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微
煙臺市煙臺山醫(yī)院 264000
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是臨床中常見的骨折類型,疼痛和肢體腫脹是伴隨其時間較長的癥狀,若不進行有效干預,將會嚴重影響其踝關節(jié)功能的康復〔1〕。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患者對于醫(yī)療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預防病情不良發(fā)展,縮短住院時間,加快康復等問題在臨床中也越來越引起重視。加速康復外科理念(ERAS),是指在患者圍手術期以循證醫(yī)學為依據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減輕患者的身心應激反應,促進其快速康復〔2-3〕,該理念近年來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在骨科護理中應用尤為顯著,其效果也得到一定肯定,王維、蔡宇〔4-5〕等學者研究指出,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對骨折患者中進行護理,更有利于減輕患者創(chuàng)傷帶來的疼痛,減少并發(fā)癥,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冷敷是骨科常見的護理手段之一,陳麗華〔6〕等學者研究指出,早期應用冰袋冷敷,會有效減輕脛腓骨骨折患者的疼痛和腫脹。本次研究以該院近期收治的80例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為對象,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對患者進行了早期冷敷,來探究其對患者術后康復、并發(fā)癥及踝-后足評分的影響?,F報告如下。
以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間接收的80例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 ①參照田偉編訂的《骨科學》〔7〕,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經CT、核磁、X線等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為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②閉合性骨折患者;③骨折后12 h內來院就診;④耐受手術和麻醉;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8〕①開放性骨折患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③存在嚴重精神障礙、認知障礙和心理障礙的患者;④骨折前存在下肢水腫患者;⑤下肢發(fā)育不對稱患者;⑥冷過敏患者或存在冷療禁忌證患者;⑦合并慢性疼痛疾病患者;⑧涉醫(yī)療糾紛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設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0例。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入選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類型和手術類型等基線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對照組 進行骨科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患肢制動抬高,遵醫(yī)囑進行藥物消腫治療,術后加強傷口觀察,做好基礎護理,加強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進行足趾伸屈等康復鍛煉。
1.2.2試驗組 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上進行早期冷敷,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首先向患者和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臨床中有不少骨折患者不能夠認識到冷敷對骨折治療的作用,擔心冰袋寒濕入侵體內,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冷敷的目的、正確使用方法、能夠達到的治療效果和冷敷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對冷敷的認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支持和主動配合。②在患者入院后即開始進行冷敷,使用純棉毛巾包裹冰袋冷敷于患者患肢踝關節(jié)周圍,隨時觀察冰袋有無漏水現象,指導家屬注意觀察冰袋融化情況,在冰袋融化后應立即更換,同時注意觀察患者冷敷部位的皮膚顏色,經常詢問患者冷敷感受,避免造成冷損傷?;颊呤中g完成回到病房后也即刻進行冷敷,術后冷敷過程中注意經常詢問患者感受,每個1~2 h觀察一次患者局部情況,評估末梢血運情況,若患者存在嚴重的麻木感,應停止冷敷,以免由于局部血運不暢導致傷口愈合不佳。
1.3.1術后康情況 ①術后疼痛情況:運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9〕方法持續(xù)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取術前、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和術后72 h的得分情況進行對比,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②患側術后腫脹程度:通過測量患者雙下肢內踝尖上5 cm處周徑大小并進行對比,評估患肢術后腫脹程度,于術前、術后1 d、術后2 d和術后3 d各測量一次,計算雙下肢周徑差異,差異越大,腫脹越嚴重。③統(tǒng)計患者住院天數。
1.3.2術后并發(fā)癥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3.3踝-后足評分 參照美國足踝外科協會制定的踝-后足評分標準〔10〕于患者術后4 w、8 w、12 w時評估其踝關節(jié)功能,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好。
兩組患者入院時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術前、術后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入院時患肢周徑增加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術前、術后的患者周徑增加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患肢周徑增加值對比
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長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和住院時長對比
兩組患者入院時踝-后足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術后4周、8周和12周時的踝-后足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患者術后踝-后足功能評分對比
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增快,骨折在臨床中的發(fā)生率也不斷增高,一旦發(fā)生骨折,患者將會產生疼痛、肢體活動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骨折術后康復問題也成為骨折患者的臨床醫(yī)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提出和應用,其優(yōu)勢在臨床中逐漸彰顯,該理念在骨科中應用效果更是顯著。呂振邦〔11-12〕等研究指出,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髖部骨折患者的護理中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通過一系列優(yōu)化措施,減輕了患者圍術期的疼痛,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而加快其康復進程。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提倡早期,包括早期活動、早期進食、早期康復鍛煉等〔13〕,本次研究基于該理念對我院近期收治的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進行了早期冷敷,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經過早期冷敷,其術后疼痛和肢體腫脹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雷曉麗〔14〕研究也指出,不同時間點的冰袋冷敷對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術后腫脹和疼痛影響不同,越早期的冷敷,越有利于患者腫脹和疼痛的緩解,這一結果與本文基本一致。冷敷能夠通過促使局部血管收縮,減慢血流速度來減少早期創(chuàng)傷的血腫和出血,此外,還可以通過抑制細胞的活動,延緩神經的傳導,降低神經末梢的敏感性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本次研究在患者入院后和手術后立即進行了冷敷,因此患者的疼痛和患肢腫脹在早期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一結論在樊姍〔15〕等學者的相關研究中也得以證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表明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早期冷敷可有效減少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腫脹嚴重,因此在骨折后1-3d內張力性水皰極易發(fā)生,這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會影響手術的實施,通過早期冷敷,能夠有效降低局部組織的對氧的消耗量,進而減少組織液或淋巴液的生成,進一步減少滲血、滲液和水皰的形成,從而為手術提供最佳時機,骨折術后患者術后感染在臨床中并不少見,然而早期冷敷能夠通過促使局部血管收縮和血流減少來降低細胞的新陳代謝和細菌的活力,進而限制了炎癥的擴散,減少了術后感染的發(fā)生。并發(fā)癥減少,能夠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進一步也會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患者術后踝-后足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術后易出現關節(jié)僵直現象,術后疼痛和肢體腫脹也會影響患者的康復活動,術前進行早期冷敷,能夠盡快實施手術,進而減輕踝關節(jié)的損傷,增加其運動范圍和復原進度,術后早期冷敷,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和腫脹,促進患者就盡早進行踝足康復訓練,進而促進患者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對踝關節(jié)周圍骨折患者進行早期冷敷,可有效減輕患者圍術期疼痛,減輕患肢腫脹,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長,促進患者踝足功能的盡快恢復,該方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