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廣西忻城縣馬泗錳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

    2022-01-20 04:08:32龍明周張大明馬小林
    礦產與地質 2021年5期
    關鍵詞:含錳硅質錳礦

    龍明周,張大明,馬小林,李 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四地質隊,廣西 南寧 530031)

    0 引言

    錳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工業(yè)的各個領域,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其中冶金工業(yè)是最重要的領域,用錳量占95%,作為脫氧劑、脫硫劑及制造錳系合金[1-2]。中國錳礦資源較豐富,資源量排名世界第5位,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湖南、重慶、四川、遼寧等省區(qū),河北、甘肅、新彊、陜西、內蒙等省區(qū)也有少量分布。礦床類型有海相沉積型錳礦床、火山-沉積型錳礦床、碳酸鹽中熱水沉積型(或“層控”型)鐵錳鉛鋅礦床、與巖漿作用有關的熱液型礦床、受變質型錳礦床及表生錳礦床[3]。

    廣西錳礦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錳礦資源豐富,已發(fā)現(xiàn)錳礦工業(yè)礦產地99處,其中大型錳礦床2處,中型錳礦床22處,小型錳礦床75處,累計查明錳礦資源量近3億噸,排名全國第2。礦床類型主要有海相沉積型錳礦床及風化(表生)錳礦床兩類,主要成錳期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二疊世及早三疊世,主要成礦帶有晚泥盆世下雷成礦帶、早石炭世龍頭成礦帶、中二疊世柳州—來賓成礦帶及早三疊世東平成礦帶[4-5]。其中早石炭世龍頭成礦帶位于天峨、南丹、河池、宜州、忻城一帶,該區(qū)以往已探明中型錳礦床兩處(龍頭、理苗),小型錳礦床多處,近年來在廣西找礦突破戰(zhàn)略行動工作的部署下,又新發(fā)現(xiàn)了馬泗錳礦床,礦床位于龍頭成礦帶東南部,成因類型為海相沉積型,賦礦層位為下—上石炭統(tǒng)巴平組,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5層碳酸錳礦,呈層狀分布在弄竹—塘嶺向斜內,初步估算推斷資源量達1200萬噸以上,取得了良好找礦效果。本文通過對馬泗錳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的分析,探討礦區(qū)及區(qū)域找礦方向,為下一步找礦工作部署提供參考。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馬泗錳礦床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位于桂中早石炭世錳礦三級成礦帶的北西部。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桂中—桂東北褶皺系來賓凹陷中北部。區(qū)域地層由老至新出露有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白堊系和第四系(圖1)。其中,下—上石炭統(tǒng)巴平組(C1-2b)是本區(qū)的含錳層位,為一套暗色碳酸鹽巖夾硅質條帶沉積,為水體相對較深的凹槽相沉積。

    區(qū)域主要構造線為NE、NW向,NE向構造形跡多為小型的短軸背斜,如古段背斜、塘嶺—石脈背斜等,NW向的主要有拉利背斜、六坡—羅村向斜,拉仁斷裂構造主要有NE、NW和近EW向三組。近EW向展布的北牙大斷裂和宜州大斷裂屬區(qū)域性大斷裂丹池斷裂的南東段分枝,北牙大斷裂在宜州-高堡一帶往南突出,為高角度逆斷層,傾角64°~70°,它控制含錳地層和錳礦的分布,是區(qū)域內主要控巖控礦構造。宜州大斷裂走向近東西,西起河池經宜州至柳城,兩端分別與南丹斷裂、桂林斷裂相接,構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控制晚古生代沉積相及白堊紀盆地。NW向規(guī)模較大的斷裂分布于拉仁經索云街至加貴,為丹池斷裂南東段。其他如北山、里苗、洛富、白崖等NW向斷裂則多位于小背斜核部附近且橫穿背斜,延伸不長,錯移各地層。NE向一組斷裂亦較為發(fā)育,貫穿礦區(qū)的馬泗—洛東斷裂是主要代表,具壓扭性特征,為逆斷層或性質不明斷層,沿走向有分枝復合現(xiàn)象。常錯移含錳層位或原生錳礦層至地表形成氧化錳礦床。次級的NW小斷層破壞原生含錳層的連續(xù)性。

    圖1 馬泗錳礦區(qū)域地質礦產簡圖

    —加貴向斜等。其次級褶皺較發(fā)育,錳礦主要分布于背斜翼部及次級向斜中。礦區(qū)位于塘嶺—石脈背斜南端的塘嶺復式背斜中。

    錳礦在區(qū)域上受深大斷裂控制,龍頭—同德一帶的錳礦即分布于兩大區(qū)域性大斷裂間,呈近EW向展布。在忻城馬泗—宜州洛東,北牙大斷裂為NE向,與同為NE向的馬泗—洛東斷裂控制著含錳巖性及錳礦體的分布。

    2 礦區(qū)地質特征

    2.1 地層

    礦區(qū)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有上泥盆統(tǒng)融縣組(D3r)、下—上石炭統(tǒng)巴平組(C1-2b)、上石炭統(tǒng)大埔組(C2d)、上石炭—下二疊統(tǒng)南丹組(C2Pn)、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P2q)(圖2)。各地層巖性特征如下:

    融縣組:巖性以淺灰色、灰色、中厚層-塊狀礫屑灰?guī)r,鮞?;?guī)r、砂屑、粉屑灰?guī)r為主,夾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厚度>188.11 m。

    巴平組:是本區(qū)的含錳地層,根據(jù)巖性組合可細分為兩個巖性段,各段巖性特征如下:

    下段:巖性上部為淺灰、灰色薄-中層狀含硅質條帶、團塊微晶灰?guī)r、泥灰?guī)r,下部為灰、深灰色薄-中層狀含炭質泥巖、泥巖夾硅質巖。厚59.61~90.32 m。

    上段:為礦區(qū)的含錳巖系。巖性以灰、深灰色薄-中層狀含錳灰?guī)r、含錳硅質灰?guī)r、含錳豆鮞?;?guī)r為主,夾碳酸錳礦層、生物屑灰?guī)r、礫屑灰?guī)r,局部見硅質條帶或結核。厚6.42~22.36 m。

    大埔組:巖性為淺灰、灰色角礫狀白云巖、細晶白云巖、白云質灰?guī)r,細-中晶結構,角礫狀構造、塊狀構造。厚99.17~164.01 m。

    南丹組:巖性上部為深灰—灰白色厚層塊狀礫屑灰?guī)r、生物屑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下部為深灰色薄—中層狀微晶灰?guī)r、含生物微晶灰?guī)r夾薄層狀硅質巖、燧石團塊或條帶灰?guī)r。厚70~450 m。

    棲霞組:巖性為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層狀生物屑泥-粉晶灰?guī)r,含生物屑泥-粉晶灰?guī)r、泥晶藻屑灰?guī)r、生物碎屑泥晶灰?guī)r、亮晶生物屑灰?guī)r等,層間常夾泥質條帶,或硅質條帶和結核。厚375~546 m。

    圖2 馬泗礦區(qū)地質簡圖

    2.2 構造

    礦區(qū)位于宜州裂陷槽盆的中部。區(qū)內次級褶皺發(fā)育,自西向東由洛沖—板么背斜、弄竹-塘嶺向斜及更峒-新洞背斜等3個褶皺所組成,控制著本區(qū)錳礦的空間展布。褶皺特征如下:

    洛沖—板么背斜位于礦區(qū)西部,南北長約5.5 km,東西寬1.0~2.0 km,軸向11°,軸面傾向SE,樞紐彎曲。核部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融縣組,翼部為下—上石炭統(tǒng)巴平組、上石炭統(tǒng)大埔組、上石炭統(tǒng)—下二疊統(tǒng)南丹組。巖層傾角較緩,一般為10°~20°。由受F1斷層的破壞,兩翼地層多不對稱,形態(tài)不完整。

    弄竹-塘嶺向斜位于礦區(qū)中北部,南北長約6 km,東西寬1.5~2.6 km。核部地層為上石炭統(tǒng)—下二疊統(tǒng)南丹組,翼部為上石炭統(tǒng)大埔組、下—上石炭統(tǒng)巴平組、上泥盆統(tǒng)融縣組。向斜軸向NE,軸面近直立,兩翼巖層傾角較緩,核部近水平,為一寬緩向斜(圖3)。

    更峒-新洞背斜位于礦區(qū)東部,長度約4 km,寬1.0~1.5 km。核部地層為上泥盆統(tǒng)融縣組,翼部依次為下—上石炭統(tǒng)巴平組、上石炭統(tǒng)大埔組及上石炭統(tǒng)—下二疊統(tǒng)南丹組。背斜軸向21°,軸面傾向NW,兩翼地層多不對稱,NW翼緩10°~20°,NE翼陡40°~60°。

    區(qū)內斷裂發(fā)育NE及NW向兩組,其中NE向斷裂均為區(qū)域性斷裂,規(guī)模大,延伸長,對地層的破壞較大,并控制著本區(qū)錳礦層的出露及分布,對礦層影響大。NW向斷裂規(guī)模小,對礦層影響較小。

    圖3 馬泗錳礦28勘探線剖面圖

    礦區(qū)內未見巖漿巖出露。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含錳巖系特征

    礦區(qū)賦礦層位位于巴平組,含錳巖系位于巴平組上段,可分為11個分層(圖4),由下而上:

    1分層(底板):為灰色、深灰色含錳硅質條帶灰?guī)r、泥灰?guī)r,局部含炭質或黃鐵礦條帶,厚2.45~5.46 m。

    2分層(Ⅰ層礦):灰、深灰色碳酸錳礦,微晶結構,薄層狀構造,厚0.10~0.19 m。

    3分層(夾一):淺灰、灰色微晶含錳硅質灰?guī)r,厚0.92~1.84 m。

    4分層(Ⅱ礦層):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碳酸錳礦,微粒結構、薄-中層狀構造,含束狀、條紋狀黃鐵礦,厚0.36~1.61 m。

    5分層(夾二):灰色泥晶—微晶含錳硅質灰?guī)r,含黃鐵礦、碳質,厚0.33~3.64 m。

    6分層(Ⅲ礦層):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碳酸錳礦,微粒結構、薄層狀構造,微細粒黃鐵礦呈條帶狀或團塊狀分布,厚0.05~0.16 m。

    7分層(夾三):灰、深灰色生物屑微晶含錳硅質灰?guī)r,常見黃鐵礦、碳質,厚0.79~2.99 m。

    8分層(Ⅳ礦層):深灰色、灰黑色碳酸錳礦,微粒結構、薄層狀構造,含微層狀或透鏡狀黃鐵礦,厚0.59~1.70 m。

    9分層(夾四):淺灰、灰色礫屑含錳硅質灰?guī)r,厚0.72~1.04 m。

    10分層(Ⅴ礦層):深灰色、灰黑色碳酸錳礦,厚0.11~0.55 m。

    11分層(頂板):淺灰、灰色豆鮞粒含錳灰?guī)r,厚0.72~2.17 m。

    3.2 礦層特征

    礦區(qū)錳礦主要分布于弄竹—塘嶺向斜內,呈NE向展布,以碳酸錳礦為主,地表及淺部有少量氧化錳礦,氧化深度20~30 m。共發(fā)現(xiàn)Ⅰ、Ⅱ、Ⅲ、Ⅳ、Ⅴ五層礦,主礦層為Ⅱ號和Ⅳ號,Ⅰ、Ⅲ、Ⅴ礦層厚度薄,分布有限,未具工業(yè)價值。主礦層特征:

    Ⅱ礦層:分布在16~64線,礦層厚0.36~1.61 m,平均厚0.91 m。Mn的品位為8.61%~18.69%,平均12.71%;w(TFe)為0.22%~1.87%,平均0.76%;w(P)為0.024%~0.170%,平均0.076%;w(SiO2)為5.92%~24.70%,平均17.91%;w(CaO)為0.56%~32.13%,平均25.10%;w(MgO)為3.04%~20.05%,平均4.62%;w(Al2O3)為0.31%~4.19%,平均0.62%;灼失量為26.20%~37.27%,平均30.74%;Mn/TFe比值為5.46~49.33,平均16.72;P/Mn比值為0.0024~0.0173,平均0.0060;w(CaO+MgO)/w(SiO2+Al2O3)比值為0.79~6.22,平均1.60。氧化礦石的Mn品位為10.31%~24.51%。

    Ⅳ礦層:分布在07~64線,位于Ⅱ礦層上部,間距1.17~6.79 m。礦層厚0.59~1.70 m,平均厚0.88 m。Mn的品位為9.81%~20.50%,平均15.90%;w(TFe)為0.30%~2.30%,平均1.15%;w(P)為0.041%~0.22%,平均0.120%;w(SiO2)為7.12%~59.67%,平均15.93%;w(CaO)為0.55%~28.03%,平均22.21%;w(MgO)為0.39%~19.26%,平均4.31%;w(Al2O3)為0.23%~6.05%,平均0.48%;灼失量為7.74%~32.67%,平均29.88%;Mn/TFe比值為5.74~58.70,平均13.83;P/Mn比值為0.0023~0.0162,平均0.0075;w(CaO+MgO)/w(SiO2+Al2O3)比值為0.79~4.20,平均1.62。氧化礦石的Mn品位10.44%~24.32%。

    圖4 馬泗礦區(qū)含錳巖系柱狀圖

    3.3 礦石質量特征

    3.3.1 礦石類型及礦石物質組分

    礦石自然類型為碳酸錳礦及氧化錳礦,以碳酸錳礦為主。

    碳酸錳礦石:礦石礦物以菱錳礦及錳方解石為主,少量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次為白云石、石英、玉髓等。

    氧化錳礦石:礦石礦物以軟錳礦、硬錳礦為主,次為褐鐵礦,偶見偏錳酸礦、水錳礦。脈石礦物為石英、玉髓、高嶺石、絹云母和水云母等。

    礦石工業(yè)類型為冶金用錳礦石,根據(jù)P/Mn比值、Mn/TFe比值及w(CaO+MgO)/w(SiO2+Al2O3)比值,礦石主要為中高磷低鐵堿性礦石。

    3.3.2 礦石結構構造

    碳酸錳礦石:礦石結構以微晶結構為主,次為隱晶質結構,礦石構造以微—薄層狀(圖5),次為條帶狀、塊狀。

    圖5 微—薄層狀碳酸錳礦石

    氧化錳礦石:礦石結構以隱晶質結構、顯微粒狀結構。礦石構造以粉末狀構造為主(圖6),次為塊狀、軟土狀、角礫狀、條帶狀構造。

    圖6 粉末狀氧化錳礦石

    4 控礦因素

    4.1 地層、巖性

    馬泗礦區(qū)錳礦層產于巴平組上段頂部,含錳巖系為一套暗色碳酸鹽巖夾硅質條帶沉積,為水體相對較深的凹槽相沉積,層位較為穩(wěn)定。主要巖性為含錳灰?guī)r、含錳硅質灰?guī)r、含錳硅質條帶灰?guī)r,夾碳酸錳礦層。在礦層頂部3~5 m處普遍存在一層厚0.72~2.71 m的淺灰、灰?guī)r中厚層狀豆鮞粒含錳灰?guī)r,是本區(qū)錳礦重要的找礦標志層。

    4.2 構造條件

    宜州—忻城地區(qū)錳礦的形成與區(qū)域大地構造的演化密切相關,近EW向斷裂及NE向斷裂是區(qū)內主要控巖控相控礦構造,其控制的臺溝相控制了錳礦點的分布。而NE向次級褶皺控制了馬泗錳礦床的分布,礦層產狀、形態(tài)受褶皺構造控制明顯,因此,褶皺構造具明顯的控礦作用,尤其是向斜構造,對成礦起富集作用并有利于碳酸錳礦層的保存。

    4.3 巖相古地理

    區(qū)域錳礦床(點)多產于凹槽(臺溝)相帶內(圖7),馬泗錳礦即產于南丹—宜州臺間凹槽(臺溝)相帶東南部,受巖相控制明顯。因此臺間凹槽(臺溝)相帶是區(qū)域錳礦沉淀的重要場所及控制因素。

    圖7 早石炭世巖相古地理圖(據(jù)侯宗林,1996修編)

    5 礦床成因

    5.1 錳質來源

    對于桂中早石炭世錳礦的物質來源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冷水沉積,成礦物質來自于古陸物質[6-7];另一種認為是熱水沉積,成礦物質來源與海底熱水活動關系密切[8-10]。根據(jù)馬泗礦區(qū)礦石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表1),Co、Ni元素含量普遍較高,Co/Ni比值為0.41~1.43,平均0.76,反應熱水沉積特征,成礦物質來源與海底熱水活動有關[11-14]。另一方面,根據(jù)區(qū)域已知的錳礦床(點)普遍分布于區(qū)域性大斷裂附近,這樣的分布特點,除斷裂控制臺溝分布的原因外,更多是因為區(qū)域性大斷裂規(guī)模較大,切割較深,或可達幔源,成為熱水運移的通道,區(qū)內巴平組含錳巖系中也出現(xiàn)有多層硅質灰?guī)r及硅質巖條帶,說明錳礦的形成有可能受到了熱水沉積作用的影響[15]。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馬泗錳礦屬熱水沉積,錳質主要來源于海底熱水活動,不排除古陸物質的參與。

    表1 礦石微量元素分析結果

    5.2 礦床成因

    對宜州—忻城地區(qū)早石炭世錳礦的成因前人已作了較多研究,雖然在錳質來源上尚存在爭議,但對礦床成因類型認識上是一致的,即屬海相沉積型錳礦床[3-6,8-9]。

    中泥盆世,在古特提斯洋擴張與區(qū)域性地殼伸展環(huán)境下,近EW向、NW向及NE向的基底斷裂活動頻繁并不斷加強,將本區(qū)分割為臺-盆相間的古地理格局,盆地內沿著近EW向宜州同沉積斷裂形成了次級狹長坳陷槽溝,晚泥盆世,伴隨區(qū)域性的海退,海水變淺,沉積條帶狀、扁豆狀灰?guī)r等淺水沉積。到早石炭世,本區(qū)基本繼承了晚泥盆世臺-盆相間古地理格局,隨著區(qū)域伸展作用的進一步加強,洛東—馬泗一帶以近EW向的引張作用為主,輔以NE向同沉積斷裂,形成了NNE向次級斷裂沉降帶。早石炭世大塘期,隨著區(qū)域地殼的穩(wěn)定抬升,區(qū)內發(fā)生小規(guī)模海退,沉積環(huán)境由穩(wěn)定的還原環(huán)境向一種相對低能、寧靜、半封閉的、以還原—弱氧化過渡,沉積了一套暗色碳酸鹽巖夾硅質條帶沉積,并沉積了多層碳酸錳礦。至大塘期晚期,沉積環(huán)境向臺地邊緣斜坡相過渡,成錳沉積環(huán)境結束,在碳酸錳礦層的頂部形成了角礫狀硅質白云巖、含硅白云巖,使本區(qū)的礦源層完整的保留下來。

    6 找礦標志與找礦方向

    6.1 找礦標志

    1)礦體露頭標志:在礦區(qū)內的沖溝、塌方、民采坑發(fā)現(xiàn)的錳礦層露頭或錳礦轉塊,是直接的找礦標志。

    2)地層巖性標志:巴平組上段是本區(qū)錳礦賦礦層位,含錳巖系為一套暗色碳酸鹽巖夾硅質條帶沉積,主要巖性為含錳灰?guī)r、含錳硅質灰?guī)r、含錳硅質條帶灰?guī)r,是重要的找礦標志。此外,在礦層頂部3~5 m處普遍存在一層厚0.72~2.71 m的淺灰、灰?guī)r中厚層狀豆鮞粒含錳灰?guī)r,是本區(qū)錳礦重要的找礦標志層。

    3)構造標志:褶皺構造控制著本區(qū)錳礦層的分布、產狀及形態(tài)特征,尤其是向斜構造對成礦起富集作用并有利于碳酸錳礦層的保存,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6.2 找礦方向

    通過區(qū)域地質背景及礦區(qū)成礦地質特征和控礦因素分析,筆者認為馬泗錳礦賦存于NW向南丹-宜州臺溝南東部NE向次級盆地內(圖1),NW和SE均受同沉積斷裂圈閉,盆地內里苗—洛富—肯棚一帶和礦區(qū)沉積環(huán)境、構造特征基本相似,地表已斷續(xù)發(fā)現(xiàn)氧化錳礦體,深部是碳酸錳礦資源潛力區(qū)。在區(qū)域上北牙-高堡-洛東大斷裂和其北側的宜州大斷裂間的臺溝中巖相古地理和本區(qū)相似,已發(fā)現(xiàn)有一中型錳礦龍頭錳礦床及同德、山等、塘窩等眾多小型氧化錳礦床,深部亦有碳酸錳礦找礦較大潛力。此外,礦區(qū)東部到桂中盆地為大面積分布上石炭—二疊紀沉積,深部石炭系保存完整,局部揚起如忻城大塘、柳江里高等地己發(fā)現(xiàn)有氧化錳礦點,向斜盆地深部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7 結論

    通過對馬泗錳礦床地質特征研究,在初步分析控礦因素、找礦標志和礦床成因基礎上,可得出以下結論:

    1)馬泗錳礦床產于下—上石炭統(tǒng)巴平組中,受地層層位、巖性、構造及巖相古地理控制,礦床成因類型屬于海相沉積型。

    2)通過對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及礦區(qū)成礦地質特征和控礦因素分析,指出了里苗—洛富—肯棚、龍頭礦區(qū)—同德—山等、忻城大塘、柳江里高等地區(qū)的臺溝相巴平組,是今后尋找早石炭世錳礦有利地區(qū)。

    猜你喜歡
    含錳硅質錳礦
    硅質巖研究進展與思考*
    生物瀝浸含錳煙粉塵中的錳及其浸出機理研究*
    廣西天等—德保地區(qū)三疊系含錳巖系地質特征與成礦規(guī)律研究
    錳礦渣制備多孔整體式催化劑探究
    國外某鐵錳礦工藝礦物學研究
    廣西資興高速硅質巖單面山地質災害分布規(guī)律及防治對策研究
    工程與建設(2019年1期)2019-09-03 01:12:10
    中信大錳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冬小麥施用控釋尿素、含鋅尿素和含錳尿素的效果
    劉沖-蔡田洞碳酸錳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
    地球(2015年10期)2015-02-23 15:08:09
    日本西南部四國增生復合體中的錳礦分布
    地球學報(2012年1期)2012-09-20 00:46:42
    阿拉善盟| 祁门县| 扶沟县| 辽宁省| 汉寿县| 资中县| 武义县| 哈巴河县| 贵阳市| 尤溪县| 甘洛县| 巴楚县| 承德市| 中牟县| 广南县| 米脂县| 桑日县| 巴东县| 民县| 大丰市| 昌宁县| 黔西| 福贡县| 乡城县| 田东县| 天全县| 河北区| 慈溪市| 邹城市| 炎陵县| 宁海县| 尚义县| 周口市| 巴里| 潞西市| 社旗县| 迭部县| 长岛县| 墨竹工卡县| 贡嘎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