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相熟的或不認識的讀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談到《覓渡,覓渡,渡何處》。這篇文章被各種刊物、選本選載較多,且已收入中學(xué)課本。文章內(nèi)容暫且不說,其成功很大程度是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覓渡橋”。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尋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劇,成了本文的一個難得的文學(xué)“意象”。文章為思想而寫,要有一個好的立意;文章又是為美而寫,要有一個好的意境;而能夠把文章的思想與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讀兩首詩詞,都是很有名的。正好這兩個作者都與常州有關(guān)聯(lián),算是瞿秋白老鄉(xiāng)。一首是南宋詞人蔣捷的詞《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里“聽雨”便是意象。
另一首是新詩,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里“郵票”“船票”等也是意象 。意象可以是一個單一的物,也可以是一個復(fù)合的場景。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體現(xiàn)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詩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與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種圖騰,是這篇文章的logo。
文學(xué)是形象藝術(shù),是通過形象給讀者傳播思想、傳遞美感的。小說創(chuàng)作必定有一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內(nèi)容都圍繞這個典型展開。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說那樣虛構(gòu)、鋪排,于是就要尋找一個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詩化了的典型。這種典型一經(jīng)詩化,就如窯變后的瓷器,有一種既具體又抽象的說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體的形、事、情、理升華為精神之后,又落地為文還原為一種新的形態(tài)。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來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說家動筆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動筆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構(gòu)成有兩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這樣幾個條件。
1. 是天然存在,只能去發(fā)現(xiàn),不能如小說那樣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見、摸得著。
3.有“意”,有象征性,如繭中抽絲,作者可以從形象中抽出思想。
4. “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間在表面上相距甚遠,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這個“意象”在你之前,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和使用過;在你之后別人亦無法再使用,有專利性。像一顆炸彈,只能爆炸一次。
條件這樣多,這樣苛刻,可知意象之難求。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意象。
下面按照這六個條件,談?wù)勅绾问褂谩?/p>
1.意象有天然性,可遇不可求。雖然文章為思想而寫,但你直說思想就不美,必須去找一個載體。而且,這個載體不能是平面的、靜止的,它應(yīng)該是立體的、發(fā)散型的、有動感的,一經(jīng)開動發(fā)條就不停地發(fā)散美感。像一塊自動發(fā)光、發(fā)熱,又永不停歇的放射物,或者是一個懸在半空的美麗的月亮。這個理想的載體就是意象,是一個復(fù)合的、有縱深感的、有魅力的形象。許多時候,作者有一堆材料、一個新鮮的思想但找不到意象,還是寫不成文章,只好作罷。我筆記本中的半成品遠遠多于發(fā)表的作品,主要是因為找不到意象。
意象的發(fā)現(xiàn)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先“象”后“意”。就是說你為文時原先并沒有想到這個立意、這個主題,碰到了一個景、一個物、一件事,腦子里一下子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就產(chǎn)生了一個思想主題?!兑挾伞芬晃氖且粋€典型。瞿秋白的故事是我小學(xué)時就知道的。半個世紀后,1990年我因公到常州,順便參觀瞿秋白故居紀念館,他的悲劇讓我心痛。我在館中見到幾個紅領(lǐng)巾在義務(wù)勞動,一問是旁邊“覓渡橋小學(xué)”的。我大奇,怎么會有這樣的校名?再問,故居前有一河,河上一橋名“覓渡橋”。秋白一生不是總在尋找一個人生渡口嗎?但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這一剎那,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天然的文學(xué)意象——覓渡橋。幾乎同時頭腦里也閃出了文章的標題《覓渡,覓渡,渡何處》。
我第一次到紀念館是1990年。紀念館本是一間瞿家的舊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條河,河上有一橋叫覓渡橋。一聽這名字我就心中一驚,覓渡,覓渡,渡在何處?瞿秋白是以職業(yè)革命家自許的,但從這個渡口出發(fā)并沒有讓他走出一條路。“八七會議”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書生之肩,挑起了統(tǒng)率全黨的重擔,發(fā)出武裝斗爭的吼聲。但是他隨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來在長征時又借口他有病,不帶他北上。而比他年紀大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都安然到達陜北,活到了建國。他其實不是被國民黨殺的,是為“左傾”路線所殺。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他先是仔細地獨白,然后就去從容就義。
秋白還沒有出生前,就有了這座橋,它見證了秋白一次次地從家門口出發(fā),去尋覓人生渡口。秋白就義(1935年6月18日)后,又過了60年,這橋仍守候在故居門口,它不會說話,等著有人來借它說話,詮釋秋白的悲劇人生。60年間它塵封著一個生命的密碼,等待有緣人來解。我來了,這是緣分。如果沒有這橋,不成文章;有橋不名覓渡,也不成文章;沒有碰見覓渡橋小學(xué)的孩子,沒有這篇文章;碰見,我不問話,也沒有這篇文章。這是天意,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得于這一瞬間。后來,因為這段緣分,我與常州來往30年,還被聘為“覓渡橋小學(xué)”的名譽校長,又促成了重修覓渡橋,橋上刻了我的一段短文《覓渡半橋記》,記此傳奇。
《紅毛線,藍毛線》一文是寫中共黨史上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共產(chǎn)黨將進城了,特別提醒全黨還要戒驕戒躁、艱苦奮斗。這樣重大的一個主題卻用幾根毛線來表達。那年,我已在國家新聞出版署工作,去石家莊主持召開一個全國性的報紙管理工作會議,順便組織代表們?nèi)⒂^西柏坡紀念館。參觀中講解員隨便說了一句,別看現(xiàn)在這些軍用地圖上是用紅藍鉛筆標志的,其實當時很窮,供不起紅藍鉛筆,而是用紅毛線、藍毛線在地圖上標明變化著的軍情勢態(tài)。這一句隨意的插話如夜空閃電,我腦海里一下就有了一個文學(xué)意象,同時也產(chǎn)生了文章的題目“紅毛線,藍毛線”。這幾根毛線足以說明當時共產(chǎn)黨所處的極窘迫的經(jīng)濟狀態(tài)和正在上升的政治形勢。紅毛線、藍毛線是那個歷史轉(zhuǎn)折點的形象標志。
這是一間普通的農(nóng)家房舍,大約不到30平方米,里面擺著三張大桌子。一張作戰(zhàn)科用,一張情報科用,一張資料科用。大屋子里徹夜燈火通明(那時已開始有電燈,但又常離不開油燈)。來自全國各戰(zhàn)場的電報匯集到這里,參謀們緊張地分析、研究、報告。講解員說當時很難買到紅藍鉛筆,為了節(jié)省使用,參謀們就用紅毛線、藍毛線在地圖上標志敵我態(tài)勢。雖然我們這時已在進行著百萬大軍的總決戰(zhàn)了,但其實還窮得很呢。這時南京國防部大樓里的是呢絨大桌、真皮沙發(fā)、咖啡香煙,他們也絕對想不到共產(chǎn)黨會這樣窮。
……據(jù)統(tǒng)計,三大戰(zhàn)役毛澤東親手寫了190封電報,電報發(fā)出了,作戰(zhàn)參謀們就在地圖上用紅毛線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陽,接著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紅毛線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三大戰(zhàn)役共殲敵154萬。共產(chǎn)黨的普通干部們在延安大生產(chǎn)時就學(xué)會了紡毛線,想不到今天毛線派上了這么個大用場。黃維在淮海戰(zhàn)役被俘,改造出獄后堅持要來西柏坡看一看,當他看到這間簡陋的作戰(zhàn)室時,感慨唏噓,連呼:“蔣先生當??!蔣先生當敗!”
如果沒有講解員的這一句閑話,就沒有這篇文章。文章發(fā)表后影響很大,陳列柜里反而新增了紅毛線、藍毛線,她們還排演了一個舞蹈,就名叫“紅毛線,藍毛線”,成了形象地宣傳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節(jié)目。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篇《周恩來讓座》。問題的引起是我在廣東新會縣周恩來紀念館看到一張照片,聽他與農(nóng)民讓座的故事?!白屪本统闪艘粋€突然觸發(fā)的意象。由此牽出在政界、在歷史上一系列爭座、讓座的事,最后得出結(jié)論:
“新會的一個小型紀念館讓我聯(lián)想頻頻,悟到一個大道理。座位這個東西有實在的物質(zhì)和虛擬的精神兩方面的含義。如果只從實用考慮,能坐、舒適就行,大可不必爭什么座次;如果從精神方面考慮,每個人在眾人心里的位置是他德與能的總和,爭與不爭都是一樣的。相反,爭則愈見其私,品位更低;讓則愈見其公,品位更高。這是做人的道理?!?/p>
第二種情況是先“意”后“象”。即先有一個主題思想在作者腦子里盤旋多時,一直在等待著有一個合適的意象才好下筆,終于有一天這個意象突然從天而降。
《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一文是為紀念建黨80周年而作的,但是直到80周年臨近還是苦于找不到一個意象。這時我從北京到太原出差,在飛機上看到一張報紙,說浙江嘉興南湖上當年用作中共一大會場的小船已復(fù)原并對外開放。我心中一動,從太原回來即南飛杭州,一下飛機,不進省城直奔嘉興,寫成這篇文章。這是在天上南轅北轍得到的一個意象,真是天助。從在南湖上只有12人開建黨會議的一條小木船說起,全文2600字 40 處說到舟船,文章從船開頭,最后又收尾于載舟覆舟的船水關(guān)系:
中國共產(chǎn)黨現(xiàn)在是一個擁有6500萬黨員的大黨,是一個掌管著960萬平方公里國土、12億多人口國度的執(zhí)政黨??墒钦l能想到,當初她卻是誕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黨80周年之際,我特地趕到嘉興南湖瞻仰這只小船。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要低頭彎腰才能進入艙內(nèi),剛能容下十幾個人促膝側(cè)坐。它被一條細繩系在湖邊,隨著輕風(fēng)細浪,慢慢地搖蕩。我真不敢想,我們轟轟烈烈、排山倒海的80年就是從這條船艙里傾瀉出來的嗎?
……
南湖邊上現(xiàn)在還停著這只小小的木船,煙消雨停,山明水靜。游人走過,悄悄地向她行著注目禮。這已經(jīng)是一種政治的象征和哲學(xué)意義的昭示。6 500萬黨員的大黨就是從這里上岸的??!從貧無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萬里,江山紅遍。黨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懼風(fēng)浪,不忘憂患,順乎潮流,再登彼岸。
意象不同于文章的立意,不是縝思默想、嚴密推理的產(chǎn)物,是靈光一閃,迅即捕捉到的天外來物,可遇而不可求。法布爾說:“機遇只給有準備的頭腦”。很多時候意象都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又有很多時候,雖有強烈的寫作沖動但找不到意象,只好作罷。散文之意象猶如小說之故事,小說家雖有了一個好的立意但沒有好故事,只能空嘆奈何!當年高爾基就曾無奈地給朋友寫信說:快寄給我一個故事吧。
2. “象”首先是一個形象,必須是一個實物、實景,不是一個概念。是詩化了的典型,是可以附托靈魂的軀殼,是形象生動的物象。為什么說是“詩化”了的典型呢?它比我們一般說的小說里的人物、故事典型多了兩樣?xùn)|西,一是深沉的思想,二是濃濃的情感。用“象”就是用其形,以化解理的枯燥和沉淀情的躁動。
比如《百年震柳》就是借一棵震后不死的古柳歌頌生命,反復(fù)摹寫它的外形,以引深生命的頑強力:
我不知道這株柳,該稱它是一棵還是兩棵。它同根、同干,同樣的樹紋,頭上還枝葉連理。但地震已經(jīng)將它從下一撕為二,現(xiàn)在兩半樹中間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經(jīng)過百年歲月的煎熬,這樹皮已如老人的皮膚,粗糙、多皺,青筋暴突。紋路之寬可容進一指,東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這棵樹已經(jīng)有500年,就是說地震之時它已是400歲的高齡,而大難后至今又過了100歲。
看過樹皮,再看樹干的開裂部分,真讓你心驚肉跳。面對樹心我找不到一絲的年輪。如同五馬分尸,地裂閃過,先是將樹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斷,又從下往上扭裂、撕剝樹皮,然后再將樹心的木質(zhì)部分撕肝裂肺,橫扯豎揪,慘不忍睹。但是這棵樹并沒有死。地震揪斷了它的根,卻拔不盡它的須;撕裂了它的軀干,卻扯不斷它的連理枝。災(zāi)難過后,它又慢慢地挺了過來。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繞地球兩圈,移山填河,奪去28萬人的生命,為什么單單留下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對后人說點什么。這株災(zāi)后之柳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我們宣示,戰(zhàn)勝災(zāi)難唯有堅守。100年了,它站在這里,敞開胸懷袒露著傷痕;又舉起雙臂,搖動青枝。它在說,活著多么美好,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能夠扼殺生命,地球還照樣轉(zhuǎn)動。
這種著意刻摹就是要從形象上升到意象,一方面為記載災(zāi)難,一方面是提煉一種抗爭精神。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寧夏已經(jīng)將“震柳”精神作為他們工作的口號。它和上面舉例的橋、毛線、小船一樣,都是可看、可摸之物,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平常講話為了通俗,常打比喻,用一物比一物,而現(xiàn)在卻是用一個“意象”來比喻一個“思想”。這就上了一個臺階。不是說文學(xué)是生活的倒影嗎?它比倒影更抽象、更美麗——是一圈佛光,是包裹著一團紅日的朝霞。散文家給出的每一個好意象都是一幅天生的寫意畫,畫家可以直接拿去為文章插圖的。
3. “象”中必須有“意”,這個象里能抽出作者所寄托的思想。
以2017年發(fā)表于《北京文學(xué)》的《沈公榕,眺望大海150年》為例。這一年正好是中國近代海軍創(chuàng)辦150年。這么重大的集政治、軍事、歷史一體的題材,怎樣生動地表達,又避免空泛的說教和抽象的概念,頗費思量。2016年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個電話,說150年前的馬尾造船廠因為改造升級,要搬家了。1866年12月馬尾船廠開工建廠時,創(chuàng)辦人沈葆楨親手栽的一棵榕樹,怎么保護?我立即意識到這里有文章,急去采訪?!吧蚬拧北闶且粋€濃縮了150年中國近代造船史、海軍史的意象之物。從那一條條的須根里可以抽出歷史的脈絡(luò)。
我要找的沈公榕就在鐘樓的側(cè)前方。150年了,它已是一棵參天巨木,濃陰覆地,大約有多半個籃球場那么大,郁郁乎如一座綠城。樹根處立有一塊石頭,被綠苔緊緊包裹。我貼近樹身,蹲下身子,用一根細樹枝一點一點地小心清理,漸漸露出了“沈公榕”三個大字。我一時被這個場面驚呆,有一種莫名的惆悵,靜靜地仰望著這150年前的歷史天空。
別看我現(xiàn)在腳下的這一小塊土地,它是中國近代最早的艦船基地,中國制造業(yè)的發(fā)端處,中國飛機制造的發(fā)祥地,中國海軍的搖籃,中國近代教育的第一個學(xué)堂,中西文化大交流的第一個平臺。學(xué)者研究,這里竟創(chuàng)造了十多個中國第一?,F(xiàn)在我們來憑吊它,就只有這幾座紅磚房子、一座鐘樓和一棵古榕了。
全文一萬多字,慢慢地鋪敘這150年來中國造船業(yè)和海軍從無到有,幾經(jīng)挫折,清廷收復(fù)臺灣、與法國人的馬尾海戰(zhàn)、與日本人的甲午海戰(zhàn)、新中國組建海軍,直到寫稿之時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出海。這一切都是在這棵老榕樹的眼皮之下發(fā)生的,它滿身須根,臨海而立,是一位須發(fā)飄飄的歷史老人,是中國近代造船業(yè)和海軍史的象征。
與這類似的還有一篇《左公柳,西北天際的一抺綠云》,“左公柳”已經(jīng)成為一個歷史的坐標,記錄了左宗棠西征收復(fù)新疆的偉業(yè)。所以我在文中說:“歷史竟是這樣的浪漫,在祖國的西北大漠和東南沿海,各用兩棵樹來標志中國近代史的進程?!薄叭藗儗λㄗ笞谔模┳顩]有爭議的紀念竟是一種樹,并不約而同地呼之為左公柳。可見和平重于戰(zhàn)爭,生態(tài)高于政治。環(huán)境第一,生存至上?!?/p>
一棵樹竟能引發(fā)我們這許多的思考。
4.“象”要小,“意”要大。以《一個大黨和一條小船》為例,一條只能容12個人的小船卻可以解釋80年的黨史,可以提示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大道理。 “這已經(jīng)是一種政治的象征和哲學(xué)意義的昭示。6500萬黨員的大黨就是從這里上岸的啊。從貧無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萬里,萬里江山。”而《紅毛線,藍毛線》開頭一句就是“政治者天下之大事”,這么大的政治題材,三大戰(zhàn)役、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轉(zhuǎn)變,卻用兩根毛線來解說,這正是“象小意大”的效果。還有寫鄧小平當年落難的《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小路雖小,小平正是在這條路上思考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道。
5.意象之間求反差,兩者貌似無關(guān)卻能巧妙相連。意象運用,說到底是比喻。兩件相比之物性質(zhì)相距甚遠,表面上毫無聯(lián)系,而作者卻能從中抽出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讀者才吃驚、才過癮。這是藝術(shù)的浪漫。共產(chǎn)黨是個政治概念,小船是載人之物,二者毫無聯(lián)系,反差極大,但作者就是要鎖定“小船”這件實物,先從南湖船說起,說到毛澤東一大后買船南下,周恩來“八一”起義后一只小船渡香港,直到長征用木船北渡金沙江、抗戰(zhàn)結(jié)束后黨中央木船東渡黃河、解放戰(zhàn)爭百萬大軍帆船過大江,文革之亂后鄧小平掌舵,大船掉頭難,終于改革成功。就像在繭殼里抽絲一樣,一部黨史,有多少經(jīng)驗、教訓(xùn),就從一只小船里,慢慢地被抽了出來,這是讀者想不到的。其他如覓渡橋與瞿秋白的一生,紅藍毛線與政權(quán)更替也都是表面不搭界的事,但都能自圓其說,給讀者以驚喜。文章本來就是無中生有,別人看不到的意象你能看到;別人想不到的你能想到。就像一個廚師,用一種常見的非菜料(如南瓜花、紅薯葉、榆錢)做出了一道可口的好菜。
6.意象的一次性。法國作家福樓拜說,你要寫一個動作,要找到那個唯一的動詞;你要形容一件物品,要找到那個唯一的形容詞。意象的運用如字詞的選擇,好意象是唯一的,在你之前別人沒有用過,好像專等你來發(fā)現(xiàn),就如牧童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維納斯。而你使用過后,這意象的魅力已經(jīng)釋放完畢,別人只有欣賞贊嘆而無法再用。就像一個美麗的姑娘已經(jīng)嫁人,你只能看而不能娶她了。比如,再也不會有人用覓渡橋去寫瞿秋白、用紅毛線去寫西柏坡。意象是只能嫁一次的處女,只能看一次的流星,只能放一次的煙花。好意象是一個作者永遠的品牌和專利。
畢竟文章是藝術(shù)品,不是應(yīng)用文,閱讀是一個審美過程,要有可欣賞玩味之處。為文用意象之法,一是借形象增強印象,讓人讀之不忘;二是收含蓄之美,曲徑通幽而達思想之效。為提供多角度審美,意象也會變化組合,呈現(xiàn)多種形式。
1.單一型。這是最簡單、最常用的,就是取一靜物,如前面說的小船、毛線、一棵樹等等。但這又是很難尋覓、可遇不可求的。
2.復(fù)合型。由人的動作,或一件事的濃縮,定格成一個標志性的綜合形象。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個復(fù)合的意象: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擦干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p>
作者從背后觀察父親一系列的動作,抓住父親蒼老的“背影”這個典型情節(jié)、典型形象,創(chuàng)造出詩化的意境,將老父為子女的操勞、對子女的愛,及子女的愧疚之情集中表現(xiàn)出來。本文也成為長選不衰的名篇。
《把欄桿拍遍》是寫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也是一個復(fù)合的意象,它來源于辛棄疾的詞里自己塑造的形象:
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水龍吟》
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里發(fā)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提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
這是辛棄疾的動作、情緒、思想糅合在一起的一個經(jīng)典形象,正好作文章意象。文章能入選《現(xiàn)代散文鑒賞辭典》、中學(xué)課本及各種選本都與這個意象的使用有關(guān)。
3.全篇貫穿型。全文一個意象貫穿到底,所有的思路、敘述、抒情都圍繞這個作為意象的形象展開,像一個車輪,所有的輻條都指向車軸。最典型的如《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全文兩千多字,40處說到舟船。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意象同時又是文章的標題。如《紅毛線,藍毛線》《把欄桿拍遍》。
4.局部使用型。在文章中的某一個部分,捕捉到了一個形象,正好可以寄托作者的思想和情緒,形成局部的定格。這個意象雖不足以概括全文,但對文章亦起到重要的升華。如《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愈見光輝的靈魂》的結(jié)尾,便是用一株雪中的灌木“平枝栒子”來作意象:
我在院子里徘徊,樓前空地上幾棵孤松獨起,青枝如臂,正靜靜地迎著漫天而下的雪花。石階旁有幾株我從未見過的灌木,一米多高,葉柔如柳,枝硬如鐵,綴著一串串鮮紅的果實,在這白雪世界里如珠似玉,晶瑩剔透。我就問送我下山的鄭書記(他曾在廬山植物園工作)這是何物?他說:“很少見,名字也怪,叫平枝栒子,屬薔薇科。”我大奇,這山上我少說也上來過五六次,怎么卻從未見過?是今日,蒼天特冥冥有指吧。平者,憑也;栒者,尋之。我忽聞天語解天意,這是叫我來憑吊和尋訪英靈的啊。難怪昨夜突降大雪,原來也是要還故居主人一個潔白。我在心底哦吟著這樣的句子:
憑子吊子,惆悵我懷。尋子訪子,舊居不再。飄飄灑灑,雪從天來。撫其辱痕,還汝潔白。水打山崖,風(fēng)過林海。斯人遠去,魂兮歸來!
我轉(zhuǎn)身下山一頭撲入飛雪的懷抱里,也邁進了2011年的門檻。這一年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張聞天誕辰111年。
1.運用意象之法切記強拉硬湊。當作者想到了一個思想、一種觀點,然后去硬貼一個形象,雖有思想?yún)s無美感,甚至破壞了形象本身的美。這種主題先行,圖解思想,讀者不能信服。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流行的不少散文就是每文先有一理,然后必尋一物作個意象,形成一個“物—人—理”公式。這些意象不是水到渠成,不期而遇,人為設(shè)計、塑造的痕跡很濃。這種給文章裝一條光明的尾巴的做法,曾影響了很多人的寫作。
2.詠物和寓言不是意象。文章寫作中還有另外兩種筆法:詠物和寓言,它們?nèi)齻€非??拷?/p>
詠物是借形說理,在詩歌中常用,較有名的如駱賓王的《獄中詠蟬》,陸游的《詠梅》。散文也常拿來一物借題發(fā)揮。如古文中周敦頤的《愛蓮說》,現(xiàn)代散文中茅盾的《白楊禮贊》。其區(qū)別在于, 詠物是單純的一件物,而意象則必由物及事、及人,推出一種情或理,是一個復(fù)合體。如前面提到的小船、毛線,則與這船和線后面的人事分不開。所以一般意象的容量比詠物要大。
寓言是借事說理,講一件事或編一個故事,然后或說理、或抒情,雜文寫作中常用到。如柳宗元的《黔之驢》,毛澤東的《愚公移山》。這也有意象之效,但按上面6個條件嚴格來衡量,不是意象之法,叫寓言法更妥。 其區(qū)別在于意象重在象,要真實;寓言重在事,可虛構(gòu),更接近小說一路;而意象重在“詩意的形象”,強調(diào)意蘊的效果,更接近詩歌一路。
3.不可強求。意象有綜合的美感,但畢竟是理性的內(nèi)核。前面談到文章形、情、理的三層之美時,就指出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達到理性之美,因此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意象。即使是找到了也有濃淡、輕重之分,有的完全契合,有的只兼有其意,文無定法,這些都是可以的。所以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意象。沒有意象表達的文章一樣可以有思想、有美感。
責(zé)任編輯 師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