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麗 楊玉春 木胡牙提 劉志強 何鵬義 張雷
830054 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綜合心內科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高,為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肥胖、性別、年齡、吸煙、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均為冠心病常見的危險因素[1]。我國新疆地區(qū)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不同,其冠心病相關危險因素有無差異,及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尚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疆地區(qū)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冠心病患者的危險因素有無差異,并分析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Gensini評分)的相關因素。
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診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行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診斷依據采用“國際心臟病協會和美國心臟病協會”指南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根據患者的胸痛、胸悶等臨床表現,心電圖和心肌酶的改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判定主要冠狀動脈或其主要分支直徑≥50%的狹窄,綜合評估后診斷為冠心病。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急性心功能不全、中重度心臟瓣膜病、心房顫動、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及資料不全的患者。共納入823例患者,其中漢族585例,維吾爾族167例,回族71例。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
通過醫(yī)院電子病例系統(tǒng),記錄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民族、體質指數、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吸煙史、飲酒史及血化驗指標。所有血化驗及生化指標為患者入院后于次日晨間采集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送至我院檢驗科,由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所有患者均經橈動脈路徑行選擇性左、右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按照Judkins法進行多體位投影。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由兩位介入醫(yī)師獨立做出診斷,若結果不同,將由第三位醫(yī)師做出分析。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采用Gensini評分方法,對每支冠狀動脈狹窄病變進行定量評定,并根據得分分為3組,0~27分為輕度組(544例),28~59為中度組(176例),≥60分為重度組(103例)。
維吾爾族冠心病患者的年齡小于漢族和回族,維吾爾族和回族冠心病患者的體質指數高于漢族,而漢族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高于維吾爾族和回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其他一般臨床資料三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見表1。
表1 漢族、維吾爾族和回族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按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分類發(fā)現,中度組和重度組的B型利鈉肽、D-二聚體、三酰甘油、胱抑素C、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等高于輕度組,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白蛋白和糖尿病患病率均低于輕度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而性別、年齡、吸煙、飲酒、高血壓、體質指數、血小板等指標在不同評分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見表2。
表2 不同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分組的臨床資料比較
有序分類資料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在校正年齡、性別、糖尿病史、血小板、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D-二聚體、三酰甘油、白蛋白、胱抑素C等混雜因素后,B型利鈉肽(OR=1.003,95%CI:1.001~1.005,P<0.05)、糖化血紅蛋白(OR=1.312,95%CI:1.053~1.636,P<0.05)是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Gensini評分)的獨立相關危險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OR=0.275,95%CI:0.133~0.569,P<0.05)是其獨立相關保護因素。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疾病,可導致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最終進展至臨床冠心病事件[2]。不同民族的飲食結構、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不同,其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很有可能也不同。本研究發(fā)現,漢族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高于回族和維吾爾族,而血尿酸一般與飲食因素相關。一項研究中使用“膳食尿酸指數”這一綜合評價指標表明了血尿酸與種族、性別、飲食結構有著交互作用[3]。同時,維吾爾族患者的年齡小于漢族和回族,且體質指數、三酰甘油均高于其他兩個民族,這可能與維吾爾族飲食偏好油脂含量較高食物,對高血壓、肥胖等危險因素的控制情況欠佳相關,亦可能與不同民族脂類代謝基因不同相關[4-5]。
考慮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遺傳背景,本研究繼續(xù)篩查不同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分組的臨床特征在民族間的差異及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發(fā)現Gensini評分中、高度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和B型利鈉肽、D-二聚體、三酰甘油、胱抑素C、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等均高于輕度組。B型利鈉肽主要通過利鈉、利尿、擴血管,從而實現對血壓及血容量的調控[6]。一項研究表明,與野生型受體相比,基因缺陷型受體的人群可能表現出更高水平的B型利鈉肽[7]?;贐型利鈉肽基因的遺傳變異性在不同民族間是否對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評估有所不同,我們校正了民族、糖尿病及其他混雜因素后,發(fā)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Gensini評分)的獨立保護因素(OR=0.275,95%CI:0.133~0.569,P<0.05),而B型利鈉肽(OR=1.003,95%CI:1.001~1.005,P<0.05)和糖化血紅蛋白(OR=1.312,95%CI:1.053~1.636,P<0.05)為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已有研究表明,B型利鈉肽水平的升高會加速冠心病病變血管粥樣硬化,且隨著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升高[8-10],這可能是由鈉尿肽在調節(jié)與脂解和葡萄糖穩(wěn)態(tài)有關的代謝途徑中起到作用[11],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而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近2~3個月內平均血糖水平,間接提示血糖控制情況,它是人體血液中血紅蛋白與血糖非酶促反應結合的產物,其形成是不可逆反應,影響了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導致組織缺氧及氧自由基產生增加,而這一病理過程正是動脈粥樣病變的發(fā)病機制之一,其伴隨的高血糖也會促使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12]。另有相關研究表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是其獨立危險因素[13-15]。上述發(fā)現與本研究結論相符。
此外,本研究未發(fā)現民族為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獨立影響因素,因研究所選人群樣本量有限,各民族的所占比例差別較大,故尚不能排除民族這一因素,尚需大量樣本得以驗證。另外,本研究仍提示了心臟生物標記物可提供特定人群的治療靶點相關信息的一些線索,允許個性化治療,從而進一步降低心血管風險。本研究局限性:橫斷面研究,無法證實相關危險因素與冠心病的因果關系;冠心病患者已給予了相應的調脂、降糖等治療,因此對分析血糖、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冠心病及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可能有一定影響,與病史影響不大。但本研究數據真實可靠,為進一步的分析性研究(病例對照與隊列研究)打下了基礎。綜上所述,不同民族的冠心病患者臨床特征有明顯差異,生活飲食方式、遺傳背景等可能是其主要原因。B型利鈉肽和糖化血紅蛋白是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其獨立保護因素。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