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淑琴
頭位難產通常是由于盆腔內非枕前胎頭旋轉受阻,或由于胎頭屈曲不良,胎頭伸張不同程度,造成面先露、額先露、頂先露等,而導致持續(xù)性枕橫位或持續(xù)性枕后位。近幾年來,本科采用手轉胎頭的方法對枕后及枕橫位進行旋轉,縮短產程,減少手術分娩,能有效降低母嬰預后不良發(fā)生率[1,2]。手轉胎頭術能有效幫助胎兒順利分娩,同時減輕產婦的痛苦,從而有效降低分娩時剖宮產率。本研究隨機將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頭位難產產婦分為兩組,胎頭吸引組采取胎頭吸引術,手轉胎頭術組采取手轉胎頭術,比較兩組產婦分娩方式、第二產程時間及新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情況,進一步探究手轉胎頭術治療頭位難產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頭位難產產婦,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胎頭吸引組和手轉胎頭術組,每組50 例。胎頭吸引組:年齡22~34 歲,平均年齡(27.62±2.52)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40.12±1.23)周;初產婦33 例,經產婦17 例;枕后位29 例,枕橫位21 例。手轉胎頭術組:年齡22~32 歲,平均年齡(27.44±2.64)歲;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39.92±1.12)周;初產婦31 例,經產婦19 例;枕后位28 例,枕橫位22 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轉胎頭適應證 ①無盆腔狹窄或明顯的頭盆不稱;②胎膜破裂;③經陰道檢查胎頭位置異常,經加強分娩等對癥治療后仍有異常胎位(持續(xù)性枕后位或枕橫位等)、宮口增大6~10 cm,或第二產程停滯,胎頭位于平棘或者棘下1~2 cm;④B 超:胎頭雙頂徑<9.5 cm,胎兒體重≤3500 g,無胎兒窘迫;⑤胎頭無明顯變形,頭顱不重疊;⑥無明顯胎頭水腫;⑦無胎盤及胎盤早剝;⑧未發(fā)生先兆子宮破裂。
1.3 方法 胎頭吸引組采取胎頭吸引術,手轉胎頭術組采取手轉胎頭術,具體措施如下。常規(guī)外陰陰道消毒、導尿、陰道檢查、評估胎兒大小、排除頭盆不對稱、B 超確定持續(xù)性枕橫位、枕后位等,當子宮口擴大4~6 cm 且子宮收縮良好時可進行旋轉,若不佳,需要靜脈滴注縮宮素加強宮縮。操作:將5 指并攏之后折成圓錐形,伸入陰道,在宮縮的間歇期間,手握住將胎頭上托,旋轉胎頭,使左枕橫位、左枕后位胎頭,右手5 指指端握住胎頭,逆時針旋轉45~90°至左枕前位。對于右枕橫位、右枕后位胎頭,握住胎頭,順時針旋轉45~90°至右枕前位。宮縮時產婦必須屏住呼吸向下推,而助手則從腹部收縮的方向推進胎兒。胎頭轉正后,操作者的手暫時不放松,當胎頭下降時再慢慢松開手,在下一次宮縮后不再轉向。小心操作動作必須輕柔,以避免宮頸撕裂。
初次用手轉胎頭后等待宮縮10~15 次。一般消毒后會再次做陰道檢查。若胎兒的位置仍異常,則視為失敗。胎頭需要人工翻轉2 次,方法和第一次一樣,不超過3 次。若失敗,停止手術,改為剖宮產。如胎位是枕前位,且枕前位置是通過陰道分娩,則用手旋轉胎頭成功。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剖宮產、陰道助產、自然分娩)、第二產程時間及新生兒不良結局(新生窒息及宮內窘迫)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對比 手轉胎頭術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為(24.44±5.72)min,短于胎頭吸引組的(37.63±7.83)mi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新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情況對比 手轉胎頭術組產婦剖宮產率14.00%低于胎頭吸引組的40.00%,自然分娩率52.00%高于胎頭吸引組的24.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陰道助產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轉胎頭術組新生兒窒息、宮內窘迫發(fā)生率分別為6.00%、10.00%,均低于胎頭吸引組的20.00%、2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新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情況對比[n(%)]
實踐證明,轉動胎頭至枕位,使胎頭進入活動期后以最小的徑線通過骨盆,是降低剖宮產率的有效方法。手轉胎頭是通過陰道手動胎頭旋轉來矯正異常胎頭位置的一種有效的干預措施。手轉胎頭是解決骨盆位置異常所致難產的有效方法,可減輕產婦疼痛,使難產轉為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和圍生兒死亡率[3,4]。
使用手轉胎頭的最佳時間是宮頸擴張6~7 cm,胎頭從坐骨平棘至棘下1.5 cm 處時。提前介入治療易引起宮頸撕裂、臍帶脫垂、感染和出血,干預過晚胎頭位置低,胎頭嵌在陰道內,產道相對狹窄,操作困難,成功率低,可能因胎頭向上運動引起難產錯覺,間接增加產婦及胎兒的危險[5]。
胎頭旋轉失敗的原因在于持續(xù)性枕橫位和枕后位的原因比較復雜,并不是單因素造成的,而是受產道及胎兒的影響,包括骨盆形態(tài)和大小異常。配比失調會影響胎頭旋轉、屈曲不良、子宮無力等。人工旋轉胎頭不能糾正所有枕橫位及枕后位,骨盆因素所致胎頭位置異常難以糾正。另外,胎頭旋轉后臍帶因素導致胎心率改變,也是旋轉失敗的重要原因[6,7]。胎頭旋轉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加強對胎兒的監(jiān)護,如發(fā)現(xiàn)胎心異常,操作立即停止。經過對癥治療后胎心仍未恢復正常,應根據宮口擴張情況選擇剖宮產或陰道助產。手轉胎頭時手法要輕柔,避免傷害宮頸和胎兒[8,9]。另外,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孕婦積極預防孕晚期或早產胎頭位置異常,如果發(fā)現(xiàn)胎頭位置異常,如枕橫位、枕位等,可以通過改變產婦體位來糾正,應允許孕婦的枕橫位對側臥,即左枕橫位向右臥;枕后位允許產婦側臥,也就是在左側枕骨后側,使胎兒旋轉到最短路徑的枕位,也就是旋轉到最短路徑的枕位[10-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轉胎頭術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為(24.44±5.72)min,短于胎頭吸引組的(37.63±7.83)mi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轉胎頭術組產婦剖宮產率14.00%低于胎頭吸引組的40.00%,自然分娩率52.00%高于胎頭吸引組的24.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陰道助產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轉胎頭術組新生兒窒息、宮內窘迫發(fā)生率分別為6.00%、10.00%,均低于胎頭吸引組的20.00%、2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手轉胎頭術對頭位難產產婦施行助產,有助于縮短第二產程時間、降低剖宮產率及新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