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陽
平頂山市第二高級中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在教育教學一線工作已20年。曾獲中原名師、河南省名師、河南省骨干教師、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平頂山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平頂山首屆領雁人才、平頂山市教師教育專家、平頂山市名師、平頂山市文明教師、平頂山市新長征突擊手、平頂山市教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河南省優(yōu)質課一等獎獲得者。
從初為人師到成為市級名師、省級名師,再到中原名師、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22年間我經歷了教育教學改革和專業(yè)發(fā)展的一次次激蕩。我常常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將我的學生帶到哪里去?如何帶過去?我?guī)н^去了嗎?……
低頭,專注課堂,專業(yè)成長的基本基因
22年前,我?guī)е悦:豌裤降巧现v臺;22年后,我懂得身為教師的驕傲與自豪。我深深體會到,課堂是一名教師獲得專業(yè)成長的基礎。教師真正的成長不在于崗前培訓和脫產培訓,而在于教學實踐。許多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案例也表明,在課堂拼搏中“學會教學”,是教師自我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剛畢業(yè)的幾年,由于學校生物學科專業(yè)教師少,我連續(xù)五年承擔高三教學任務,周課時量都在16節(jié)以上。繁重的工作讓我主動思考有效教學的途徑和突破口。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自我反思,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我以日常備課為突破口,撰寫教學札記,隨時隨地記錄教學中的難點,在教中學、學中用、思中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
為了更客觀地觀察自己的課堂,我每學期選擇一兩節(jié)課錄下來,用心琢磨著這課到底怎么教好,學生活動應如何設計。一學期兩節(jié)課,幾年下來就有幾十節(jié)課。正是因為磨課,我才能在學校舉行的各種技能比賽、匯報課、示范課中游刃有余,在平頂山市第十一屆優(yōu)質課評比中獲得第一名,在河南省優(yōu)質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只是教科書的忠實執(zhí)行者,還是與學生一起構建課程的合作者;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不只是教書的“工匠”,還是擁有正確觀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抬頭,獨立思考,專業(yè)發(fā)展的保障基因
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在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中完成自我升華,是獲得教育幸福的一大秘訣。課堂上,我總是努力讓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和思考頻率。如在《DAN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設計中,我參考金字塔理論,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其分別模擬不同的科學家,論述各自的發(fā)現(xiàn)和實驗過程。
擁有對教育現(xiàn)象和關鍵事件的判斷力,是立足課堂、關注課程的重要途徑。參加工作伊始,我就訂閱生物教學的專業(yè)期刊,對課程的發(fā)掘、教學策略的選擇、問題的設計以及課堂語言的表述方式等問題進行思考。就這樣,我增強了“思考力”(教師的思考力指的是教師在自己人生經歷和教學閱歷中獲得的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能力)。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如何使生物學課堂充滿思考的張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感受思考的力量,構建有溫度、有深度的生物課堂,一直是我不斷思索的課題。
眺望,教育科研,專業(yè)成長的發(fā)展基因
“如果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尋根究底的精神,那么想要提高教學水平是不可能的?!痹诔袚叨飳W科教學任務的幾年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備課組同事的帶領下,對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問題進行系統(tǒng)整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達成目標。
讀書能提高人的品位,工作能鍛煉人的能力,科研能磨煉人的意志。搞科研并不難,難的是我們是否下決心要做,是否有恒心堅持。即使我們不是專職的理論工作者,但作為教育教學一線的實踐者,我們可以把學校、年級、班級或學科看作是一塊實驗田,尋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勤學、敏事、善思、得法八字,是我對教育科研的粗淺認識。
團隊,名師工作室,專業(yè)發(fā)展的提升基因
一個好的名師工作室,其實是一個志趣相投的教師群體的溫馨家園。在這里,教師可以實現(xiàn)專業(yè)的交流探討,提升自己的教育認知,提煉自己的特色,最終形成獨有的教學風格。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話,則工作室更側重于對教師的培養(yǎng),努力“點亮屬于自己、照亮他人的燈”,憑借好風力,卓越凌青云,實現(xiàn)共同的成長!
讀書活動、研課交流、課題帶動是各個工作室的必備項目。利用舉行示范課、公開課的機會,工作室成員相互磨課、聽課、評課、備課,不斷研討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的課堂教學模式,共享知識、經驗、智慧,成員專業(yè)水平得到長足發(fā)展,教學水平明顯提升。我們的工作室還結合高中教學實際情況,將“我來設計高考題”作為特色活動,引領學員研讀課程標準,深度解析歷年高考試卷。這種特色活動不僅鍛煉了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服務于課堂教學,還有效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點亮屬于自己、照亮他人的燈”是工作室堅守的理念。工作室核心成員李保健、張麗娜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省級名師;寶豐一高教師趙闖成為市級名師,建立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王茜、謝彩娜、馮文琪和王鵬飛連續(xù)三屆獲得省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2019年8月,按照省教育廳工作部署,工作室已經成功培養(yǎng)省級名師5名、省級骨干教師10名及市級骨干教師5名。2021年,又有來自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的5名省級名師培育對象進入工作站,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而身為主持人的我,在對他們進行引領和示范的同時,也不斷地思考和探索成長之道。
寄語青年教師:
教育塑造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學校教育的單向性決定了教育的無法重復,要對自己的工作心存敬畏;對學生要有一顆仁慈之心,多想想自己曾經的學生經歷,相信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優(yōu)秀的;對教材要有審視,有自己的解讀和建議,讓課堂充滿思考張力。課堂教學,相信模式不迷信模式,從有招到無招,從精雕細刻到隨心所欲不逾矩,選擇最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方式,激發(fā)每一位學生的潛能!
(本欄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