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艷,申 煒,許梅海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西 南寧 530022)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占全腦卒中的80%[1]。顱內動脈粥樣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S)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主要原因[2],我國33%~50%腦卒中和50%以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病人存在顱內動脈粥樣硬化[3],其中大腦中動脈(MCA)因主干粗,血供范圍廣,最易受累,主要供血為基底節(jié)區(qū),所以利用磁共振高分辨技術檢出大腦中動脈斑塊顯尤為重要。對于斑塊患者,尤其是攜帶不穩(wěn)定斑塊的患者,早發(fā)現明確其穩(wěn)定性,并能夠對患者狹窄程度及血流量進行準確分析,為其臨床提供影像數據分析將減輕患者的致殘至死率[4]。
選擇2018年5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MRI檢查,年齡45~65歲,主要臨床表現頭暈頭痛,短暫性暈厥中老年患者61例。平均年齡(55.13±4.25)歲,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治療后回訪診斷準確性。納入標準:有癥狀組,發(fā)病時間≤10 d的MCA供血區(qū)梗死,無癥狀組,無卒中病史,在3D-TOF-MRA有狹窄,HR MRI上測量MCA M1段有偏心性斑塊。所有人均有一項以上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①高血壓,標準≥140 mmHg;②肥胖;③標準體重指數(BMI)≥24 kg/m2;④脂代謝異常,如高膽固醇;⑤低密度脂蛋白(LDL)較高,標準≥130 mg/dl;高密度脂蛋白(HDL)較低,標準≤35 mg/dl。排除標準:①幽閉恐懼癥患者;②無明顯臨床癥狀者。
所有患者采用GE 750W3.0T磁共振儀檢查,掃描體位為仰臥位,頭先進,使用29通道頭頸聯合線圈,頭顱置于頭線圈中心,鼻尖對正上方,雙眼緊閉,雙手自然放置于身體左右兩側,中心線對準眉心。所有檢查患者增強前簽署增強知情同意書,使用增強藥分別為釓噴酸葡胺注射液(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和釓特酸葡胺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
采用高分辨3D-Cube T1+高分辨3D-Cube T2+亮血技術3D-TOF-MRA及對比增強后使用3D-Cube T1脂肪抑制序列,掃描參數見表1。
表1 3D-Cube及3D-TOF-MRA掃描參數
由兩位主治以上高年資MRI診斷醫(yī)師共同閱片,觀察血管壁、血管腔的結構,是否有斑塊形成,大小程度,狹窄程度及是否易脫落。動脈斑塊分型以修正AHA分型:Ⅰ~Ⅱ型:近似正常管壁,無鈣化;Ⅲ型:表現內膜彌漫增厚或見較小的偏心性無鈣化斑塊;Ⅳ~Ⅴ型:斑塊內有脂質或見壞死核心,周圍包繞纖維組織,可能有鈣化;Ⅵ型:復雜型斑塊,有表面的缺損、出血或血栓;Ⅶ型鈣化斑塊;Ⅷ型:不伴有脂質核心纖維斑塊,可以有小的鈣化[5-6]。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χ2檢驗及獨立樣本t檢驗與臨床回訪對比分析高分辨3D-Cube技術+亮血3D-TOF-MRA技術顯示血管情況的準確性,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D-Cube T1、3D-Cube T2在大腦中動脈MRI表現正常管壁薄、呈細線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動脈管壁場有不同程度增厚(弧形或環(huán)形),T1、T2及增強T1壓脂不同程度高信號[7]。3D-TOF-MRA不能顯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但多數血管顯示變細或無血流通過,見圖1。圖①~⑤顯示為正常腦血管,圖①為3D-TOF-MRA,圖②~④為高分辨Cube。圖⑥~⑩顯示為狹窄腦血管,圖⑥為3D-TOF-MRA顯示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圖⑦~⑩為高分辨Cube T1顯示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見圖2。
圖1 正常大腦中動脈
圖2 大腦中動脈狹窄及斑塊形成
本組58例患者中,28例為Ⅱ型斑塊,19例為Ⅲ型斑塊,6例為Ⅳ~Ⅴ型斑塊,3例為Ⅵ型斑塊。診斷與臨床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斑塊的MRI診斷與治療后回訪比較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腦缺血事件的高風險因素[8],因顱骨特殊性,顱內動脈檢查主要方式有血管內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頭顱血管增強成像,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對比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及有創(chuàng)檢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等檢查,而MRI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且具有分辨率高、多參數、多方位成像優(yōu)勢,更直觀地顯示血管壁的結構情況,3D-TOT-MRA會因血液流動至轉彎處導致的湍流,而狹窄處信號丟失而高估狹窄程度。Cube序列為磁共振3D高分辨序列,體素大小0.5×0.6,利用3D-Cube可清楚地顯示血管內、外壁、血管腔的斑塊情況,具有更高的臨床價值,尤其是在使用對比劑的情況下3D-Cube脂肪抑制增強能顯示平掃難以顯示的細小斑塊,所得出的狹窄程度偏心型強化與DSA有更高的一致性,能更清楚地顯示整個管壁的情況:血腫,潰瘍,狹窄程度。研究證實,動脈硬化是因動脈血管壁受到損傷引起的一種慢性炎性的反應過程,而巨噬細胞黏附于內皮下動脈壁形成條紋狀脂肪,脂核或者脂質池,表面包裹有平滑肌細胞、淋巴細胞或結締組織。在進展到晚期出現斑塊內的出血、壞死、潰瘍、鈣化等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型斑塊[9-10]。所以結合高分辨3D-Cube技術及亮血技術3D-TOT-MRA在很大程度上能給臨床醫(yī)生提供更多更優(yōu)質有效的影像診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