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英杰劉曉靜冷朝麗
(1、3.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 北京 100084;2.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聯合實驗學校 北京 100194)
圖1 向前類A組技術動作完整階段
表1 向前類A組技術動作完整階段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積分肌電占比統計表N=40(單位%)
從上表可以看出,對10位受試者完成的上表中團身前空翻動作的完整過程中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的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進行T檢驗,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同運動等級完成該動作時各肌肉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非顯著差異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對十位受試者完成的上表中屈體前空翻動作的完整過程中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的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進行T檢驗,除了腹直肌上外,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同運動等級完成該動作時除了腹直肌上外,其余各肌肉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非顯著差異性。
造成不同等級完成屈體前空翻時腹直肌上積分肌電貢獻率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健將級運動員的技術掌握和應用水平更高,其腹直肌上動員水平相對一級運動員較低,呈現出節(jié)省化現象。符合達到熟練與自動化階段完成技術動作時更高效率的原理。
圖2 跨跳并步側面
圖3 踏板引臂側面
從表2可以看出,對十位受試者完成的上表中兩個動作的階段1過程中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的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進行T檢驗,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同運動等級完成兩個動作時各肌肉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非顯著差異性。
表2 向前類A組技術動作階段1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積分肌電占比統計表N=40(單位%)
表3 向前類A組技術動作階段2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積分肌電占比統計表N=40(單位%)
從上表可以看出,對10位受試者完成的上表中團身前空翻動作的完整過程中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的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進行T檢驗,除了肱二頭肌外,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同性別完成該動作時除了肱二頭肌上外,其余各肌肉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非顯著差異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對10位受試者完成的上表中屈體前空翻動作的完整過程中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的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進行T檢驗,除了腹直肌上外,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同性別完成該動作時除了腹直肌上外,其余各肌肉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非顯著差異性。
造成不同等級完成兩個動作時腹直肌上及肱二頭肌積分肌電貢獻率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健將級運動員通過雙臂抱緊雙腿來達到減少翻轉半徑的目的,而一級運動員更多的通過腹直肌的收縮來達到相同的目的。
從表4可以看出,對10位受試者完成的上表中兩個動作的階段3過程中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的積分表面肌電貢獻率進行T檢驗,P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同運動等級完成兩個動作時各肌肉積表面肌電貢獻率非顯著差異性。
圖4 起跳翻轉側面圖
圖5 展髖落地側面
表4 向前類A組技術動作階段3不同運動等級各肌肉積分肌電占比統計表N=40(單位%)
不同運動等級運動員完成團身前空翻動作時各階段各肌肉的積分肌電貢獻率均無明顯差異。而完成團身前空翻與屈體前空翻時在階段2中是腹直肌及肱二頭肌的積分肌電貢獻率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原因有健將級運動員通過雙臂抱緊雙腿來達到減少翻轉半徑的目的,而一級運動員更多的通過腹直肌的收縮來達到相同的目的。
綜上所述,健將級運動員的技術掌握和應用水平更高,其腹直肌上動員水平相對一級運動員較低,呈現出節(jié)省化現象。符合達到熟練與自動化階段完成技術動作時更高效率的原理。教練員在指導不同運動等級運動員完成自由體操向前類A組技術動作(團身前空翻動作與屈體前空翻動作)時因充分考慮高運動等級的優(yōu)秀運動員所具備的技術習慣,繼而進行低運動等級運動員技術要領的指導及專項體能訓練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