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晗
(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0074)
大學英語作為高校最為廣泛的主干通識課程之一,學時多、開課時間長、學生覆蓋面廣,也是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途徑。因此,加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當前,國內學者和高校教師圍繞課程思政背景下的課程改革、課程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與實踐。但文獻資料顯示,研究與實踐的重點主要集中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較少對課程思政與課程考核的有機融合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課程考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課程教學的“指揮棒”“風向標”,對課程建設與改革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優(yōu)化完善課程考核體系,是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考核為切入點,分析診斷了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考核現(xiàn)狀、探討了考核改革的路徑,以期實現(xiàn)思政考核與英語考核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同向同行。
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課程多沿用傳統(tǒng)的考核模式,只是通過單獨增設思政考核板塊考查思政教育效果。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政教育貫穿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思政考核與英語考核的分離,實際是剝離英語教學中的育人教育。
大學英語課程考核多為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考核形式,教師通過匯總學生的平時作業(yè)完成情況、階段性測試及期末考試結果評定學生的學期總成績。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和英語水平,但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溝通、協(xié)作等能力素質無法予以全面、客觀的評價。單一的考核形式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中心地位,忽略了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性[1]。
考核的結果多以具體客觀分值反饋給學生,側重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很少伴有描述性的評語,評價學生任務成果中體現(xiàn)的思想和觀念以及在各項任務完成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能力和素養(yǎng)。反饋的缺失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唯分數(shù)論”,無法有效發(fā)揮考核促進學生自我完善的發(fā)展性作用。
一直以來,大學英語課程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恰當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個人發(fā)展需要、服務社會和國家發(fā)展。課程考核服務于教學目標,旨在有效測評學生在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能力水平,激勵學生進一步完善學習、提升學習成效。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化推進,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作為教學閉環(huán)的重要一環(huán),考核評價也應適當開展調整改革。與此同時,《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指明要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特別要“樹立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傊髮W英語教師應自覺轉變理念、主動探索實踐考核改革、創(chuàng)新路徑。
考核內容的設定是考核設計和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大學英語課程的考核內容應滲透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課程思政建設應緊密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重點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3]。結合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又可細化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協(xié)作能力、思辨能力、敬業(yè)精神、行為規(guī)范等要素。教師可以此為依據,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選取操作性強的要素有機融入課程考核,寓素養(yǎng)考查于知識、能力考核中。
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課后作業(yè)和階段性考核測試,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實踐項目或大作業(yè),多維度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
比如,筆者結合三單元教學主題“智慧城市”,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海報形式呈現(xiàn)一個智慧校園的設計方案,其中包括對設計理念、構想、可行性、預期效果等方面的論述。項目得分作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由海報得分和小組合作得分兩部分構成。教師從語言、創(chuàng)意、設計三個層面制定評分標準,參與并組織他組學生評分;小組成員則根據此次項目的貢獻率、合作情況等按照評分標準互評打分。本次項目教師以英語考核為主線,間接考查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等,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再如,筆者結束四單元教學后,結合單元寫作任務及課文內容,布置課程小論文,見表1。參照教學目標設置三個任務要求,集語言知識點掌握、語言應用能力、思政素養(yǎng)考查于一體。特別是第三個要求,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厚植愛黨愛國情,懷達到“入心入腦”的理想效果。
表1:小論文要求、教學目標、考核要素對應表
反饋主體多元化、反饋內容多維度、反饋形式多樣化是改革的方向。
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中多以教師作為反饋主體,制定或參照評分標準為學生評分。在線學習時代的到來推進網絡技術平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廣泛使用,教師可以利用平臺追蹤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判學習成果。除此之外,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加以引導,讓學生根據評價的指標和標準更公平地對同伴做出評價。
反饋內容從單純的考核結果,拓展到對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英語應用能力擴展以及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的評價。教師可以參照《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4],對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給予客觀、具體的評價。對于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素養(yǎng)的評價,可以借助課堂觀察、學生反饋信息、在線學習數(shù)據等途徑,收集整理各種資料。值得一提的是,對素養(yǎng)的反饋不同于對知識和能力的反饋,后者可以用量化的分數(shù)直觀地顯現(xiàn),但是前者更需要通過描述性的文字去說明。
反饋形式多樣化,比如教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學習小組溝通交流,了解小組成員的思想、學習情況等情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踏實勤勉、積極進取的精神。教師同樣可以利用學習平臺的即時通訊功能,保持和學生的交流溝通,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確保學生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大學英語課程考核的思政化改革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大學英語課程育人成效的直接途徑,更是全面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有力保障。教學團隊通過革新考核理念、充實考核內容、優(yōu)化考核方法、豐富考核反饋,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大學英語課程考核中,推動了我校大學英語課程考核體系的改革。教學團隊還將繼續(xù)在考核標準制定、考核方式確立、反饋機制建立等方面做細化和調整,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為課程思政背景下全國高校各學科優(yōu)化完善課程考核體系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