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天
(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管理局中心醫(yī)院影像中心 黑龍江 雞西 158300)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物質條件與生活條件發(fā)生了改變,使得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不斷提升。肺栓塞屬于我國老年患者群體內的代表性疾病,也是導致內科住院患者出現死亡的重要誘導因素[1]。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癥狀并不典型,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誤診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療效,對患者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2]。為實現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診斷水平的提升,選擇本院特定范圍內的一定數量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尋雙源CT診斷就肺栓塞監(jiān)控的預防,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急性肺栓塞患者42例,疑似肺栓塞患者25例,肺栓塞高危患者17例,年齡43~82歲,平均(56.79±4.69)歲。本文從患者的致病因素分析,心臟功能不全10例、盆腔手術2例、外科創(chuàng)傷1例、腹腔手術1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13例、其他原因致病6例。在參與本文研究前,患者均可見明顯的心動過速、暈厥、血壓下降與呼吸困難、咯血與胸痛等?;颊呒凹覍賹Ρ敬窝芯恐?,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掃描設備:Siemens Sonmatom Definition Flash雙源CT掃描儀。(2)先行CT平掃,A球管掃描視野(FOV):50 cm×50 cm,B球管FOV:33 cm×33 cm。(3)平掃完成后,行增強雙能量掃描:①參數設置:A、B球管參考管電壓為140 kV與80 kV,管電流為76/179 mAs,融合系數0.6,球管旋轉時間0.28 s,層厚5.00 mm,螺距0.55 mm,準直器128 mm×0.6 mm;②注射對比劑: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碘海醇,速率3.5~4.0 mL/s,濃度350 mL/mL,劑量40~50 mL,注射完成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鹽水30 mL,減少上腔靜脈內對比劑殘留;③感興趣區(qū)域設置與掃描方式:延遲時間采用人工智能觸發(fā)掃描系統(tǒng)確定,感興趣區(qū)域(ROI)為肺動脈主干分叉層面肺動脈干,觸發(fā)閾值為80 HU,當ROI的CT值達閾值后智能觸發(fā)并延遲7 s后自動掃描,掃描范圍為從肺尖到肺底,方向為從腳到頭。圖像重組:檢查結束后自動生成3組數據,分別為Sn140 kV、80 kV、級融合系數為0.6的平均加權120 kV圖像,將原始數據重組為層厚0.75 mm、層間距0.7 mm的圖像并傳入MMWP后處理工作站,重組卷積核為D26f,對平均加權120 kV圖像分別進行MIP、MPR及VRT后處理得到CTPA圖像,分別利用Lung PBV軟件與Lung Vessels軟件對圖像進行處理得到肺血管容量灌注圖及肺血管圖。
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胸痛情況與咯血情況,詳細記錄患者的雙源CT,總結其雙源CT異常率。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咯血與胸痛等,納入研究對象中,呼吸困難占比57.14%,胸痛患者占比47.61%,咯血患者占比33.33%,詳見表1。
表1 臨床癥狀表現特征分布
在納入研究的42例肺栓塞患者中,雙源CT正常占比38.1%,三尖瓣返流占比76.2%,肺動脈高壓占比57.14%,下腔靜脈增厚66.67%,右心功能障礙占比33.33%,詳見表2。
表2 雙源CT的特征
雙源256排CT診斷精準性為95.23%,肺動脈CT血管造影技術(CTPA)診斷精準性為100.0%。。
肺栓塞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危重癥,通常指的是因為體循環(huán)中的各種栓子脫落至肺動脈處,阻礙肺部血液循環(huán)而誘發(fā)的一種綜合征,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病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因為栓塞肺動脈數目大小不等,出現急緩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比如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無癥狀或者猝死等,其特異性不高,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所以選擇一種合適的檢查方法,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3]。
所謂肺栓塞指的是栓子阻塞肺動脈出現了肺循環(huán)障礙,在生理綜合征條件下,患者表現為典型的疾病類型。針對年齡因素、盆腔手術或者是腹腔手術、血栓性靜脈炎患者、下肢靜脈區(qū)長患者、肺疾病患者、腫瘤疾病患者等,屬于急性肺栓塞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也是高危發(fā)病人群,做好這類人群的行為干預,注重預防干預,及時處置這類患者,就臨床治療具備顯著的應用價值[4]。
近年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肺栓塞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以呼吸困難、面色蒼白、胸部疼痛以及血壓下降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并且往往合并腦缺氧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出現諸多并發(fā)癥如休克、猝死等,具有較大的危害性[5]。通常情況下,肺栓塞的發(fā)病與體循環(huán)的栓子脫落有關,而栓子來源有很多,包括細菌栓、空氣栓、脂肪栓、血栓性靜脈炎、靜脈血栓以及術后24~48 h的血栓等,其中靜脈血栓是誘發(fā)肺栓塞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有學者認為,對于出現肺栓塞的患者,應該警惕是否出現靜脈血栓,若合并靜脈血栓,則應該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從而降低肺栓塞復發(fā)率。
要借助相應的輔助性臨床診斷技術,強化先進技術的引入,能夠確保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診斷精準性與有效性。肺動脈CTA的實施,提示對急性肺栓塞早期疾病,對患者而言,價值較大,可結合直接征象,間接征象,科學合理篩選。直接征象則是顯示肺動脈近端、左心腔內存在血栓,右心室的局部性收縮功能出現異常,左心室與右心室的比例增加。間接征象則是右心負荷過大與過重,可見右心室壁運動幅度下降,右心室與右心室擴大、三尖瓣反流速度加快等,近端查看肺動脈才可確定血栓,確認PE疾病,一般只有實施肺動脈CTA,才可確診。
本文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咯血與胸痛等,納入的42例研究對象中,呼吸困難占比88.1%,胸痛患者占比50.0%,咯血患者占比19.0%。在納入研究的42例肺栓塞患者中,雙源CT正常占比19.0%,三尖瓣反流占比76.2%,肺動脈高壓占比69.0%,下腔靜脈增厚35.7%,右心功能障礙占比45.2%。以上癥狀可作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高危因素,要慎重考慮。臨床上,由于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癥狀特異性不足,會增加診斷難度,導致疾病早期無法精準診斷,進而使得一定的誤診率存在,不利于臨床醫(yī)師的預防,繼而導致死亡病例的發(fā)生。加之受到病情影響,PE患者的病情很容易誤診與漏診,患者無法配合肺部動脈造影檢查,CT檢查不僅便捷,簡單且屬于無創(chuàng)檢查,雙源CT屬于早期的輔助檢查手段,但也僅僅適用早期,檢查期間,很容易受到原發(fā)心肺疾病干擾。
綜上所述,從臨床經驗角度分析,針對疑似肺栓塞患者、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通過實施輔助檢查的同時,增加雙源CT血管成像掃描,可及時診斷急性肺栓塞患者,診斷效果顯著,可實現確診率的提升,優(yōu)化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療效,提升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生存質量。不僅如此,還可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療效,確保疾病處置及時,保障綜合醫(yī)療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