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如 付夢瑩 牛丹丹
駐馬店中心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二病區(qū),河南省駐馬店市 46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消耗性疾病,患者病情易反復加重性發(fā)作,導致其肺功能持續(xù)下降,嚴重影響預后。研究認為,環(huán)境及個體因素是導致COPD患者疾病發(fā)展的高危因素,環(huán)境空氣質量差、患者體質虛弱、不良情緒等均會誘發(fā)COPD急性發(fā)作,嚴重影響疾病的控制效果[1-2]。病程長、疾病反復發(fā)作、長期治療造成的經(jīng)濟負擔極易對COPD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聚焦解決模式護理是一種心理護理,以尊重患者個體思維方式為前提,通過挖掘患者的自身潛能,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促使患者以自愿、主動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到自我護理中,可達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3-4]。為探討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95例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觀察,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95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診療指南:呼吸病學分冊》[5]中COPD診斷標準;(2)神志清楚、思維正常,能進行正常溝通;(3)患者及其及家屬了解護理干預基本情況,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患者;(2)合并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嚴重病癥患者;(3)治療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完成干預研究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47例)和試驗組(48例)。對照組患者女19例、男28例;年齡44~77歲,平均(64.01±7.17)歲;病程3~17年,平均(9.22±2.09)年;其中肺氣腫患者25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22例。試驗組患者女20例、男28例;年齡45~75歲,平均(64.08±7.31)歲;病程4~17年,平均(9.25±2.04)年;其中肺氣腫患者26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2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谱o理。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對其進行病區(qū)環(huán)境、住院注意事項等入院介紹,囑患者積極配合管理;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宣教用藥、飲食等COPD相關知識以及遵醫(yī)囑治療的重要性;密切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對出現(xiàn)不良情緒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給患者演示如何進行呼吸操鍛煉、如何進行有效咳嗽,要求患者積極學習;對出院患者,囑其遵醫(yī)囑用藥、定期復診,進行電話隨訪6個月。
1.2.2 試驗組 采取聚焦解決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1)溝通評估:患者入院后,關注患者,采用引導方式與其進行溝通,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進行入院初步評估,積極幫助患者建立自我護理的信心,與患者共同制訂預防和緩解呼吸困難的計劃。(2)構建目標:鼓勵患者依據(jù)自身飲食、工作以及居家環(huán)境等具體情況,制訂自我護理目標;在患者入院后的第2天、1周后及出院時,讓患者對院內(nèi)治療與護理情況進行評價,了解護理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與患者共同探討獲益情況、判斷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增強患者實現(xiàn)目標的決心。(3)個性化干預:確立目標后,通過與患者深入溝通,引導患者回憶既往發(fā)病后的控制情況,幫助患者找出最易接受、簡單有效的個性化控制疾病途徑,并持續(xù)應用。(4)評估反饋:評估患者各個不同階段具體目標的完成狀況,重新評估原定目標計劃,并進一步調整、完善。(5)評價進步:在患者完成每次階段性干預目標后,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勵,贊賞患者各自的優(yōu)勢,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6)協(xié)調隨訪:組建以護士為主導,主管醫(yī)生參與的護理干預小組,協(xié)同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干預工作;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進行遠程護理干預,隨訪患者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應對方式 護理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采用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6]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應對方式進行評價。問卷包含屈從(5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面對(8個條目)三個維度,共20個問題,采用4級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分?;颊叩拿鎸S度評分越高,屈從、回避維度評分越低,則表示其應對(疾病)方式越積極。
1.3.2 疾病控制效果 護理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采用COPD評估測試量表(CAT)[7]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進行評價。量表包括6項主觀癥狀(咳嗽、胸悶、咳痰、情緒、睡眠、精力)和耐受力(日常影響、運動耐力)情況,采用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疾病控制效果越差。
1.3.3 生活質量 護理干預前、干預后6個月,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8]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包含日常生活、社會活動、抑郁心理以及焦慮心理4個維度內(nèi)容,共35個項目,采用1~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總分140分,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低。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數(shù)據(jù)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MCMQ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MCM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患者MCMQ的面對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回避和屈從維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MCMQ評分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CAT及QOL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CAT、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CAT、QOL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CAT及QOL評分比較 (n,x±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肺部疾病,以氣流受限為特征,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咳嗽、咳痰、氣促及呼吸困難,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當前,臨床治療COPD患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疾病控制效果,減輕患者臨床癥狀,避免疾病加重及反復發(fā)作[9]。COPD患者病程長,患者長時間受疾病困擾,經(jīng)濟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很多患者會采用不良應對方式面對疾病的治療及護理,不僅會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且還會增加疾病急性發(fā)作的風險,嚴重影響疾病的控制效果。
臨床上對患者常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及心理干預,大多側重于對疾病本身的護理,患者大多是被動接受,會影響護理干預效果[10]。聚焦解決模式護理是一種心理護理,以尊重患者思維方式為前提,通過挖掘患者的自身潛能,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患者以自愿、主動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到自我護理中,可達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為探討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95例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觀察。結果顯示,護理干預6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MCMQ的面對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回避和屈從維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CAT、QOL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聚焦解決模式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應對方式,提高疾病控制效果,提高生活質量。聚焦解決模式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學干預模式,強調相信個體、充分發(fā)揮患者的潛力,側重于關注患者的正向問題,能最大程度挖掘個體優(yōu)勢[11-12]。本研究將此模式應用于COPD患者的護理干預中,以患者個體需求為中心,根據(jù)患者的接受情況制訂護理目標與護理計劃,從而使各項護理措施能更大程度地滿足患者需求,進而獲得更理想的護理效果。聚焦解決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在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況以及病情的基礎上,從患者心理的積極因素出發(fā),與患者共同制訂護理干預目標,對患者輔以正性引導、積極暗示、評估反饋等干預,能充分提高患者的自尊及存在感,喚醒患者潛能,從而使他們能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疾病治療與護理,有利于有效控制疾病。聚焦解決護理模式的應用,不僅針對疾病的護理,而且側重于幫助患者適應病后生活,能在充分挖掘患者自身潛能、利用患者自身資源的基礎上,培養(yǎng)患者主動進行自我管理、踐行健康行為,實現(xiàn)疾病的遠期控制,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