TG和HDL-C濃度比的對數(shù),即AIP=log(TG/HDL-C)。以往研究表明,TG高水平和HDLC低水平狀態(tài)都是CVD的重要標志[19-20]。高水平TG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內皮功能障礙,也會促凝及激活體內炎癥反應,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21]。HDL-C是在膽固醇逆轉運中起主要作用,同時在抗炎、抗氧化等方面對心臟起保護作用[22]。AIP與TG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更加全面地反映了致動脈粥樣硬化因素與抗動脈粥樣硬化因素之間的平衡。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AIP與LD-CL顆粒大小密切相關[23],AIP值越高,LDL顆粒直徑越小。已經(jīng)證明小而致密的LDL-C非常容易受到氧化損傷,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24]。楊曉等[25]研究表明,AIP較傳統(tǒng)的單項血脂指標對早發(fā)冠心病的危險性更大,是早發(fā)冠心病更強的預測指標。目前,已經(jīng)證明AIP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獨立預測指標且臨床價值優(yōu)于常規(guī)單項血脂指標[26]。筆者的研究表明,AIP是冠心病的獨立預測指標,在排除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后,AIP對冠心病依然有很好的預測價值。
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為回顧性研究,同時也存在一定選擇偏倚,還需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研究證實TyG指數(shù)和AIP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和兩者間的預測差異。綜上所述,TyG指數(shù)和AIP均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可用于冠心病的預測且兩者對冠心病的預測能力無統(tǒng)計學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