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賽華,呂天鶴
(湖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武漢 430062)
清代粵方言韻書除了清初的《分韻撮要》外,還有清代中后期的《同音字匯》。這部韻書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版本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新鐫,第七甫丹柱堂藏板①本書具體編撰時間不清楚,應(yīng)該在道光三十年之前。,此外還有諸多版本,詳見下表1。
表1 《同音字匯》版本信息情況
以下版本沒有明確出版時間:佛鎮(zhèn)福祿街翰文堂藏板、佛鎮(zhèn)福祿大街華文書局板、雙門底古經(jīng)閣藏板、廣州市光復(fù)中路華興書局印行、廣州學(xué)院前守經(jīng)堂機印、香港五桂堂書局印行、上海會文堂書局印行、香港陳湘記書局、羊城拾芥園刻本②拾芥園刻本在今天津圖書館收藏。,暫不列入表1中。
該書既無序言、凡例,也無編撰者姓名,只在版權(quán)頁署有:諸名家先生鑒定。書中有三十六部,見下表2。
表2 《同音字匯》三十六部
每部下再分小韻,各小韻之間用“○”隔開,所收字下有簡單的釋義。下面對書中音系做些簡單介紹③本文以咸豐十一年年重鐫本(佛山右文堂藏板)為準進行研究,并參照光緒丙申年新鐫本(太平新街以文堂藏板)。但經(jīng)過版本對校,發(fā)現(xiàn)本書不同版本中個別小韻的劃分不一致,且無法直接判斷各家正訛,在分析音系時暫時忽略這些問題,以諸版本都一致的小韻為主要分析對象。:
(1)全濁聲母清化。在舉部下:歲心=遂邪,取清=聚從。在生部下:爭莊=諍莊=崢崇。由于全濁聲母清化之后與清聲母產(chǎn)生了聲調(diào)上的區(qū)別,兩類字仍然歸在不同的小韻,所以不太容易找到相關(guān)例證⑤不過我們已經(jīng)基本可以斷定本書為廣東四邑方言區(qū)的韻書,全濁聲母清化是粵方言區(qū)的典型特點。。
(2)匣母細音或匣母合口字與部分喻母字合流。
在英部下:形刑型匣=蠅以=贏嬴瀛以。榮云=營以=螢匣。(這兩組字的韻母有開合口對立)
在見善部下:寅以=賢弦匣=延筵以。
在干船部下:援袁園云=緣沿以=完丸匣合一=玄懸匣合四。
在曰曷部下:曰越云=悅閱以=穴匣。
在謙廉部下:鹽以=淫以=嫌匣。
在方部下:王云=皇凰黃匣合一。
在舉部下:為云=維惟以=違圍云=回洄茴匣合一。
在新眷部下:云耘云=魂匣合一。
(3)大部分日母字與疑母細音合流,少量日母字與喻母字合流。
在英部下:盈楹以=仍扔日=迎疑=凝疑。
在詩書部下:魚漁疑=如日=愚虞疑=危疑。
在見善部下:然燃日=研疑。
在釣部下:堯疑=饒日。
在目部下:玉獄疑=肉日=褥日。
在爵部下:若弱日=虐瘧疑。
在謙廉部下:壬任日=吟疑。
在雄部下:戎日=融以。
在詩書部下:移以=怡頤以=姨夷以=臾俞愉以=予余與以=于盂云=儒日。
在目部下:欲浴以=育毓以=辱日。
(4)知莊章組聲母合流,與精組聲母構(gòu)成對立。
在英部下:(正政證章=征章=證章=蒸章=貞知=徵知)≠(精精),(升昇書=圣書=勝書=聲書)≠(星猩腥心=性姓心)。
在雄部下:(中忠知=終螽章=鐘章=眾章)≠(宗精=粽精=綜精=蹤精)。
在茂部下:鈔初=抽瘳徹。
在詩書部下:(知蜘知=智知=之芝章=志痣章=至章=致質(zhì)知=支枝章=置章)≠(茲滋精=資姿咨精=淄緇莊)①此處精母與莊母合并,從全書來看屬于少數(shù)的例外情況。,(詞辭祠邪=慈從=瓷從)≠(遲澄=池馳澄=持澄=笞徹)。
在舉部下:稅書=帥生=衰生。
在見善部下:真甄章=鎮(zhèn)知=旃氈鹯章=珍知=戰(zhàn)顫章=邅鳣知)≠(煎精=箋精=箭濺精=薦從=餞從),(春昌=椿徹=川穿昌=釧昌)≠(村清=寸清)。
在良部下:(障瘴章=章彰漳璋獐章=張知=帳知)≠(將漿精),(相箱湘襄心)≠(商傷書)。
在棘部下:(職織章=只炙章=仄莊=陟知)≠(即鯽稷精=積脊跡精=績精)。
在目部下:(竹竺筑知=祝粥章=燭囑章)≠(足精)。
但也有少數(shù)例外的情況:
在詩書部下:(思司絲心=師獅生=斯心=私心)≠(詩書=試弒書=施書=尸書),此處,生母與書母不同,但與心母合流,但這種情況很少。
(5)從母與邪母合流。
在雄部下:松淞邪=叢從。
在詩書部下:詞祠辭邪=慈從=瓷從。
在新眷部下:秦螓從=循巡馴旬邪=全泉從=存從。
在良部下:詳祥翔邪=戕墻檣薔從。
在流部下:囚泅邪=酋遒從。
在目部下:族從=續(xù)俗邪。
在合部下:習(xí)襲邪=集從=雜從。
(6)禪母與船母合流。
在英部下:成誠城禪=繩船=承丞禪。
在見善部下:神船=臣辰晨禪。
在新眷部下:純醇淳禪=唇船。
在目部下:孰熟塾淑禪=贖船=屬蜀禪。
(7)部分溪母與曉母合流,但溪母仍獨立存在。
在英部下:興曉=馨曉=兄曉=卿溪=輕溪=慶溪=磬罄溪。
在雄部下:空箜溪=控溪=兇匈胸曉。
在茂部下:孝哮曉=敲溪開二②“敲”“孝”二字聲母在今四邑方言中:江門、恩平都讀作[h],新會、臺山、開平不同,前者為[kh],后者為[h]。。
在冀部下:器棄溪=氣溪=僖嬉嘻熹熙曉=希稀曉=欺溪=戲曉=羲犧曉=憩溪=契溪。
在舉部下(:去溪=虛噓曉=墟溪)≠(區(qū)軀驅(qū)嶇溪=祛溪)。
在見善部下:憲曉=軒曉=牽溪=騫愆溪。
在新眷部下:寬溪=歡曉,但(坤溪=困溪)≠(分非=芬紛敷=熏勛葷醺曉=訓(xùn)曉=昏婚曉)③根據(jù)韻部分析,新眷部由三個韻母,“寬”組字與“坤”組字不同音是韻母造成的對立。同時,“坤困”與“熏勛葷醺訓(xùn)昏婚”“分芬紛”不同音,可說明“坤困”二字仍讀作[kh],而后兩組字合并之后讀作[f]。。
在歌部下:貨曉=科蝌溪=課溪=戈見①戈為見母,與曉母合并為個別現(xiàn)象。。
在流部下:丘蚯溪=休庥貅曉。
在生部下:亨曉=坑溪=鏗溪。
在學(xué)部下:確愨溪=霍藿曉=壑郝曉=涸匣。
在富部下:枯溪≠(富非=副敷=夫膚非=敷敷=賦非=呼曉=訃仆赴敷=庫溪)
在客部下:客揢溪=黑曉=赫嚇曉=克尅刻溪。
在日月部下:血曉=缺溪=闕溪。
在謙廉部下:謙溪=欽溪=歆曉。
(8)曉母合口與非敷母合流。(少數(shù)溪母字與曉母合口、非敷母合流。)
在方部下:方枋坊非=芳敷=放非=曠溪=況曉=荒慌肓?xí)浴?/p>
在舉部下:非扉緋飛非=霏妃敷=輝揮徽曉=沸非=肺敷=諱曉=麾曉=灰恢曉。
在新眷部下:分非=芬紛敷=熏勛葷醺曉=訓(xùn)曉=昏婚曉。
在富部下(:富非=副敷=夫膚非=敷敷=賦非=呼曉=訃仆赴敷=庫溪)≠枯溪②此處非敷目、曉母合口字與溪母字合流的情況在書中并不常見,多數(shù)情況下,溪母字只與曉母字合流。。
在日月部下:弗黻非=拂敷=忽惚笏曉=窟溪。
(9)微母仍讀重唇明母。
在方部下:亡微=忘微=忙芒茫邙明。
在冀部下:眉楣湄糜麋明=媚明=彌明=微微=靡明=縻糜明。
在新眷部下:文紋雯蚊聞微=民岷明。
在路部下:無蕪毋誣巫微=模謨嫫明。
在曰曷部下:勿物微=沒明=末明。
(10)來母與泥娘母不混。
在英部下(:寧嚀泥=濘泥=獰娘)≠(靈伶零鈴玲囹齡來=菱陵凌來)。
在雄部下(:農(nóng)膿泥)≠(隆窿來=龍來=籠聾朧來)。
(1)英部。主要來源于曾梗兩攝的三四等韻字③另有少量梗攝二等字如“冷莖鸚櫻”并入。,合口字較少,但(贏=蠅)≠(營),存在開合口的對立,所以有兩個韻母。
(2)雄部。主要來源于通攝字,江攝個別字并入④曾攝一等字“疼”并入。。一三等字同音,如:雄=熊=洪=紅,公=弓=恭=肛。因此該韻部只有一個韻母。
(3)太部。主要來源于蟹攝開口四等齊韻,開口三等祭韻廢韻,開口二等佳韻,二等皆韻夬韻開口字⑤夬韻合口字“快”并入。,開口一等泰韻端系去聲字⑥蟹攝開口一等部分字如“戴態(tài)貸乃猜”并入,止攝開口字“徙璽篩蟻毅尼”并入。。由于(佳=皆=雞)≠乖,存在開合口的對立,因此有兩個韻母。
(4)茂部。主要來源于效攝開口二等肴韻,流攝一等侯韻字,流攝三等尤韻的莊組字、部分非組字、部分知組字、部分牙喉音字。洪細音字同音,如:勾=鳩=交,謀=茅。因此該韻部只有一個韻母。
(5)方部。主要來源于江攝和宕攝一等唐韻開合口字、宕攝合口三等陽韻以及宕攝開口三等陽韻的莊組字。由于(綱=江)≠(光),所以存在開合口的對立,有兩個韻母。
(6)詩書部。主要來源于止攝開口三等知組、莊組、章組、精組字、疑母影母喻母日母字,遇攝三等知組部分字、章組字、疑母影母喻母日母字以及遇攝一等模韻的疑母字①少量止攝合口字如“危巍偽魏蘂”并入,主要是疑母字。。在本韻部中:詩≠書,治≠住,因此有兩個韻母,但是“怡=夷=移=予=臾”,喉音字同音。另外,本韻部中遇攝一等模韻的疑母字如“吾梧吳悟晤午”等在四邑方言中為聲化韻,但本書中合并在了詩書部,有可能是文讀音中還保留著韻母,白讀中韻母脫落,因此本韻部有三個韻母。
(7)冀部。主要來源于止攝開口三等見組字(疑母除外)、幫組字、曉母字、端組字、來母字。本韻部字只有一個來源②止攝合口微韻明母字“微”“尾”“未”等字并入,遇攝魚韻字“汝”并入,蟹攝齊韻字“臍”并入。,而且“其=祁=祇=祈”,因此本韻部只有一個韻母③本韻部中“冀”與“記寄既”(均為止攝見母字)分別放在兩個小韻,根據(jù)今臺山方言比對,是聲母的對立。。
(8)舉部。主要來源于止攝合口三等字④本韻部沒有微韻明母字“微”“尾”“未”等字。、蟹攝合口一等灰韻(幫組字除外)、蟹攝合口一等泰韻和合口三等祭韻廢韻、蟹攝合口四等齊韻字、遇攝三等見組字(疑母除外)、曉母字、知組部分字⑤遇攝合口三等知組字有一些歸入詩書部,如“豬”“著”字,一些歸入舉部,如“除儲廚柱”字。,精組字、泥來母字。因(居=拘)≠(龜=圭),而且本韻部字有三種來源,因此本韻部應(yīng)該有兩個韻母。
(9)才部。主要來源于蟹攝開口一等咍韻、蟹攝開口一等泰韻(端組與來母字除外)、蟹攝合口一等灰韻的幫組字、泥來母字以及個別止攝字。因“海=賄”和“耐=內(nèi)=奈”,開合口同音,因此本韻部只有一個韻母。
(10)見善部。主要來源于山攝開口三等仙韻元韻和開口四等先韻,臻攝開口三等真韻的知章組部分字、影母喻母字。由于“因=胭=焉”,所以本韻部只有一個韻母。
(11)新眷部。主要來源于臻攝合口一等魂韻與合口三等諄韻和文韻,臻攝開口三等欣韻,臻攝開口三等真韻部分字⑥另外,臻攝開口一等痕韻字“吞”并入。,山攝合口一等桓韻的見組字、曉匣母字、部分來母字(鸞),山攝合口三等元韻的見組字⑦元韻開口三等“言獻”并入。,山攝合口三等仙韻的見組字、精組字、昌母字、來母日母字,山攝合口四等先韻的部分字。本韻部字來源較為復(fù)雜,而且(根=巾=筋)≠(君=均)≠官,因此本韻部應(yīng)該有三個韻母。
(12)干船部。主要來源于山攝開口一等寒韻的見組部分字、影組字,山攝合口一等桓韻的幫組字、端組字、精組字、部分來母字(卵亂),山攝合口三等元韻的影母字、喻母字,山攝合口三等仙韻的知章組部分字、喻母字,山攝合口四等先韻的匣母影母字,臻攝合口一等魂韻的部分幫組字與端組字⑧如:敦屯門本悶。另有臻攝合口三等諄韻字“閏”,山攝開口四等先韻字“弦”。。本韻部字較少,不存在開合口的對立,只有一個韻母。
(13)顏部。主要來源于山攝開口一等寒韻的精組字、端組字、來母字、部分見組字,合口一等桓韻的少量字(如“潘、貫、璨、漫”等),山攝二等山韻與刪韻字開合口字,山攝合口三等元韻的非組字,咸攝合口三等凡韻的非組字⑨另外,還有臻攝“銀痕焚很懇艮恨”等字并入。。由于“(奸=艱=奸)≠(關(guān)=鰥)”,所以存在開合口的對立,有兩個韻母。
(14)高部。主要來源于效攝一等豪韻字。
(15)良部。主要來源于宕攝開口三等陽韻(莊組字除外)。
(16)歌部。主要來源于果攝一等歌韻和戈韻字,遇攝三等魚虞韻的莊組字。其中,果攝開合口字大多數(shù)同音,但“賀≠禍和”,有開合口的對立,所以應(yīng)該有兩個韻母。
(17)棘部。主要來源于曾梗攝三四等入聲字,臻攝深攝的個別入聲字并入。合口字較少,但是(弋=亦)≠(役),所以存在開合口的對立,有兩個韻母。
(18)釣部。主要來源于效攝三等宵韻部分字⑩宵韻字在本書中分別歸入釣部與流部,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和四等蕭韻字,流攝三等尤韻的影母喻母字、部分章組字、部分見組字。其中,宵=蕭,標=彪,所以本韻部只有一個韻母。
(19)流部。主要來源于流攝三等尤韻的精組字、日母來母字、部分見組字、部分曉組字、部分知組字、效攝開口三等宵韻影母字、喻母字、部分知章組字,以及個別幽韻字。由于“懮=夭=窈”,所以本韻部只有一個韻母。
(20)路部。主要來源于遇攝一等模韻的端系字、精組字、幫組字,遇攝三等虞韻的微母字①遇攝三等字“廬臚數(shù)”、流攝一等字“母姆戊瞀”并入。。
(21)生部。主要來源于梗攝二等庚韻和耕韻,曾攝一等登韻②曾攝三等字“憑”并入,梗攝三等字“盟”并入,江攝字“棒”并入。。由于(恒=行)≠(宏=弘),(庚=耕)≠(肱=觥),所以存在開合口的對立,有兩個韻母。
(22)目部。主要來源于通攝字,江攝個別字并入。由于“六=祿=綠”,一三等同音,所以不存在開合口的對立③但本韻部有33個同音字組,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一三等不同音的情況,如菊≠谷,宿≠速,有可能是聲調(diào)的對立,此處依據(jù)今臺山方言讀音暫擬作一個音。。
(23)學(xué)部。主要來源于宕攝一等鐸韻和江攝二等覺韻的大部分字。由于(學(xué)=鶴)≠(獲),(角=各)≠(國),所以存在開合口的對立。
(24)加部。主要來源于假攝二等麻韻的開合口字。由于“加≠瓜”,所以存在開合口的對立。
(25)富部。主要來源于遇攝三等虞韻的非組字(微母字除外),遇攝合口一等模韻的見組字、影組字④流攝三等尤韻的部分非組字“婦負富副”等并入。。
(26)客部。主要來源于曾攝一等德韻,梗攝二等陌韻麥韻。曾攝三等職韻的部分字如“側(cè)測域”、江攝開口二等覺韻“握”字并入。本韻部合口字較少,而且“畫=或”,所以不存在開合口的對立,只有一個韻母。
(27)法部。主要來源于山攝二等鎋韻黠韻,山攝合口三等月韻和咸攝合口三等乏韻的非組字,山攝開口一等曷韻的端組字、精組字、影母字。曾攝梗攝臻攝有個別字并入。由于(核=劾)≠(滑=猾),所以,存在開合口的對立,有兩個韻母。
(28)杰部。主要來源于山攝開口三等四等字,臻攝開口三等迄韻櫛韻字以及開口三等質(zhì)韻的部分字。由于“折=質(zhì)”,所以本韻部只有一個韻母。
(29)日月部。主要來源于臻攝合口一等沒韻,臻攝合口三等物韻術(shù)韻,臻攝開口三等質(zhì)韻的部分字,山攝合口三等月韻的見組字,山攝合口三等薛韻部分字,山攝合口四等屑韻字,山攝合口一等末韻的牙喉音字。本韻部字與“新眷部”字的來源大體一致,較為復(fù)雜,而且(吉)≠(骨)≠(決=厥),根據(jù)陽入相配的原則,本韻部應(yīng)該有三個韻母⑤但是無法判斷這種對立是否是由聲調(diào)的不同造成的。。
(30)曰曷部。主要來源于山攝開口一等曷韻的牙喉音字,山攝合口一等末韻的幫組字、端組字、精組字,山攝合口三等薛韻月韻的部分字,臻攝合口一等沒韻的幫組字、精組字,臻攝三等質(zhì)韻術(shù)韻物韻的個別字。本韻部開口字較少,沒有開合口的對立,因此只有一個韻母。
(31)赦部。主要來源于假攝開口三等麻韻⑥果攝三等字“茄靴”字并入。。
(32)爵部。主要來源于宕攝開口三等藥韻字。
(33)甘部。主要來源于咸攝一二等韻字,深攝三等侵韻的莊組字。
(34)謙廉部。主要來源于咸攝三四等韻字,深攝三等侵韻字(莊組除外)。本韻部有兩個來源,“今≠兼”與“林≠廉”,所以有兩個韻母。
(35)挾翕部。主要來源于咸攝三四等韻和深攝三等緝韻字(莊組除外)。本韻部有兩個來源,“十≠涉”與“級≠劫”,所以有兩個韻母。
(36)合部。主要來源于咸攝一二等韻字和深攝三等緝韻的莊組字與部分精組字。
(1)曾梗兩攝字合流后二分,其中曾梗攝三四等舒聲字歸在“英部”,入聲字歸在“棘部”;梗攝二等與曾攝一等舒聲字歸入“生部”,入聲字歸入“客部”。
(2)蟹攝字分在三個韻部,其中一等開口字(泰韻端系字除外)與合口一等灰韻的幫組字歸入“才部”,一等合口字(灰韻幫組字除外)與三四等合口字合并后歸入“舉部”①廢韻唇音字今方音與冀部字相同。,三四等開口字與二等開合口字以及一等開口泰韻端系字合并后歸入“太部”。
(3)效攝一等字獨立,歸入“高部”,效攝二等字與流攝一等字及流攝三等尤韻的莊組字、部分非組字、部分知組字、部分牙喉音字合并歸入“茂部”。
(4)效攝四等字以及效攝三等部分字與流攝三等尤韻部分字合并歸入“釣部”,效攝三等部分字與流攝三等尤韻部分字合并歸入“流部”。其中,效攝三等字的歸并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
(5)流攝三等字根據(jù)聲母的不同分別歸入“茂部”“釣部”“流部”“富部”。其中,見曉組部分字、莊組字、知組部分字、幫組部分字歸入“茂部”,章組字、影母喻母字歸入“釣部”,見曉組部分字、知組部分字、精組字、日母來母字歸入“流部”,幫組部分字歸入“富部”。
(6)宕攝開口三等舒聲字(莊組非組除外)歸入“良部”,入聲字歸入“爵部”,宕攝其余字與大部分江攝字的舒聲字歸入“方部”,入聲字歸入“學(xué)部”。
(7)止攝開口字中見組字、曉母字、來母字、幫組字歸入“冀部”,其他字與遇攝合口字合并歸入“詩書部”,止攝合口字與部分蟹攝合口字及部分遇攝合口三等字合并歸入“舉部”。
(8)山攝一等開口字(牙喉音除外)與二等開合口字及三等元韻唇音字合流歸入“顏部”,但不與一等合口字合流。山攝一等開口寒韻牙喉音字與山攝一等合口桓韻(牙喉音字除外)及山攝三四等合口喉音字合流歸入“干船部”。山攝開口三四等字合流歸入“見善部”。另外,山攝合口仙韻大部分字、合口元韻先韻的牙音字及合口一等桓韻的牙喉音字與臻攝字合流,并入“新眷部”。
(9)臻攝字除開口三等真韻的知章組部分字、影母喻母字及開口一等魂韻的個別字與山攝字合并,其他字都歸入了“新眷部”。
(10)遇攝一等字根據(jù)聲母的不同分別歸入“詩書部”“路部”“富部”,其中,端系字、精組字、幫組字歸入“路部”,牙喉音字除疑母字外歸入“富部”,歸入“詩書部”的字只有疑母字。
(11)遇攝三等字根據(jù)聲母的不同分別歸入“詩書部”“舉部”“歌部”“富部”“路部”,其中:知組部分字、章組字、疑母影母喻母日母字歸入“詩書部”,見組字(疑母除外)、曉母字、知組部分字、精組字、昌母字、泥來母字歸入“舉部”,莊組字歸入“歌部”,三等虞韻的非敷奉母字歸入“富部”,微母字歸入“路部”。
(12)果攝一等開合口同音,歸在“歌部”。
(13)咸深兩攝合流后二分,深攝字(莊組字除外)與咸攝三四等合并,舒聲字歸入“謙廉部”,入聲字歸入“挾翕部”;深攝莊組字與咸攝一二等字合并,舒聲字歸入“甘部”,入聲字歸入“合部”。另外,咸攝合口三等凡韻字與山攝字合流,并入了“顏部”。
(14)部分三四等字與一等字合并(今讀洪音),如雄部、茂部、太部、方部、舉部、歌部、目部等。
(1)平聲分陰陽。在英部下:丁叮端平≠聽廳透平≠廷庭亭停定平。在舉部下:(居裾見平=拘駒見平=據(jù)鋸見去=句見去)≠(區(qū)軀驅(qū)溪平=祛溪平)≠(劬衢瞿群平=渠群平)。
(2)清平聲字與清去聲字合流②這種現(xiàn)象在所有的舒聲韻部中都有出現(xiàn),此處只舉例說明。。在雄部下:中知平=終章平=鐘章平=種章去=眾章去。在茂部下:交郊蛟見平=較教見去=勾溝見平。在方部下:壯莊去=莊裝妝莊平。所以,去聲只有陽去一類。
(3)上聲分陰陽,部分濁上字歸入濁去。在見善部下:(繭見上=謇蹇見上)≠遣繾溪上≠件鍵群上。在路部下:睹堵肚端上≠土透上≠(杜定上=度渡定去=妒蠹端去)。在才部下:待怠殆定上=代袋逮定去。
(4)入聲分陰陽。在學(xué)部下:(作精入)≠(錯清入)≠(昨鑿從入)。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判定本書中至少有七個聲調(diào),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陽去、陰入、陽入。今臺山方言有八個聲調(diào),陰入字分為上陰入與下陰入[1],有調(diào)值的區(qū)別①臺山方言的入聲有多種不同的描寫:王力、錢淞生和鄧鈞分別記錄為四類,詹伯慧、張日升主編的《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中記錄為上陰入、下陰入、陽入三類,本文依據(jù)后者。,但二者的區(qū)別在本書中無法判斷出來。
本書中清平聲字與清去聲字同音,今粵方言中只有四邑方言區(qū)有古清平聲字與清去聲字讀同一個陰平調(diào)的特征[2](P142),因此基本上可以判定本書應(yīng)該是粵語四邑方言區(qū)韻書②本書版本眾多,書名也常有改動,其中一種版本書名為《活版校正同音字匯》(廣州學(xué)院前守經(jīng)堂機印本),該書中有一篆字印章,署有六字:家住石化山下,石化山即今日廣東臺山市的石花山,此印章可做一旁證。。廣東臺山人梅喬甫所編《新體通俗方音韻譜》的自敘中說道:“所以《五方元音》猶盛行于北方,《同音字匯》亦適用于四邑也,他若省佛之間,亦以《分韻字匯》通行。隨地而殊,各備其用,有不可少者?!盵3](P6)這一證據(jù)可作為本韻書所記錄方言歸屬地的明確證據(jù)。下面把書中聲韻調(diào)特點與王力、錢淞生《臺山方音》(1950年)③《臺山方音》中記錄了臺山四個地方的語音,此處只與書中的“臺山1”語音進行比對,“臺山1”所記錄語音為臺城語音。所記錄臺山方音[4]以及詹伯慧、張日升《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1987年)④新會方音的語音記錄目前只能找到1987年的材料,書中的新會方言發(fā)音人何傳閣時年六十九歲。所記錄新會方音[5](P1-381)進行比較(√表示相同,×表示不同,√×表示基本相同):
表3 聲母比較
表4 韻母比較
表5 聲調(diào)比較
另外,在三十六個韻部中,陽聲韻有十一個,入聲韻有十一個,陽聲韻入聲韻相配,具體情況見下表6:
表6 陽聲韻入聲韻相配情況
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四邑片的臺山語音和新會語音與書中所顯示出的特點基本一致,但是聲母特點中“知莊章組與精組聲母對立”這一條僅與今臺山方言一致①尤其是精組心母字在今臺山方言中的讀音為邊擦音[?],是臺山方言的顯著特征。,而在新會方言中兩組聲母已經(jīng)合流,所以我們可以判定書中所記錄的應(yīng)該是清代中晚期的臺山方言。
同時,將書中音系特點與《臺山方音》比較之后,我們可發(fā)現(xiàn)古今語音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主要是由于古今語音演變造成的(詳見后文),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根據(jù)各韻部字的中古來源及現(xiàn)代方言,并結(jié)合王力、錢淞生《臺山方音》所記錄方音,將書中聲韻母構(gòu)擬如下:
聲母:見[k]溪[kh]疑[?];曉[h]喻[j]影[?];端[t]透[th]泥[n]來[l];章[ts]昌[tsh]書[s];精[t?]清[t?h]心[?]②今臺山方言中,端組塞音字分別讀作[?]與[h],精組塞擦音字讀作[t][th],但由于本書中端母字未與影母合并,透母字未與曉母字合并,所以無法將精組塞音字擬音為[t][th],但精組中的心母字今讀作[?],所以將精組塞音字擬作[t?][t?h],這樣也比較容易解釋精組塞音字今讀[t][th]的原因。;幫[p]滂[ph]明[m]非[f]。
韻母:英部[e?][ue?],雄部[?u?],太部[ai][uai],茂部[?u],方部[??][u??],詩書部[i][yi][ui]③書中讀作[ui]的字只與疑母[?]相拼,如“吾梧吳悟晤午”等。,冀部[ei],舉部[y?i][u?i],才部[?i],見善部[en],新眷部[i?n][u?n][y?n],干船部[?n],顏部[an][uan],高部[eu],良部[i??],歌部[?][u?],棘部[ek][uek],釣部[iau],流部[iu],路部[ou],生部[a?][ua?],目部[?uk],學(xué)部[?k][u?k],加部[a][ua],富部[u],客部[ak],法部[at][uat],杰部[et],日月部[i?t][u?t][y?t],曰曷部[?t],赦部[i?],爵部[i?k],甘部[am],謙廉部[iIm][Im],挾翕部[iIp][Ip],合部[ap]。
(1)書中端組字仍獨立存在,但在王力、錢淞生《臺山方音》與《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所記錄的語音中,端組字分別讀作[?][h],其中,端母字為[?],透母字為[h],定母字依據(jù)聲調(diào)的不同分別讀作[?]、[h]。在今方音中,由于端組字分別與影母和曉母字合流,留下了空位,同時,精組塞擦音中的邊擦音[?]弱化直至脫落[6],在今方言中讀作了塞音[t][th]。我們認為,作者當時記錄的有可能是文讀音,或者端組字本身還沒有發(fā)生變化,但由于本書的具體出版年代無法確定,所以這一問題只能暫付闕如⑤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可以推斷《同音字匯》所記錄的語音可能在清朝初年或者更早,但由于缺乏版本依據(jù)和文獻記載資料,所以不敢妄下結(jié)論。。
(2)在“詩書部”中,詩≠書,治≠住,存在韻母的對立。但在《臺山方音》與《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對照》中,“詩書”同音,“治住”同音,這種對立已經(jīng)消失。其中,[yi]的介音[y]消失,與[i]合流;[ui]本來只與[?]相拼合,在變化過程中,其韻尾首先消失,然后在聲母[?]的影響下,韻母弱化脫落,變成了今方音中的聲化韻。
(3)書中止攝合口字與部分遇攝合口三等字及少量蟹攝合口四等字歸在“舉部”,但(居=拘)≠(龜=圭)、(祛=區(qū))≠(盔=窺),存在介音的對立,分別讀作[y?i][u?i]。但在《臺山方音》中,原書“舉部”中的止攝合口三等字中的牙喉音字記作[wEi],書中“冀部”字(來源于止攝開口三等牙喉音字、端系字、幫組字)記作[Ei][4],兩組字合流,而“舉部”中的其他字讀作[ui],也發(fā)生了語音變化。其中,[y?i]在發(fā)展變化中,介音[y]后移,變作[u],主要元音由[?]變作[e],合流因此產(chǎn)生,而[u?i]在發(fā)展過程中,主要元音[?]逐漸弱化,直至消失,變成了[ui]。
(4)書中山攝一等合口桓韻牙喉音字歸入“新眷部”,讀作[u?n],其他字歸入“干船部”,讀作[?n],主要元音不同。在《臺山方音》中,桓韻牙喉音字的韻母記作[??n],其他字的韻母記作[?n][4],只有開合口的區(qū)別。我們認為,[u?n]韻母經(jīng)歷了主元音后移的過程,變成了[??n]。
(5)書中臻攝開口三等真韻字知章組部分字、影母喻母字與山攝字合流歸入“見善部”,但在《臺山方音》中記錄為[in],已經(jīng)歸入書中的“新眷部”。其中,[en]的主要元音高化,變成了[in]。
(6)書中效攝三等字分別歸入“釣部”和“流部”,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在《臺山方音》中,原歸入“流部”的效攝三等部分字與四等字合流,歸入了書中的“釣部”。
(7)書中流攝三等字分別歸入四個韻部。在《臺山方音》中,只有莊組字仍然和效攝二等字及流攝一等字同音,讀作[au],其他原歸入“茂部”“釣部”“富部”的字今都已經(jīng)合流,歸入了書中的“流部”。但“茂”“釣”“富”“流”四部的區(qū)別仍然存在,只是效攝三等字與流攝三等字中部分字音發(fā)生了變化,并未影響整個音系格局。
(8)書中深攝字(莊組字除外)與咸攝三四等合并,舒聲字歸入“謙廉部”,入聲字歸入“挾翕部”。其中,“謙廉部”的語音區(qū)別在《臺山方音》中仍然保留,不過讀音分別變作[im][Iam][4]。其中,深攝字[iIm]中的主元音受介音的同化逐漸消失,變作[im],咸攝三四等字[Im]中的主元音高位裂化為復(fù)合元音[Iam]。與“謙廉部”相配的“挾翕部”也經(jīng)歷了相同變化,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