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郭傳波,張斌
(沈陽市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遼寧 沈陽 110002)
受位置及解剖特點的影響,下頜骨屬于頜面部骨折高發(fā)區(qū)域,通常情況下骨折發(fā)生后需接受手術復位治療[1]。微型鈦板與螺釘內固定為以往臨床治療下頜骨骨折的常用方式,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不足之處在于材料剛性較大,無法排除應力遮擋效應,可能導致骨折愈合時間延長,或引起局部骨質疏松,加之金屬材料無法在體內降解,因此,大多數患者需接受二次手術治療[2]。隨著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材料的不斷發(fā)展,其具有剛性小、可在體內降解吸收、無需開展二次手術治療等優(yōu)勢,因此,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3]?;诖?,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下頜骨骨折患者78例,旨在探討下頜骨骨折內固定術中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下頜骨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15~72歲,平均(38.9±5.8)歲;病程1~7 d,平均(3.0±1.5)d;骨折位置:頦聯(lián)合部骨折14例,下頜骨髁突骨折8例,下頜骨升支骨折2例,牙槽突骨折1例,下頜骨體部骨折9例,下頜角骨折3例,下頜骨喙突骨折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16~70歲,平均(38.4±5.5)歲;病程1~7 d,平均(3.1±1.7)d;骨折位置:頦聯(lián)合部骨折15例,下頜骨髁突骨折7例,下頜骨升支骨折3例,牙槽突骨折1例,下頜骨體部骨折8例,下頜角骨折3例,下頜骨喙突骨折2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臨床CT檢查確診為下頜骨骨折;骨折斷端未出現(xiàn)明顯錯位;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明顯骨折端錯位的患者;陳舊性骨折患者;嚴重粉碎性骨折患者。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均完善X線檢查與頜面部CT檢查,確定骨折位置、移位情況、數量。手術實施前分段結扎牙列,依據骨折移動的方向,采用橡皮圈開展2~3 d頜間彈性牽引,待患者口腔恢復正常咬合后開展手術治療。為患者常規(gu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并清潔其機體鼻腔與口腔,均行局麻或鼻腔氣管插管全麻。觀察組接受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實施固定治療,常規(guī)開牙齦頰溝切口,依次切開各層膜組織,直至下頜骨下段,充分暴露骨斷端;解剖復位處理骨斷端,應用特制的與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夾板形狀與大小相同的軟金屬模板在骨斷端模擬彎制,確定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夾板的形狀;盡可能貼合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夾板與骨面,采用鉆頭垂直于骨面打孔,打孔過程中應用0.9%氯化鈉溶液降溫,采用攻絲器進行攻絲,應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螺釘予以固定。對照組應用微型鈦板與螺釘實施固定治療,骨斷端暴露操作同觀察組,在充分暴露骨斷端后,直接塑形鈦板,使鈦板與骨面緊密貼合,鉆頭垂直于骨面打孔,打孔過程中應用0.9%氯化鈉溶液降溫,采用攻絲器進行攻絲,最后用鈦螺釘進行固定。手術治療過程中需注意完全消滅死腔,徹底沖洗,分層縫合切口。依據內固定的穩(wěn)定程度,決定是否立即拆除頜間結扎。手術治療后為患者應用3~5 d抗生素,每天開展2次口腔護理,共7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經治療后,患者的骨折有效愈合,咬合關系完全恢復正常為痊愈;治療后患者的骨折基本愈合,但咬合關系尚未完全恢復正常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骨折未愈合,咬合關系錯亂為無效[4]。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咀嚼效能與骨折愈合時間。③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感染、植入物松動、排斥反應等。④比較兩組二次手術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與咀嚼效能比較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咀嚼效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愈合時間與咀嚼效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ing time and masticatory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愈合時間與咀嚼效能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ing time and masticatory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愈合時間(周)6.73±1.96 5.01±1.28 4.588 0.001咀嚼效能(%)0.86±0.04 0.88±0.05 1.951 0.055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二次手術率比較 對照組術后發(fā)生感染1例,植入物松動1例,排斥反應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69%(3/39),觀察組術后發(fā)生植入物松動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6%(1/39),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手術治療后1年,對照組6例(15.38%)患者接受二次手術,將植入物取出,觀察組無患者接受二次手術,觀察組二次手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00,P<0.05)。
下頜骨骨折后可能出現(xiàn)骨折端移位、咀嚼功能障礙及咬合關系錯亂,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復位內固定術為常用治療方法,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5]。目前可應用的內固定材料種類較多,常用的為微型鈦板及鈦釘,其具備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取得確切的治療效果,但其存在較大剛性,會引發(fā)應力遮擋效應,延長骨折愈合時間[6];且對X線具有遮擋作用,影響術后CT與MRI檢查,同時,在過安檢裝置時會發(fā)出警報,影響患者的日常出行[7],可能需行二次手術取出植入體[8]。因此,尋找更可靠、安全、方便的固定材料具有重要意義[9]。
聚左旋乳酸是由單體乳酸聚合而成,初始彎曲強度較高,且具備較好的機械強度與生物相容性[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咀嚼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的應用可有效治療下頜骨骨折,能取得與微型鈦板相似的治療效果,可保障患者術后咀嚼功能恢復;觀察組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二次手術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治療下頜骨骨折后,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并避免二次手術的實施[11]。分析原因為,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材料剛性小,無應力遮擋,可自行吸收。隨著植入物不斷吸收,使骨折位置能及時承受壓力,促使功能性改變發(fā)生,而不會導致應力遮擋,因此,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同時,隨著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及螺釘被機體吸收,無需開展二次手術治療,可減少患者的手術痛苦[12]。術后,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具備與鈦板、鈦釘相似的生物相容性,不易引發(fā)并發(fā)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下頜骨骨折內固定術中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治療下頜骨骨折療效確切,可加快骨折愈合,減少二次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