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輝光,許沈南 (.普寧市梅塘鎮(zhèn)衛(wèi)生院,廣東 普寧 5534;.普寧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普寧 55300)
結直腸癌是指大腸上皮來源的癌癥,常見于結腸或直腸,結直腸癌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大多患者在確診時多處于中晚期,常伴有癌癥的轉移,其中以腹膜轉移較為常見[1]。目前對于晚期結直腸癌(CRC)的治療主要通過放療、化療來盡可能縮小病灶,控制轉移,為手術根治性切除提供條件,但常規(guī)的靜脈化療由于受到血漿-腹膜屏障的影響而無法有效殺滅癌細胞,化療的效果不佳[2]。腹腔熱灌注化療(HIPEC)是一種通過腹腔灌注系統(tǒng)來將化療藥物注入腹腔的化療技術,能夠避開血漿-腹膜屏障提高腹腔內的化療藥物濃度,對CRC的治療或許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為此將本研究HIPEC治療CRC的效果及對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的影響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CRC患者72例隨機將其分為D組和H組各36例。D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75歲,平均年齡(56.89±10.66)歲,平均KPS評分(61.34±8.55)分,病變部位:結腸19例,直腸17例。H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75歲,平均年齡(58.15±11.06)歲,平均KPS評分(59.87±6.35)分,病變部位:結腸18例,直腸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病理學檢查確診為CRC,且伴有腹膜轉移;②KPS評分>60分,預計存活時間>3個月;③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有感染、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②聯(lián)合化療不耐受者。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D組患者術后一個月進行常規(guī)的靜脈化療,使用奧沙利鉑〔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68,0.1 g〕135 mg、亞葉酸鈣(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91)200 mg、氟尿嘧啶(海南中化聯(lián)合制藥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627,0.5 g)2 600 mg的FOLFOX方案進行靜脈化療,連續(xù)化療6個療程。
H組患者術后在D組的基礎上進行HIPEC,術后在腹腔鏡下于脾窩、肝隔交界處、兩側盆底上下交叉放置4根一次性灌注管,術后第2天使用BR-TRG-Ⅱ型體腔熱灌注治療系統(tǒng)進行HIPEC。HIPEC治療前肌內注射鹽酸異丙嗪注射液(武漢濱湖雙鶴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0699,2 ml∶50 mg)25 mg、鹽酸哌替啶注射液(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413,)25 mg、地西泮注射液(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2683,2 ml∶10 mg)10 mg。第一次灌注治療:0.9%氯化鈉注射液4000ml、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358,10 mg)60 mg;第二次灌注治療:0.9%氯化鈉注射液4 000 ml、氟尿嘧啶1 000 mg;第三次灌注治療:0.9%氯化鈉注射液4000ml、氟尿嘧啶1 500 mg。灌注速度400 ml/min,溫度43℃,灌注60 min。
1.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觀察兩組的化療療效、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標、不良反應情況?;煰熜Х譃橥耆徑?CR:腫瘤徹底消失,消失時間>1個月)、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垂直直徑縮小>50%,縮小時間>1個月)、穩(wěn)定(SD:病變兩徑乘積縮小<50%,增大<25%,持續(xù)時間>1個月)、進展(PD:病變兩徑乘積增大>25%)4個等級,有效率=(CR+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的血清糖鏈抗原(CA19-9)、CA125、癌胚抗原(CEA)。炎性因子水平為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的CD3+、CD4+、CD8+。
2.1兩組患者化療效果對比:H組患者治療有效率66.67%高于D組患者的41.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化療療效對比[例(%)]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CA19-9、CA125、CE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H組的CA19-9、CA125、CEA低于D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IL-6、CRP、TNF-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H組的IL-6、CRP、TNF-α低于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2.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CD3+、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H組患者CD3+、CD4+高于D組患者,CD8+低于D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2.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發(fā)熱、肝腎功能異常、骨髓抑制、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例(%)]
CRC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據(jù)統(tǒng)計CRC的發(fā)病率在惡性腫瘤中排第3位,死亡率排第4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的CRC患者明顯增加[3]。手術聯(lián)合化療是目前治療CRC的主要方法,腹膜轉移是CRC患者的常見轉移部位,常規(guī)的靜脈化療藥物在腹腔的濃度不高,無法有效殺滅腹腔內游離的癌細胞,化療效果不佳。HIPEC是一種具有局部化療、熱療、灌洗作用的化療技術,能夠提高化療藥物在腹腔內的濃度,對術后腹腔內游離的癌細胞具有較好的殺傷作用[4],HIPEC在CRC的治療中或許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
HIPEC通過持續(xù)性的灌注來維持腹腔內化療藥物的濃度,提高藥物的抗腫瘤作用,同時還能夠減少藥物在血液中的累積,降低藥物的毒性。HIPEC通過恒溫系統(tǒng)來維持化療液的溫度處于43℃,惡性腫瘤細胞在43℃的環(huán)境下持續(xù)1 h,腫瘤細胞由于缺氧而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傷,從而通過熱動力效應來起到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5]。
本研究中H組的有效率66.67%高于D組41.67%(P<0.05),狄子楊等人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67.6% 高于對照組40.5%(P<0.05),本研究結果與狄子楊等人的研究結果[6]一致,說明HIPEC治療CRC的效果顯著,能夠提高化療效果。
CA19-9、CA125、CEA是惡性腫瘤中常見的標志物,隨著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而增加表達[7]。本研究中,治療后H組的CA19-9、CA125、CEA低于D組,說明HIPEC治療能夠降低CRC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分析原因:HIPEC能夠使化療液與腹腔內的臟器、腹膜等可能存在游離癌細胞的組織及微小癌灶充分接觸,從而彌補靜脈化療的不足,同時在43℃的溫度下對癌細胞起到最佳的殺滅效果,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起到降低血清腫瘤志物水平的作用[8]。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產(chǎn)生的刺激使患者的機體發(fā)生應激反應,導致炎性因子的大量釋放[9]。本研究中治療后H組的IL-6、CRP、TNF-α低于D組,說明HIPEC治療能夠減少CRC患者體內炎性因子的釋放??赡茉颍篐IPEC的熱灌注對腹腔具有灌洗作用,能夠減少腹腔內殘留的血性積液,避免引發(fā)感染,同時還能夠降低溫度對傷口的刺激,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從而起到減少炎性因子釋放的作用[10]。
免疫功能對癌細胞的變異及擴散具有重要的抑制作用,手術創(chuàng)傷及化療的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損傷。本研究中,治療后H組的CD3+、CD4+高于D組,CD8+低于D組,說明HIPEC治療能夠改善CRC患者的免疫功能。分析原因:HIPEC的熱效應能夠提高癌細胞的抗原性,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免疫反應,同時機體細胞在熱環(huán)境下能促進熱休克蛋白的合成,提高熱休克蛋白參與的腫瘤免疫效應,從而起到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11-12]。
綜上所述,HIPEC治療CRC的效果顯著,能夠提高化療效果,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