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古曉鴿,馮旭
(1.商丘市中心血站體采科,河南 商丘 476100;2.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供血科,河南 鄭州 450000;3.商丘市中心血站體采科,河南 商丘 476100)
機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后多需4~6 周才能產(chǎn)生抗體,使得HIV 抗體檢測存在 “窗口期”[1,2]。 相關報道指出,目前輸血安全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經(jīng)輸 “窗口期” 血液而感染,由于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檢查存在窗口期長的現(xiàn)象,且易受病毒變異及免疫靜默感染等影響,無法完全消除輸血風險[3,4],故需改進檢測技術,調(diào)整血液篩查策略,以縮短HIV 感染檢測 “窗口期”,降低血液殘余風險。 核酸檢測(nucleic acid testing,NAT)是檢測病原體核酸的方法,可檢出 “窗口期” 及病毒載量較低的標本,檢查時患者機體免疫狀況對結果無影響,不會因靜默感染而降低檢出率,但單獨NAT 檢測也會受機體病毒分布情況的影響[5,6],針對以上情況,本研究分別采用ELISA、NAT 檢測無償獻血者HIV 感染情況,旨在對比兩種檢查方法對HIV 感染的診斷效能,為尋求更為準確有效的HIV 篩查方式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經(jīng)我站審核通過,以2015年7月至2020年8月無償獻血者368932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2962 例,女175970 例;年齡18~55歲,平均34.17±7.35歲。 獻血者于獻血前均采集肘靜脈全血標本10ml 備用。
1.2 納入標準⑴均為自愿獻血者; ⑵年齡18~55歲; ⑶均符合獻血條件; ⑷獻血時留取血液標本者; ⑸健康檢查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相關規(guī)定。
1.3 排除標準 ⑴溶血標本; ⑵確診HIV 疾病患者; ⑶存在獻血禁忌癥者; ⑷已被污染的血液標本;⑸嚴重脂濁血標本。
1.4 方法
1.4.1 ELISA 檢查法 用Becton-Dickinson 公司無菌抗凝管留取全血5ml,在4h 內(nèi)離心20 min,分離出血漿,在-20℃下保存?zhèn)溆?。每份標本均采用兩遍試劑(珠海麗珠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5122508;北京科衛(wèi)臨床診斷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512004) 使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進行HIV檢測。 判定標準:OD 值≥臨界值或S/CO≥1 即判定為陽性。 雙試劑反應性判為篩查反應性,任何一種試劑呈反應性均判定為陽性標本。
1.4.2 NAT 檢測法 用無菌抗凝管留取全血5ml,在4h 內(nèi)離心20 min,分離出血漿,在-20℃下保存?zhèn)溆谩?應用羅氏S201 全自動核酸監(jiān)測系統(tǒng)及美國羅氏COBAS 全自動核酸提取儀、PCR 擴增儀進行HIV-RNA 檢測,每批檢測設置1 個HIV-RNA 和1 個陰性質(zhì)控。 判定標準:結果呈無反應性的pool即可判定為陰性,有反應性的pool 判定為陽性。
1.4.3 免疫印跡試驗(western blot,WB)檢查方法按照《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guī)范(2015年修訂版)》[7]要求送至當?shù)丶部刂行倪M行WB 驗證,陽性判定標準: ⑴至少有兩條env 帶出現(xiàn)(gp41 和gp160/gp120),或至少有一條env 帶與P24 帶同時出現(xiàn);⑵符合試劑盒提供的陽性判定條件和標準。
1.5 觀察指標 ⑴統(tǒng)計ELISA、NAT 檢測結果,分析兩種檢測方法與WB 檢查結果的一致性。 ⑵比較ELISA、NAT 檢查對無償獻血者HIV 感染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⑶比較ELISA、NAT 檢查檢測對無償獻血者HIV感染的診斷價值。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用SPSS17 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量資料經(jīng)正態(tài)檢驗后用(±s)表示,用t 檢驗比較組間差異; 采用ROC 曲線分析ELISA、NAT檢查檢測對HIV 感染的診斷價值。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ELISA、NAT 檢查結果分析ELISA、NAT 檢查的陽性率分別為16.35% (60/367)、13.62% (50/367),兩種檢測結果陽性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ELISA、NAT 檢查及聯(lián)合檢測結果與WB 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分析 經(jīng)WB 檢測確診為HIV 感染者38 例,陽性率為0.103‰(38/368932)。NAT 檢測結果與WB 檢查結果的一致性(Kappa=0.820)高于ELISA 檢測(Kappa=0.649),見表1。
表1 ELISA、NAT 檢查及聯(lián)合檢測結果與WB 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分析
2.3 ELISA、NAT 檢測對無償獻血者HIV 感染的診斷效能比較NAT 診斷HIV 感染的特異度及準確度高于ELISA(P<0.05),見表2。
表2 ELISA、NAT 檢測對無償獻血患者HIV 感染的診斷效能比較
2.4 ELISA、NAT 檢查檢測對無償獻血者HIV 感染的診斷價值比較 經(jīng)ROC 曲線分析得,NAT 檢測診斷HIV 感染的AUC 大于ELISA 檢測(P<0.05),見表3、圖1。
圖1 ELISA、NAT 檢查檢測診斷無償獻血者HIV 感染的ROC 曲線分析
表3 ELISA、NAT 檢查檢測對無償獻血者HIV 感染的診斷價值比較
血液具有運動功能、 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及防御保護等三大功能,對于機體各種物質(zhì)的供給、運輸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血液也是疾病常見的傳播途徑[8]。 為保證血液安全,HIV 檢測是我國法定的血液篩查項目之一。 目前多采用ELISA 等方法進行檢測。 ELISA 檢查以血液中的抗體、抗原作為檢測對象,而人體感染病毒后產(chǎn)生足夠數(shù)量的抗體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在此期間進行ELISA 檢測易出現(xiàn)漏診的現(xiàn)象[9,10]。 既往臨床經(jīng)驗指出,單一應用ELISA 對血液標本進行檢測,極易發(fā)生誤診等情況。 故本研究在ELISA 的基礎上予以NAT 聯(lián)合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NAT 檢測與WB 檢查結果的一致性高于ELISA 檢測,HIV 感染的特異度及準確度高于ELISA, 故因此可通過NAT 檢測提高對HIV感染的診斷準確率,以保證用血安全性。 其原因在于,NAT 是以病原體核酸為檢測對象的,可大大縮短窗口期,可降低窗口期對用血安全的影響[11,12]。
輸血是臨床醫(yī)療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而目前全球醫(yī)學發(fā)展水平還無法人工合成血液,只能通過無償獻血的方式來提供患者治療所需血液,故獻血質(zhì)量直接影響了受血者的生命安全[13,14]。目前多采用篩查試劑對獻血者HIV 感染情況進行檢測,但有報道指出,高敏感的篩查試劑也導致較多假陽性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單邊陽性、“灰區(qū)” 等會進一步加重假陽性問題[14,15]。 而假陽性現(xiàn)象出現(xiàn)會造成健康血液浪費,故尋求準確率高的篩查方法對于提高血液安全性并減少血液浪費率至關重要[16]。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NAT 檢測診斷HIV 感染的AUC 大于ELISA 檢測,說明NAT 聯(lián)合檢測對HIV感染的診斷價值高于ELISA,這主要是因為NAT檢查可縮短ELISA 檢測的病毒窗口期。 但需注意的是病毒顆粒在血液中存在分布不均勻的現(xiàn)象,在病毒提取過程中,低病毒載量的標本也可能會出現(xiàn)漏檢的現(xiàn)象。
綜上所述,NAT 檢查對無償獻血者HIV 感染的診斷特異度及準確度較高,且診斷價值高于ELISA。 另外,除了需改進診斷篩查技術外,還應加強獻血前的征詢工作,提高受檢者對獻血安全的認知度,加強低危、固定獻血者的隊伍建設,從源頭上降低獻血風險,以保證臨床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