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以姝 周天梅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UIAs)在普通人群中較為常見,在全球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約為3.2%[1],而我國流行病學調查則顯示發(fā)病率約為7%[2]。隨著頭顱CTA、MRA及DSA等醫(y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進步,小直徑顱內動脈瘤(IAs)檢出率增高,但偶然發(fā)現的UIAs是否需要處理、一旦破裂影響其預后的危險因素等問題目前均未形成統(tǒng)一定論,且小動脈瘤的大樣本臨床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旨在探討直徑<5 mm的IAs破裂的危險因素及破裂所致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杭州市中醫(yī)院102例經CTA或DSA檢查確診的直徑<5 mm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經DSA或CTA確診的直徑<5 mm的單發(fā)UIAs;(2)頭顱CT診斷有SAH,并經DSA或CTA證實為直徑<5 mm的顱內責任動脈瘤(均為單發(fā))。排除標準:(1)資料不全;(2)頭顱CT診斷有SAH,但DSA陰性;(3)既往有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史;(4)多發(fā)顱內動脈瘤;(5)既往有UIAs治療史。其中未破裂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齡43~83歲,平均年齡(62.56±10.27)歲;破裂組75例,男29例,女46例;年齡18~84歲,平均年齡(59.15±11.81)歲。根據出院后28 d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分級將破裂組分為預后不良組(I~III級)和預后良好組(IV~V級)。預后不良組29例,男14例,女15例;前循環(huán)動脈瘤18例,后循環(huán)動脈瘤11例;Hunt-Hess分級IV~V級15例,I~III級14例;行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3例,血管內介入治療14例,保守治療12例。預后良好組46例,男15例,女31例;前循環(huán)動脈瘤25例,后循環(huán)動脈瘤21例;Hunt-Hess分級 IV~V級2例,I~III級44例;行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7例,血管內介入治療24例,保守治療15例。
1.2 方法 分析未破裂組和破裂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基礎疾?。ǜ哐獕翰?、糖尿病)、動脈瘤特征(部位、形態(tài))。對破裂組患者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進行單因素分析,并對其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或等級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破裂組與未破裂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破裂組和未破裂組在糖尿病、動脈瘤部位及形態(tài)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破裂組與未破裂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2.2 破裂顱內動脈瘤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資料比較 兩組在Hunt-Hess分級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破裂組與未破裂組患者動脈瘤特征比較(n)
2010 年SONOBE等[3]對374例患者共448個直徑<5 mm的IAs進行平均41個月的隨訪,發(fā)現年齡<50歲、高血壓、多發(fā)動脈瘤及直徑≥4 mm為破裂的獨立預測因素;2013年GURESIR等[4]對直徑<7 mm的前循環(huán)小動脈瘤的研究發(fā)現類似結論,認為年齡<50歲和高血壓為破裂的獨立危險因素。本資料結果顯示,未破裂組和破裂組在高血壓、年齡<50歲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15年UIAs管理指南中指出,和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 IAs更易增大及破裂[5]。PALIWAL 等[6]與XU K等[7]在研究中均發(fā)現,女性為IAs破裂的獨立預測因素。本資料中,破裂組女性患者(61.33%)比未破裂組(44.44%)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性別對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影響可能與女性激素水平相關,絕經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動脈管壁膠原蛋白含量減少,從而引起管壁彈性降低、脆性增加,IAs破裂出血風險升高[8]。
患者血糖水平對IAs破裂的影響目前尚有爭議。CAN等[9]研究發(fā)現降糖藥物使用與IAs破裂破裂呈負相關;而SCHLENK等[10]認為高血糖與IAs的破裂無明顯相關性。本資料結果顯示,與破裂組相比,未破裂組糖尿病患者比例顯著增高,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赡芘c破裂組患者平均年齡更小、糖尿病患病率低及糖尿病漏診相關。仍需大量本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驗證。日本未破裂腦動脈瘤研究(UCAS)顯示,前交通、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增高[11]。WIEBERS等[12]對1692例患者、2686個未破裂動脈瘤的隨訪研究發(fā)現,無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史、直徑<7 mm的前循環(huán)動脈瘤無破裂,而后循環(huán)、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達2.5%/年。而2013年日本札幌對直徑<5 mm的小動脈瘤研究則發(fā)現破裂與動脈瘤部位無關[13]。本資料結果顯示,動脈瘤部位為破裂的危險因素,破裂組前、后交通動脈瘤比例顯著增高,而未破裂組頸內動脈瘤比例更高,這與UCAS研究結論一致。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IAs具有低壁切應力、高振蕩切變指數的血流動力學特征,因而更易發(fā)生破裂[11]。本資料同樣顯示不規(guī)則形態(tài)動脈瘤為破裂的危險因素。
既往研究多表明,年齡≥60歲的aSAH患者病死率顯著高于中青年[14];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aSAH患者病死率明顯升高[15]。本資料中,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在年齡、基礎疾病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較少相關。動脈瘤Hunt-Hess分級對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體征和意識狀態(tài)等進行綜合評估,分級越高,預后越差;WATANABE等[16]研究顯示分級為III~V級的aSAH患者,預后良好率明顯降低。本資料中,預后不良組Hunt-Hess分級IV~V級患者比例明顯增高。
顱內小動脈瘤一般破裂風險較低、臨床癥狀出現較少,然而一旦破裂導致的SAH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顱內小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內科保守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及開顱夾閉手術,后兩種干預措施各有利弊。KOTOWSKI等[17]Meta分析顯示,開顱夾閉動脈瘤的總體病死率為1.7%,致殘率為5%,術后1年總體轉歸不良率為6.7%;但對動脈瘤的再生長可提供更長久的預防保護。而國際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試驗(ISAT)則發(fā)現血管內彈簧圈治療優(yōu)于開顱夾閉治療,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18];但手術受動脈瘤大小及形態(tài)的限制,同時有術后動脈瘤再生長、輻射暴露的風險。目前,對于治療方式的選擇尚無統(tǒng)一標準,需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動脈瘤部位及大小、瘤體形態(tài)等因素。
臨床工作中偶然發(fā)現的無癥狀小直徑UIAs,是否需處理預防其破裂,需全面評估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動脈瘤部位及形態(tài)是否規(guī)則。而對于已發(fā)生破裂的IAs,也需全面評估動脈瘤形態(tài)、大小、部位等,以選擇保守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或開顱夾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