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依
湖南省胸科醫(yī)院外科,湖南長沙 410000
個案分析法對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展開深入研究而獲得總體認識的一種分析方法[1]。 結核科護理培訓中將個案分析法應用于其中,能夠結合不同的肺結核案例進行教學,從案例的分析與研究、討論中總結出結核科護理的共性與特性[2]。 結核科的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考慮到肺結核屬于傳染病,護士自身需要做好防護工作,所以需要在結核科護理培訓中更好地提升護士綜合能力與護理質量[3]。 而個案分析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為護士在培訓學習期間提供了大量的肺結核案例,給予護士自主分析案例、總結案例的契機,這對于提升護士案例分析能力有顯著價值,也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升護士對肺結核護理工作的全面認識,更好地以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給予患者護理服務[4-5]。為評估結核科護理培訓中個案分析法的應用效果, 以該院結核科2020 年1—12 月期間接受護理培訓的20 名護士為研究對象,展開護理培訓前后各項能力考核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受護理培訓的結核科護士20 名,全部為女性,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兩組,培訓A 組10 名,年齡20~23 歲,平均(22.02±0.32)歲;學歷:本科 7 名,???3名。 培訓 B 組 10 名,年齡 20~24 歲,平均(22.04±0.36)歲;學歷:本科6 名,??? 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選擇該院肺結核科入院的肺結核患者40 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兩組,分別交由兩組護士給予護理服務。其中,培訓A 組負責的肺結核患者20 例中,男6 例,女14 例;年齡 64~78 歲,平均(70.26±2.36)歲;病程 1~6年,平均(3.04±0.72)年。培訓B 組負責的肺結核患者20例中,男 5 例,女 15 例;年齡 62~80 歲,平均(70.31±2.34)歲;病程 1~7 年,平均(3.08±0.75)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均知情同意。
培訓A 組給予常規(guī)教學方法。在教學目標上,由帶教老師設計教學內容,以階段性教學任務展開教學;在教學內容上,以結核科護理理論知識、護理操作技巧為主,配合臨床護理中其他護理知識、護士提出的疑問展開擴展教學;在教學方式上,可通過臨床護理實踐教學、視頻教學、模擬操作教學等方式展開護理教學,其中,臨床護理實踐教學中,由帶教老師進行臨床護理操作,護士進行現(xiàn)場觀摩,或帶教老師指導護士進行床旁護理、協(xié)助護理,進行現(xiàn)場實踐教學[6]。視頻教學中以結核科護理流程、護理技巧、護理內容展開片段教學。模擬操作教學中以護士間配合進行情景模擬,展開臨床護理模擬實踐;在教學考核中,包括階段性考核與護理培訓結束后考核,評估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階段性考核結果可用于調整教學內容及方向。
培訓B 組在常規(guī)教學方法基礎上增加個案分析法。①在教學設計中,將個案分析法的應用教學貫穿于護理培訓全過程,帶教老師需收集結核科典型案例、疑難案例,根據(jù)個案內容進行案例應用設計,在適當?shù)慕虒W情景下提供案例展開個案教學。
②在教學過程中,個案教學法的應用需以“學習者”為主體,引導“學習者”主動分析案例,研究案例。例如在臨床護理實踐教學中,帶教老師在展開臨床護理實踐演示的同時,觀摩學習的護士需進行記錄,記錄內容應包括常規(guī)護理的流程、特殊護理內容、患者主訴等,而后,帶教老師可將該患者作為案例之一,組織護士展開個案分析,包括分析在該患者由入院至出院全過程的病情發(fā)展情況、護理過程中采取的護理手段是否合理、患者突發(fā)性咯血的處置情況等,護士在進行個案分析的過程中可查詢相關類型的患者, 結合不同護理記錄進行案例分析,而后需提交對該個案分析的報告,帶教老師可組織進行集中匯報,選擇幾名護士進行現(xiàn)場匯報,對個案分析中總結的護理方法、 提出的護理問題及對策等進行講解,有效促進護士對不同案例共性與特性的認識;在視頻教學中可結合個案分析法,將肺結核典型護理案例進行視頻再現(xiàn),上傳典型案例護理過程中的視頻或圖片,結合患者病情后續(xù)發(fā)展情況,展開個案分析[7]。其中包括動態(tài)視頻的制作、模擬現(xiàn)場情景、分步解說、圖文講解等,將案例信息直觀傳遞給護士。 而后交由護士進行案例分析,通過現(xiàn)有的資料展開分析與討論,對于該典型案例中護理操作存在的不足,改進措施等進行分析研究,并深入探索不同護理方案的應用可能獲得的效果,以此提高護士案例分析能力,并提升其對典型案例護理流程的整體認識。 例如在視頻教學中應用典型案例,該案例中患者存在營養(yǎng)失調這一癥狀,但常規(guī)的護理中卻未及時關注患者這一情況,而通過案例的引入與視頻的分析,向護士提出問題,在護理過程中應如何解決營養(yǎng)失調這一問題。 而后鼓勵護士的分析與討論,提出需鼓勵患者進食、講解充足營養(yǎng)對身體健康恢復的重要價值、飲食干預中個性化食譜的制定等相關護理內容。以個案分析拓寬護理思維,為多種護理方案及內容奠定良好基礎;在模擬操作教學中可聯(lián)合個案分析展開教學。模擬操作前期向護士下發(fā)案例資料,由護士進行個體化的案例分析,明確該案例中患者的病情、患者需求、護理流程、護理內容等,而后展開模擬操作教學,由護士扮演“患者”或“護士”角色,模擬案例中患者及護士的狀態(tài),并從中明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對患者需求的關注不足、對患者病情的變化為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等,進而可展開個案分析后的模擬操作,重新展開護理工作,評估在新的護理措施下可能達到的護理效果。例如針對于情緒焦慮的患者,在案例分析時關注護理過程是否準確地認識到患者情緒的變化,是否了解情緒焦慮的原因等,在案例分析結束后,需采取更加全面的護理措施來彌補既往護理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例如給予情緒焦慮的患者心理干預,向其解釋病情、化學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吸氧的作用等,也需要向患者更詳細地介紹院內環(huán)境,消除陌生環(huán)境造成的焦慮情緒,更需要在護理中關注患者是否存在呼吸不暢、呼吸困難等情況,通過非語言交流如肢體安撫、手勢指引等方式安撫患者的情緒,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在緩慢的深呼吸下放松全身肌肉等[8]。以案例分析與模擬操作提高護理的全面性與針對性。
③個案分析法的應用需與考核相結合,在階段性考核中融入案例。 例如在階段性考核中,肺結核案例中突出患者“活動無耐力”,該要素是由于病情所引起的,不具有針對性,容易造成護理過程的護士將其置于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外,護理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如何消除患者疲乏癥狀,可在模擬操作考核中將“活動無耐力”這一要素融入其中,觀察護士在進行模擬操作時提供的護理服務中是否達到“消除疲乏癥狀”的預期目標。 而后在總結反思中,將以往個案分析教學中的相關護理措施進行再次總結,包括針對于“活動無耐力”患者,是否鼓勵其充分臥床、是否根據(jù)患者需求為其提供便盆、是否了解患者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是否避免患者休息時間不必要的護理操作等[9]。通過將個案分析法融入于培訓考核過程中,使得護士在護理培訓的全過程主動應用既往所學的護理知識,主動分析不同案例的共性與特性,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
兩組接受護理培訓的時間皆為2 個月,護理培訓結束后由帶教老師組織考核并進行評價。 兩組護士需自主展開肺結核臨床護理,進行護理記錄單填寫。 護理結束后收集患者填寫的滿意度問卷。
比較兩組護士接受護理培訓前后在結核科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巧考核中的成績(由帶教老師組織設計理論知識考核試題及護理操作考核試題, 其中,結核科護理理論知識考核以試卷形式進行理論知識考核,試卷總分設置為100 分;結核科護理操作技巧考核以臨床護理實踐、模擬實踐形式進行現(xiàn)場考核,帶教老師進行現(xiàn)場打分,試題共5 題,總分設置為100 分)。 比較護理培訓前后兩組個案分析能力評分(由帶教老師進行考核及評估,給予護士結核科典型案例、疑難案例,根據(jù)護士提交的案例分析報告評估其個案分析能力,每次考核設置總分100 分,取3 次考核平均分)。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患者填寫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總分100 分,包括護理技巧、護理態(tài)度、護理及時性、護理不良事件、健康宣教等10 個項目,評分越高表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越高)。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培訓前,兩組結核科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巧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培訓后,培訓B 組結核科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巧考核成績高于培訓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培訓前后兩組護士護理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1 培訓前后兩組護士護理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考核成績比較[(),分]
組別 理論知識考核成績 操作技巧考核成績培訓前 培訓后 培訓前 培訓后培訓 B 組(n=10)培訓 A 組(n=10)t 值P 值80.38±4.34 80.45±4.40 0.036>0.05 92.73±2.65 86.72±3.02 4.730<0.05 76.82±4.72 76.77±4.76 0.023>0.05 90.72±3.21 85.23±4.12 3.324<0.05
護理培訓后,培訓A 組個案分析能力評分與護理培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培訓后,培訓B 組個案分析能力評分高于培訓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培訓前后兩組個案分析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培訓前后兩組個案分析能力評分比較[(),分]
組別 培訓前 培訓后培訓 B 組(n=10)培訓 A 組(n=10)t 值P 值72.78±8.23 72.83±9.02 0.013>0.05 87.82±5.22 78.26±8.27 3.091<0.05
護理培訓結束后,培訓B 組給予護理服務的20 例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評分(95.73±1.32)分,高于培訓A 組給予護理服務的20 例患者滿意度評分(92.70±2.0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16,P<0.05)。
結核科護理培訓以提高護士護理服務質量、護理綜合能力為目的,在護理培訓中需從護士對結核科護理相關理論知識、護理操作技巧中入手,同時提高護士對結核科護理特殊性的認識,掌握給予肺結核患者護理的多種技巧,對患者病情特點進行有效分析,更好地在護理過程中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舒適感與滿意度[10-11]。因此在結核科護理培訓工作中,需要在提高護士專業(yè)知識與護理技巧的同時,提升護士對于患者病情的分析與評估能力。 從個案分析教學中入手,通過結合多種肺結核患者的護理實例展開教學,提高護士對臨床護理的準確認識,更好地在自主分析、討論中提出問題、解決分析,從而提升其個案分析能力, 進而更好地面向不同類型、不同癥狀的患者,給予患者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12-13]。
該次研究中以常規(guī)的護理培訓比較增加個案分析教學法的護理培訓,結果指出,在增加個案分析法的護理培訓中,護士個案分析能力顯著提高,且在結核科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巧考核中兩項成績皆更高。個案分析法的應用能夠在護理培訓中結合較多的肺結核案例,并提高護士對案例的分析與解讀能力,一方面能夠加強護士對于患者病情的了解,使其在案例情景中模擬多種護理操作方法提高護理技巧,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護士對于肺結核護理的多樣性認識,更好地應用專業(yè)知識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14-15]。 所以在個案分析法的護理培訓下,護士個案分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且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巧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夠在護理過程中有效結合護理知識與技巧,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
護理培訓結束后,護士給予肺結核患者護理服務,培訓B 組負責的患者滿意度評分更高,提示個案分析法應用于護理培訓提高了護士護理服務質量。 一般來說,常規(guī)護理培訓下能夠以大量的護理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提高護士對結核科護理工作的全面認識,從而使其形成較高的護理專業(yè)能力,但這種護理培訓模式下無法有效提升護理對肺結核案例的分析能力,這就造成在給予肺結核患者護理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程序化的護理工作,忽視了患者的個性化需求與不同患者病情的特殊性[16-17]。 所以在護士給予肺結核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依舊存在較多影響護患關系的問題,因此患者的滿意度難以提高。增加個案分析教學法的護理培訓中,在護理培訓的全過程貫穿不同的肺結核案例,能夠讓護士在培訓階段接觸大量的實例,從而了解不同患者病情特點下護理工作的差異性,并在實踐演練或模擬操作中能夠更加真切地分析案例,解決案例中存在的問題或矛盾,進而提升自身的護理能力與護理質量,在給予患者護理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加關注患者的個性化需求,給予患者更有針對性的護理,及時干預病情,因此也獲得了患者更高的滿意度[18-19]。 可以說,在個案分析法的應用中,護理培訓中不僅提升了護士專業(yè)能力,還顯著提升其專業(yè)素養(yǎng)、綜合能力,在提高其個案分析能力的同時,提高其給予患者護理服務的水平[20]。
綜上所述,結核科護理培訓中,將個案分析法應用其中能夠達到更好的護理培訓效果,既能顯著提高護士個案分析能力、護理專業(yè)水平、護理綜合能力,也能提升護士臨床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