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連軍 陳斌
甘肅省腫瘤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有文獻報道,我國成年人糖尿病的發(fā)病率約10.9%,而患者對糖尿病的知曉率僅占36.5%[1],因此,體檢時幫助患者知曉其血糖是否異常至關(guān)重要。目前通過檢測空腹血糖來篩查糖尿病已被普及,但僅以空腹血糖做篩查指標漏診率較大,而餐后血糖情況才是重要診斷依據(jù)[2]。因此,本研究以既往無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正常的體檢人群為研究對象,分析該類人群餐后血糖異常的相關(guān)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7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于我院體檢人群536 例,既往均無糖尿病史。其中男性279 例,女性257 例,年齡31~65 歲,平均(49.7±13.8)歲。入選標準:①空腹血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要求標準即低于6.1mmol/L[3]。②均完成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以及餐后血糖的檢測。排除標準:既往確診糖尿病或服用影響血糖的相關(guān)藥物。按餐后2h 血糖是否異常分為正常組(n=482)及異常組(n=54)。
1.2 資料收集①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腹圍、血壓、飲酒史、吸煙史、既往疾病史等。②生化指標:禁食水至少8h,采空腹靜脈血檢測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血尿酸(比色法)、總膽固醇(酶法)、甘油三酯(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聚乙烯硫酸沉淀法)、糖化血紅蛋白(高效液相色譜法)、餐后2h血糖(從第一口早餐計時,采指尖血檢測)。
1.3 相關(guān)標準餐后2h 血糖≥7.8mmol/L 診斷為餐后血糖異常[4],糖化血紅蛋白≥5.7%診斷為糖化血紅蛋白異常[5];BMI=18.5~23.9kg/m2為體重正常,BMI 低于18.5kg/m2為低體重,BMI=24.0~27.9kg/m2為超重,BMI≥28kg/m2為肥胖;收縮壓≥140mmHg 和/或舒張壓≥90mmHg 診斷為高血壓[6]。總膽固醇≥5.17mmol/L和/或甘油三酯≥1.70mmol/L 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37mmol/L 診斷為高脂血癥[7];男性血尿酸>420mmol/L、女性>360mmol/L 診斷為高尿酸血癥[8]。
1.4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經(jīng)單因素分析后,把與餐后血糖異常相關(guān)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以餐后血糖異常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逐步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兩組在性別構(gòu)成、年齡、BMI、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高血壓史、吸煙史、飲酒史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相關(guān)指標比較[例(%)]
2.2 不同空腹血糖者餐后血糖異常本組536 例空腹血糖<6.1mmol/L 且糖化血紅蛋白<5.7%體檢者餐后血糖異常率約為10.1%(54/536);其中空腹血糖<5.6mmol/L且糖化血紅蛋白<5.7%體檢者餐后血糖異常率約為8.9%(44/494),空腹血糖在5.6~6.0mmol/L 且糖化血紅蛋白<5.7%體檢者餐后血糖異常率約為23.8%(10/42);兩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χ2=8.852,P=0.021)。
2.3 餐后血糖異常多因素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空腹血糖正常者餐后血糖異常風險增加相關(guān)因素包括男性(OR=2.74,95%CI:2.235~3.477)、年齡≥45歲(OR=2.14,95%CI:1.756~2.633)、體重指數(shù)(BMI)≥24(OR=2.58,95%CI:2.059~3.437)、高脂血癥(OR=1.81,95%CI:1.521~2.160)、高尿酸血癥(OR=1.44,95%CI:1.162~1.780)以及高血壓(OR=1.63,95%CI:1.272~1.835),均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
國際糖尿病協(xié)會研究提示,2017 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達4.25 億,而我國糖尿病患者約占四分之一,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最多的國家[5]。但患者對糖尿病的知曉率與接受規(guī)范治療的比例均較低。本研究通過收集近3 年我院體檢者資料發(fā)現(xiàn),雖然空腹血糖已是最普及的檢測指標,但餐后2h 血糖檢測率較低。相關(guān)指南提出,雖然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可診斷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但針對同一患者這三個指標的診斷結(jié)論并不一致[6]。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空腹血糖<6.1mmol/L 時餐后血糖異常率仍高達10.1%,即僅檢測空腹血糖水平將會漏診約十分之一患者??崭寡巧吣芊从骋葝u素的分泌水平下降,而餐后血糖異常則反映患者發(fā)生胰島素抵抗[7],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數(shù)發(fā)生胰島素抵抗,餐后血糖的檢測能夠診斷更多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
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推薦空腹血糖以5.6mmol/L 作為臨界點[8],目前國內(nèi)仍沿用WHO 推薦標準以6.1mmol/L為臨界點。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空腹血糖<5.6mmol/ L 體檢者餐后血糖異常率與空腹血糖在5.6~6.0mmol/L 體檢者餐后血糖異常率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可見空腹血糖在5.6~6.0mmol/L 的人群餐后血糖異常風險會大幅增加。如降低空腹血糖水平的檢測閾值,會一定程度提高餐后血糖異常的檢出率。但也有學(xué)者認為,下調(diào)空腹血糖的檢測閾值雖能增加高危人群的檢出率,同時該部分人群進展成為糖尿病的進程亦相對緩慢,卻會增加相關(guān)費用[9-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空腹血糖正常者餐后血糖異常風險增加相關(guān)因素包括男性、年齡≥45 歲、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以及高血壓。尤其是年齡≥45 歲人群,身體代謝機能減慢,體內(nèi)激素水平發(fā)生變化,胰島素功能減退,胰島素β 細胞分泌功能障礙,對葡萄糖的耐受性降低,最終導(dǎo)致糖尿病發(fā)生。同時,高血壓、肥胖、體力活動減少等均可引起血糖升高。因此,針對既往無糖尿病但有高危因素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推薦檢測餐后2h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