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凱利,吳家琳
(1. 廣州市越秀區(qū)文德路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2.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攀巖是一項在天然巖壁或人工巖壁上進行的向上攀爬的運動項目,通常被歸類為極限運動。而戶外營地攀巖通常是在繩索保護下的人工制造攀巖墻上進行的,其優(yōu)點是降低了攀爬天然巖場的落石、墜落等危險,不受時間、氣候等的影響,場地可以搭建在室內或室外,全年都可使用。戶外營地攀巖包含多種類型:(1)兒童型,安全可靠、難度低;(2)競技型,有一定攀爬難度、挑戰(zhàn)性強;(3)仿真型,仿真度高、難度較大。本文所探究的戶外營地攀巖課程是根據青少年學情、運動能力、心理狀況,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培養(yǎng)青少年自我挑戰(zhàn)的課程。
戶外營地攀巖課程的設計是在營地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先進國家及地區(qū)的先進經驗進行構建。戶外營地攀巖課程是以教育學中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泰勒原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心理學中的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多元智能論,并遵循生理學中的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體育學中的運動技能學習規(guī)律創(chuàng)設的課程。課程主要包括戶外營地攀巖課程體系設計、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編制、課程實施方法、課程評價方式5 個基本部分。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體育與健康教育》《營地指導員基礎教程》《自然教育操作手冊》等也為戶外營地攀巖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定的學理依據。
本文在戶外營地攀巖課程設計過程中,參考了國外戶外營地攀巖課程模式,結合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和目前戶外營地攀巖課程開展情況,同一階段編制了三星級進階模式:初級(1 星)、中級(2 星)、高級(3 星),制定了各個年齡階段的星級進階模式,并分別命名為銅星營(5 ~7 歲)、銀星營(8 ~9歲)、金星營(10 ~12 歲)、鉆星營(13 ~16 歲)。星級的設置是為了讓同一營級的青少年系統(tǒng)地學習戶外營地攀巖課程內容,使碎片化的營地課程更加系統(tǒng),更加完善,更有層次性。對于同一營級的青少年來說,第一次學習戶外營地攀巖課程,只能從1 星課程開始。在完成1 星課程后,便可以學習下一階段課程,只有在完成了一個營級的三星課程后,才可以參加下一營級的課程。此外,對于在上一營級獲得優(yōu)秀成績的青少年,在進行下一營級課程時,可以選擇跳過1 星課程。
本文從戶外營地攀巖課程總目標設置、階段性目標和各星級課程的內部目標3 個層次對戶外營地攀巖課程目標進行設置,這樣就形成一個連續(xù)性、階段性的目標體系,將總目標不斷分解成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
戶外營地攀巖課程總目標:引導青少年在戶外營地攀巖課程中獲得攀巖的體驗和經驗,掌握攀巖的基礎知識、基本技巧與基本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個性品格,發(fā)展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不同營級青少年因年齡、技術水平、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育的不同,導致其認知與技能的學習能力存在客觀差異性,這就要求課程目標的設置需因人而異,針對不同學齡、不同基礎的青少年要區(qū)別對待。因此,在課程總目標的引領下,本文提出不同的小目標,可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態(tài)度與三觀3 個方面進行考慮。(表1)
表1 戶外營地攀巖課程階段目標表
根據營地攀巖課程階段性目標,各星級課程的內部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社會適應目標設置。同一營級在設置各星級課程的內部目標時,要在總目標的引領下,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表2)
表2 同一營級不同階段目標表
在進行戶外營地攀巖課程內容編制時,要根據目前營地中所開設的戶外營地攀巖課程情況以及結合不同營級不同階段的目標來進行編制課程內容,使課程體系更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更具有科學性,使青少年能進行系統(tǒng)性、階段性的課程學習,全面培養(yǎng)和提升青少年“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素質。
銅星營課程內容:安全、興趣、禮貌、攀巖手型(1 星);安全、合作、攀巖知識、裝備(2 星);情緒、安全、攀巖技術(3 星)。銀星營課程內容:興趣、攀巖知識、攀巖動作、合作(1 星);情緒、合作、攀巖技術、裝備(2 星);攀巖動作、難度、情緒、團隊(3 星)。金星營課程內容:愛好、團隊、攀巖技術、情緒(1 星);態(tài)度、人際、攀巖技術、任務(2 星);攀巖技巧、難度、思維、價值觀(3 星)。鉆金星營課程內容:攀巖技術、任務、反思、溝通(1 星);攀巖技術、難度、領導、執(zhí)行(2 星);攀巖技巧、難度、認知、習慣(3 星)。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實施方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程目標的設計遵循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的原則,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應與課程目標的設置相對應,針對不同的青少年區(qū)別對待。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能吸引青少年積極參與活動,提高課程趣味性。因此,針對戶外營地攀巖課程具體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講述法:直接講述攀巖的相關知識,介紹攀巖裝備;直觀法:直接觀看攀巖項目,裝備,攀巖過程;視頻法:運用視頻講解攀巖動作,介紹攀巖項目、知識;示范法:直觀示范攀巖的動作與技術;游戲法:放松心情,激發(fā)青少年興趣與熱情;合作法:相互合作、幫助、配合完成課程任務;探究法:合作探究更經濟的攀爬路線,任務方法;討論法:討論技術理解、情緒管理、任務方法;記錄法:讓青少年記錄個人和團隊日志,進行反思學習。
戶外營地攀巖課程的評價應該是多維度、多方面的。對于戶外營地攀巖課程的評價應包括教師評價、課程評價和青少年評價。教師評價應包含以下方面:儀表姿態(tài)、知識講解、示范動作、教學方法、對青少年的態(tài)度、對青少年的關注度、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執(zhí)行力、應變能力。青少年評價應包含以下方面:積極性、展示自我、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團隊意識、情緒管理、攻擊行為、受挫后表現(xiàn)、課程關注度、課程參與度。課程評價應包含以下方面:課程結構是否合理、層次是否清晰、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符合青少年需求、課程效果、執(zhí)行難度。
在進行戶外營地攀巖課程體系構建時,要清楚地了解營地教育的本質與特點,厘清課程體系構建所需的理論學科,即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構建多維戶外營地攀巖課程體系時,需遵循科學化原則,以課程目標為引領,運用有效的實施方法實現(xiàn)豐富課程內容,以多維度課程評價完善課程設置。戶外營地攀巖課程體系是集探索性、實踐性的綜合活動課程,營地攀巖課程體系的構建需包含課程設計依據、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編制、課程實施方法和課程評價體系5 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