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虹
(三元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三明 365000)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在語文素養(yǎng)的編排上呈現層級遞增、螺旋發(fā)展的特點。就復述這一能力層級而言,低年級注重講好故事,中年級訓練詳細復述故事,高年級嘗試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各能力層級一脈相承。在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構建有利于理解知識、促進能力發(fā)展的學習“支架”,并借助“支架”推進學生對教學內容深層次的理解和整體知識構建,培養(yǎng)學生講故事和復述能力,減緩學習的難度與壓力,這樣的教學即“支架式教學”。本文以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課為例,具體闡述運用圖式支架幫助學生搭建、運用閱讀圖式,引領學生通過讀好故事、講好故事、演活故事的教學策略,實現故事性文體教學目標的達成。
《蜘蛛開店》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兒童化的視角呈現蜘蛛在寂寞、無聊中三次開店,經歷了河馬、長頸鹿和蜈蚣三位不同特點的“顧客”,不斷改變編織店,賣口罩、圍巾和襪子的故事。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曉故事情節(jié),獲得精神浸潤,更要達成學會講故事、續(xù)編故事的語言實踐目標。要實現語言運用,讀好故事是前提,通過聚焦學習任務的“讀”,尋找故事的框架和相互的關聯,為學生對文本結構的梳理、提煉、概括提供幫助,從而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實現加工與轉化,構建閱讀圖式,促進“讀”的層級發(fā)展。[1]
對故事的初讀,重點在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邏輯,明白文本的基本架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生在對故事類文本初讀時,往往將關注點落在有趣的情節(jié)、細節(jié)上,很少有意識地指向故事的整體架構,容易只看“零碎”信息而忽略故事的完整性。
《蜘蛛開店》的單元目標是“借助提示講故事”,“提示”即講故事的“支架”。就文本而言,三次的“反復”敘述也增加了學生對課文整體把握的難度,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兒童來說,需要構建一個直觀清晰的圖式支架,幫助其厘清結構。[2]教學中,通過問題“蜘蛛為什么要開店?他開了幾次店?開了什么店”,引導學生聚焦任務讀課文,提取故事的關鍵信息,知道蜘蛛因為“寂寞、無聊”而開店,依次開了“口罩店、圍巾店、襪子店”。然后,根據這些初讀印象的信息梳理出圖式(如圖1),在大腦中形成最初的總體印象,促進學生在獲取關鍵信息后進行故事的初步整體構建。
圖1
構建故事整體的閱讀圖式后,還需要讀懂文章的關鍵細節(jié),發(fā)現故事情節(jié)表達的規(guī)律,為模仿創(chuàng)新地講好故事、續(xù)編故事作鋪墊。教學中,繼續(xù)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帶著“每次開店,顧客是誰?有什么特點?蜘蛛怎么做?結果怎樣”這四個問題深入閱讀故事情節(jié),在思考和提煉中將三個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梳理提煉出來,并將零散的信息串聯形成完整的圖式支架(如圖2),構成更具體的故事結構。借助圖式支架,再細讀情節(jié),學生發(fā)現三個情節(jié)在寫法上具有“反復型”的特質,習得語言文字表達規(guī)律,為后續(xù)的模仿借鑒續(xù)編故事打好基礎。
圖2
讀好故事,不僅要讀通讀順,更要讀出理趣,將課文讀熟、讀透。這是實現“講好故事”目標的動力源泉,是誘發(fā)學生想講、講好的關鍵。在學生對故事內容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并借助圖式信息可以將故事基本內容講述出來時,要進一步挖掘故事的思維價值和人文價值,強化學生對童話故事的認知,引發(fā)深入思考,構建和完善新的故事圖式,促進學生熟讀于心。
課文中,蜘蛛開店為什么屢敗屢開?這需要探究故事情節(jié)的前因后果,讓學生真切明白、深入思考,提升故事類文本的學習價值,實現人文要素與語文要素的完美融合。教學中,引發(fā)學生質疑:“蜘蛛每次開店,這么勤快,為什么總是開不下去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重點關注蜘蛛開店前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然后和同桌討論?!睂W生帶著問題,深入閱讀,互助交流,發(fā)現兩個焦點:一是每次開店都想得很簡單;二是每次招牌內容都一樣,即“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將這兩個焦點提煉成“想得簡單”“只需一元錢”,補充到原有的圖式支架中,構成文本完整的閱讀圖式(圖3)。學生借助圖式支架,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閱讀心境,容易發(fā)現開店失敗的問題,感悟故事的主旨,喚醒熟讀故事的興致。
圖3
在教學中,學生雖然已經熟讀課文并列出圖式,但是講故事時,仍存在丟三落四、邏輯不清、過于簡練等問題。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思維與表達之間存在一道鴻溝。語言是思維與表達的橋梁,應借助圖式中的關鍵詞、圖畫及它們之間的關聯等,引導兒童根據理解和感悟進行轉化加工,運用“理解串聯法”和“想象情境法”的策略,幫助學生實現從閱讀走向表達的目標。[3]
所謂理解串聯,是將一組意義關聯的材料信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組合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意義。故事中的關鍵信息已經以“圖畫+關鍵詞+關聯”的形式呈現在圖式中,還需要輔助的粘合劑,將這些主要材料連接成整體。兒童依據文本內容,以自己的理解將每個點狀信息內化加工成自己的語言,再運用一些連接的詞句,按一定的順序串聯起來。這樣有利于把故事講完整,不至于遺漏重要的信息。
《蜘蛛開店》的故事講述時,借助圖式3 了解到蜘蛛開店的原因是“每天蹲在網上等著小飛蟲落在上面,好寂寞,好無聊”,開店前“他總是覺得很簡單,就掛出招牌‘每位顧客只需要一元錢’”,開三次店的主要經過是“第一次來了大嘴巴的河馬買口罩,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第二次來了長脖子的長頸鹿買圍巾,蜘蛛足足忙了一個星期;第三次來了四十二只腳的蜈蚣,蜘蛛嚇得匆忙跑回了網上”。將這些開店原因、開店前、開店后三組關聯的語料串聯,再加上“于是”“就”“才”等詞語,將故事講完整、講流暢。運用簡單串聯法講述故事,可將大致內容講出來,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充分訓練,主體架構變得清晰有條理。但是,這對于學生感悟故事和語言仍有不足。
講故事是以故事文本為基礎的一種加工創(chuàng)造。除了將內容講完整以外,更需要將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講生動,以吸引對方的注意。[3]兒童對語言的敏感度及語言的積累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借助圖式信息,通過想象、再造、表達,形成自己的語言方式和故事密碼,通過內化、加工、表達,真正達成語言表達訓練的目標。在前面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能夠牢記于心,現在需要在每個情節(jié)中想象故事角色的表現,包括怎么說、怎么做、怎么想、怎么互動,每一個細節(jié)像電影一樣在腦海中一幀一幀回放。在想象的過程中,故事已經跳出文本所限,走向個性創(chuàng)造、個性表達,走出“講故事就是背課文”的錯誤泥淖。
《蜘蛛開店》三個開店的情節(jié),可借助圖式支架提示,從“蜘蛛看到顧客的樣子是什么表情”“蜘蛛心里怎么想、怎么做”“在編織的過程中,蜘蛛是什么狀態(tài)”“顧客催促蜘蛛會怎樣”“結果怎么樣”這些問題入手,以故事為原型進行想象和表達,將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有如臨其境之感。通過講故事訓練,豐富語言表達,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使學生體驗表達帶來的樂趣。
教材的文本目標只是教學的基本底線。學生要能利用圖式支架創(chuàng)新講述,將故事的整體模型內化于心,使語言和思維得到訓練,實現教材文本應有的教學目標。教學更需要因需而教。依據兒童好模仿、好表演的天性,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表現力,張揚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演出故事的精彩,將口頭表達與肢體語言、內心感受深度融合,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活化”學習的效果。
兒童擅長揣摩和模仿,在講故事時可根據情境,引導點撥學生體悟故事中角色的情狀,通過適當的動作、表情、語氣、語調,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蜘蛛開店是因為“很寂寞,很無聊”,引導學生聯想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無所事事,就會做出唉聲嘆氣、百般無奈的表情。瞬間想到開店的好主意,立馬喜上眉梢、拍手叫好,連聲說道:“簡單,這事簡單,我最大的特點就是吐絲織網!”而每次結局都是稀里糊涂地失敗,草草收場,然后又犯同樣的錯誤,把它累得氣喘吁吁、有氣無力的神態(tài)表演出來。這樣夸張、生動、形象的表演,與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感受故事帶來的情趣,不僅發(fā)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更能引發(fā)深思蜘蛛失敗的原因。繪聲繪色的表演是外在的任務驅動,撬動學生積極領悟故事、積累語言、內化加工、大膽表達、強化表現,激發(fā)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表演的魔力在于帶動在場的每一個人進入故事情境,使故事深深地長在兒童的心中。
補充留白是依據故事原型的一種創(chuàng)新,是故事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更是豐富發(fā)展學生語言經驗的重要渠道,輔之以表演,促進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吨┲腴_店》的故事結構反復,語言簡練,許多地方留有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在留白處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上跳一跳,可以摘到更多的果實”,語言發(fā)展便有了新的“生長點”。例如,蜘蛛每一次為了滿足顧客的需要,是怎樣辛苦、忙碌地花了“一整天工夫”“足足忙了一個星期”的?故事并沒有具體寫出來。這些地方可以大做文章,讓學生展開討論、形象表演。如表演織口罩的情節(jié):蜘蛛不停地吐絲織網,絲線那么細,它來來回回牽著跑,渴了顧不上喝口水,餓了顧不上吃點東西,困了也顧不上打個盹,就這樣馬不停蹄地織啊織啊,一直忙到深更半夜才織完河馬的大口罩,累得差點昏過去……通過對場景的想象、補白、表演,學生對“織啊織啊”有了更可感的畫面,蜘蛛開店失敗的原因再一次激發(fā)學生思考。
通過前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講述和表演,此時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幫助蜘蛛重新成功開店,不再重蹈覆轍。續(xù)編故事情節(jié)是故事發(fā)展的需求,也是學生語言和思維發(fā)展的需求,隨著一次次遞進式的演繹應運而生。讓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見解,蜘蛛開店失敗的癥結可以歸納為價格不合理、人員太少、品種單一等。針對這些弊病,怎樣讓蜘蛛的編織店順利開張,今后還能紅紅火火開下去呢?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意表演,演繹出成功開店的故事。找到癥結就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學生最合理的想法是統(tǒng)籌安排:編織店品種齊全,滿足各種各樣的顧客;價格合理,按大小、品種定價;召集蜘蛛員工,計件發(fā)放工資。蜘蛛儼然成為連鎖店的大老板,靠勤勞和智慧贏得成功。通過續(xù)編故事,從原本失敗的故事走向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典型,學生在故事的理解、感悟、創(chuàng)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所在,逐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走出“失敗故事”的陰影,為學生的成長增添一抹積極向上的成功能量。這是故事賦予教學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