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澤蓉 范 弘 胥 英 劉 華
患者,女性,55歲,因“間斷咳嗽2月“入院。既往體健、無吸煙史。查體:體溫36.5℃, 心率103次/分, 呼吸22次/分, 血壓128/78 mmHg(1 mmHg≈0.133 kPa),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低,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叩診呈清音,心腹查體未見明顯異常。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6.1×10/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4.7×10/L、血沉68 mm/h、胃泌素釋放肽前體15 pg/mL、神經元烯醇化酶11.4 pg/mL、角蛋白19片段20.5 pg/mL、鱗狀細胞抗原11 pg/mL、癌胚抗原2.24 pg/mL;入院后完善輔助檢查,胸部CT(見圖1):腫塊大小為7.9 cm×5.9 cm×7.6 cm,內可見多發(fā)血管影,病灶與左側胸膜關系密切,左側胸膜腔可見液性密度影積聚;左肺門及縱膈淋巴結轉移;支氣管鏡:左下葉支氣管炎性改變;病理診斷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免疫組化:TTF-1(-)、NapsinA(-)、Vimentin(+)、CD34(-)、SMA(-)、ALK-D5F3(+)、Ki-67(40%);基因檢測:ML4-ALK融合基因陽性;治療方案:靶向治療(克唑替尼),患者拒絕靶向治療,綜合評估后采用激素及塞來昔布對癥治療,隨訪1年余,患者仍存活,生存質量一般。
IMT是一種少見的間葉源性真性梭型細胞腫瘤,占肺部腫瘤的0.04%~1%,也可發(fā)生于肝、脾等身體多個部位,常伴有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兒童及青少年多發(fā),由于其臨床上較為罕見且缺乏典型的影像學特征,因此誤診率極高;有研究顯示,IMT具有較低潛在惡變、復發(fā)及轉移可能。收集本院近3年病例僅1例IMT,由于此病例報道極為少見,對其認識欠佳,故初期診斷為肺占位性病變性質待查;本病例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影像學上表現(xiàn)為“尖桃征”;腫塊孤立存在;免疫組化中Vimentin以陽性表達為主,ALK呈高表達 ,CD34多呈陰性表達。Coffin 等研究表明,ALK(+)者起病年齡小且復發(fā)率高,其惡性轉化的概率相當;本病例研究結果顯示ALK(+)者更容易出現(xiàn)復發(fā)和轉移灶,推測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與隨訪時間長短有關。
IMT雖為良性腫瘤,但治療方案依據惡性腫瘤進行制定,目前治療方案包括: 給予聯(lián)合化療方案(ADM +VCR+CTX), 療效尚可;給予克唑替尼治療后病灶縮小(化療、術后病灶仍持續(xù)進展);給予激素及非甾體類抗炎藥可控制疾病的進展。Chavez 等報道ALK(-)表達的肺 IMT 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時,換用Cox2 抑制劑(塞來昔布),可延長患者生存期; ALK(-)、IgG4(-)的肺 IMT 患者給予克拉霉素治療后病灶完全吸收;本病例隨訪1年余,發(fā)現(xiàn)采用激素及塞來昔布對癥治療患者出現(xiàn)廣泛胸膜轉移。總的來說,化療及放療均可取得一定療效,但具體效果欠佳,激素、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非甾體類抗生素亦有效,但具有很強的局限性,目前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若患者不能耐受手術或手術效果欠佳時,可將其作為下一步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