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楊
(遼寧省丹東市鳳城鳳凰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丹東 118100)
腦血栓主要是指因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起的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屬于腦血管疾病最為常見的類型[1-2]。當發(fā)生腦血栓時,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物不清、言語不清、口角歪斜、意識障礙等癥狀,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則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腦損傷,增加致殘率、病死率[3]。目前,臨床治療腦血栓多采用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對減輕其神經損傷具有一定作用[4]。然而,臨床長期實踐表明,腦血栓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阿司匹林治療對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改善效果不佳,單一應用難以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阿托伐他汀是一種調節(jié)膽固醇水平的藥物,其能通過增加血清膽固醇的清除量緩解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多數醫(yī)學者建議將該藥物與阿司匹林聯合,以進一步改善腦血栓患者的預后[5]?;诖?,本研究旨在探究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對92例腦血栓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動脈斑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2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單一組與聯合組,各46例。單一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5~78歲,平均(56.97±7.96)歲;病程1~8 h,平均(5.15±0.76)h。聯合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46~78歲,平均(56.72±7.93)歲;病程1~8 h,平均(5.25±0.69)h。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經腦電圖、腦血管造影、CT掃描等檢查確診為腦血栓者;首次發(fā)病者;未接受過抗血小板類藥物治療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心、腎功能衰竭者;血液系統(tǒng)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對本研究所使用的藥物存在禁忌者。
1.2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溶栓、抗血小板、調節(jié)血壓、調節(jié)血糖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同時,給予患者低鹽飲食、吸氧、強心、預防應激性潰瘍、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在此基礎上,單一組實施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規(guī)格:100 mg×30 s)治療,在餐前服用,每次服用100 mg,每天1次。聯合組實施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單一組,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7,規(guī)格:20 mg×7 s),每次20 mg,每天1次??梢罁嶋H情況合理調整患者用藥具體劑量。兩組均治療6個月。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損傷: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上肢運動、下肢運動、面癱、共濟失調等項目,分值0~58分,分值越高說明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嚴重。②動脈斑塊:采用CT檢查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包括大便、小便、修飾、用廁、吃飯等項目,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NIHSS、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聯合組NIHSS評分低于單一組,ADL評分高于單一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ADL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AD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NIHSS、ADL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AD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注: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單一組(n=46)聯合組(n=46)t值P值NIHSS治療前28.97±5.39 27.83±4.63 0.40>0.05治療后22.97±2.96a 12.74±1.82a 6.27<0.05 ADL治療前40.28±5.77 40.24±5.73 0.02>0.05治療后50.83±5.89a 62.57±5.94a 7.02<0.05
2.2 兩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聯合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均小于單一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ar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ar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單一組(n=46)聯合組(n=46)t值P值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mm)治療前0.76±0.25 0.77±0.26 0.14>0.05治療后0.65±0.21 0.53±0.16a 2.27<0.05斑塊面積(cm2)治療前1.73±0.38 1.72±0.36 0.10>0.05治療后1.55±0.27 1.30±0.20a 3.72<0.05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腦血栓屬于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6]。我國每年新發(fā)腦血栓患者約為200萬人,且該病的發(fā)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而針對于腦血栓的病因,大部分研究者認為與動脈硬化、先天性血管病、血流動力學改變、外傷、藥物等因素相關。在腦血栓發(fā)生后,若患者未能獲得及時救治,其腦部會因長時間缺血、缺氧而出現不可逆轉性損傷。因此,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可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后。
臨床多選擇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該藥物作為不可逆的抑制環(huán)氧合酶的合成物,具有鎮(zhèn)痛、解熱、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7-8]。同時,阿司匹林還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使炎性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處聚集減少,進而減輕患者的腦損傷。但由于腦血栓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單一應用阿司匹林難以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聯合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單一組(P<0.05);提示,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能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神經損傷。分析原因為,阿托伐他汀是一種HMG-CoA還原酶的選擇性、競爭性抑制劑,其能通過減少患者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改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9]。同時,該藥物具有抗炎、抗血栓的作用,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腦中血液循環(huán),還能穩(wěn)定動脈斑塊,減輕患者的神經損傷[10]。將阿托伐他汀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兩種藥物可發(fā)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
動脈粥樣硬化所形成的動脈斑塊和腦血栓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因此,改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均明顯小于單一組(P<0.05)。提示,在腦血栓中實施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分析原因為,膽固醇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而阿托伐他汀含有的阿托伐他汀鈣對患者的膽固醇限速酶具有抑制作用,能進一步減少膽固醇合成,從而穩(wěn)定并改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抑制動脈斑塊形成,促進神經功能損傷修復。同時,阿司匹林還能通過調節(jié)膽汁改善患者總膽固醇水平,將該藥物與阿托伐他汀聯合應用,則能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縮小動脈斑塊。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ADL評分明顯高于單一組(P<0.05),表明,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這主要與患者接受聯合用藥治療后,其神經功能損傷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修復有關。
綜上所述,應用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既能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縮小動脈斑塊,又能提升其生活活動能力,臨床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