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藏族,四川小金縣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先后在《人民日報》《民族文學》《散文》《西藏文學》《草地》《散文詩》《青海湖》等報刊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若干。作品曾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小說月報》等刊物轉載,并被翻譯為蒙古、藏、哈薩克、朝鮮等少數(shù)民族文字以及英文。出版有文集《西部情懷》、中短篇小說集《酥油花》和長篇小說《阿依姆姆》,曾獲四川少數(shù)民族文學獎。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詩仙李白一臉虔誠地仰望黃河從重重白云間奔瀉而下,又滿懷眷戀地目送黃河蜿蜒如龍浩蕩東去,匯入浩瀚無際的大海。
黃河。是以什么樣的氣勢,讓“天子呼來不上殿”的詩仙低下了驕傲的頭顱?讓浪漫豪放的李白發(fā)出如此柔情的喟嘆?我想,他仰望的,不只是黃河源于云端天河般的地理高度,喟嘆的,也不只是悠悠黃河茫茫萬里的時空長度。
今天,我們從飛機上鳥瞰黃河如帶靜默,從熒屏里觀看黃河如野馬奔騰,從攝影和繪畫中欣賞黃河的壯美神秘。隨著角度的變換,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黃河,得到的是不一樣的感悟。
然而,似乎今天很少有人像李白那樣仰望黃河了。
仰望黃河,不是簡單的視角問題。
仰望,不是一個純粹的觀望姿勢,它是一個飽含深情、富有儀式感的精神形態(tài)。
仰望黃河,在這個莊重而虔誠的姿態(tài)里,有對上天的敬畏,有對先祖的緬懷,有對故土的眷戀,有對歷史的追問和探尋,有對未來的思索和憧憬。
一、甘甜的乳汁
黃河,古稱河,也叫中國河。
早在堯舜時,黃河已是一條有名的河流?!渡袝?禹貢》中就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的記載,《山海經(jīng)》中也有“河出昆侖”之說。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水是萬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近于道?!痹杏巳A夏民族的黃河,就是中華大地這位母親甘甜的乳汁。
黃河發(fā)源于海拔4800多米的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qū)),最后流入渤海。黃河是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大河,也是世界長河之一,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由于河流中段流經(jīng)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此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每年都會攜帶16億噸泥沙,其中有12億噸流入大海,4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漂流的泥沙閃耀著金子的光芒,這就是黃河名稱的由來。
黃河的正源叫卡日曲??ㄈ涨?,藏語意為紅銅色的河。這條最初由五條寬約一米、深不足三尺的潺潺小溪水匯成的小河,到了藏語意為“炒青稞的鍋”,流到約古宗列時,已變成十米寬、近兩米深的小河。
在約古宗列這個東西寬40公里,南北長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nèi),由一百多個珍珠般的小水泊匯聚成的星宿海,是黃河第一個加油站。從星宿海滿天繁星般眾多的小湖泊和頗具神秘詩意的名字,就可以想見幼年黃河的不同凡響和未來必然的萬千氣象。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北藭r彼地的涓涓黃河,因為天生具有大海的胸懷和美德,還在襁褓和搖籃之時,雪山之父就為他獻出自己的精血,成長的過程中,眾多湖泊賜予他無盡能量: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一路前行中,不斷有河流投奔而來: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黃河奔流著。
黃河水攜帶著泥沙,也攜帶著營養(yǎng)豐富的礦物質(zhì),把沿河貧瘠的灘涂變成了肥沃的良田。
河水漫卷浸潤,幻化成祥云和甘霖,把生命之源無私賜予蒼茫大地。
于是,青藏高原上的若爾蓋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河曲馬迎風奔馳,丹頂鶴踏浪起舞;寧夏河套平原魚躍稻香賽江南,枸杞烏黑、葡萄鮮紅荒漠變綠洲;黃土高原高粱紅、玉米黃,溝溝壑壑把信天游唱;中原大地稻花香,風吹田野翻麥浪……
有了黃河甘甜乳汁的哺育,中華民族的先民開始在黃河兩岸現(xiàn)身。
早在舊石器時代,山西侯度猿人、陜西藍田猿人,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內(nèi)蒙古烏審旗大灣溝晚期智人,就臨河而居、憑河而興,他們濯黃河之水出行,枕黃河濤聲入夢。在黃河甘甜乳汁的滋養(yǎng)下,演繹著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續(xù)的生命故事。
二、滾燙的血脈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文明的搖籃。
自古至今,這顆藍色星球上有過的人類文明,無一不誕生在河流的兩岸。
古埃及與尼羅河,古巴比倫與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印度與恒河、印度河,中國與長江、黃河。世界上存續(xù)過的四大文明古國,他們的名字,始終與大江大河緊緊相連。他們的命運,始終與河水同豐同枯。唯有中國,同黃河一起走到了今天,并繼續(xù)浩蕩前行。
曾經(jīng)乳汁一樣滋養(yǎng)過沙漠荒原、河谷山川,哺育過蕓蕓眾生的黃河,經(jīng)過億萬斯年的流淌,成為搏動有力、滾燙熱烈的血脈。
華夏先祖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原初記憶映照在奔流不息的河流之上;上下追問的苦苦探索,披荊斬棘的奮勇開拓,早已深深融入滾燙熱烈的血脈之中。
舊石器晚期的創(chuàng)世神、人首蛇身的伏羲,發(fā)明了占卜八卦,創(chuàng)造了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結繩為網(wǎng)、教授人們漁獵的方法,發(fā)明了瑟、并創(chuàng)作曲子,教人們知道了什么是音樂之美。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開始形成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黃河文化的形態(tài)不斷呈現(xiàn),中華文明有了緣起。
上古時期,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軒轅氏,戰(zhàn)勝蚩尤定居黃河岸邊的中原,炎黃子孫自此繁衍。
土層深厚、質(zhì)地勻一、結構疏松的黃土,極易于耕作。黃土中富含的鈣磷鉀等礦物質(zhì),又為耕地提供了足夠的營養(yǎng)和肥力,炎黃子孫開始栽培粟和黍,農(nóng)業(yè)文明從此發(fā)端,農(nóng)業(yè)中國坐胎成形。
今天,河南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qū)的向陽山上,炎黃二帝的巨型塑像,成為震撼人心的一大景點。炎黃二帝的塑像高106米,塑像北依邙山,面向黃河,在黃河母親慈愛的水光照耀下,黃河的優(yōu)秀兒子炎黃二帝,眼里飽含著對黃河的敬畏和眷戀,目送浩浩黃河滔滔奔流。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有這樣一個充滿殺機、扣人心弦的橋段:秦王嬴政沒有降服進貢的寶馬,從馬背上狠狠摔下,惱羞欲怒之時,年輕氣盛的弟弟成蟜不顧朝廷禮制,君臣忌諱,翻身上馬,一番搏殺,成功降伏了那匹寶馬。
觀眾們除了為那不諳世事的成驕捏了一把汗,肯定不會去探究那匹寶馬的由來歷史,那就是助秦朝一統(tǒng)天下的名馬——河曲馬。
其實,統(tǒng)一六國、廢除分封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和度量衡的秦始皇,除了自己的英明神武,有李斯王翦等一撥謀臣猛將輔佐,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黃河上游川甘青結合部成千上萬的河曲馬的貢獻。在冷兵器時代,秦軍的能征善戰(zhàn),秦國河曲戰(zhàn)馬的驍勇忠誠,成為秦橫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重要殺器。
當然,彼時尚未載入歷史的那些放牧河曲馬的部族和小國,不經(jīng)意間,就參與了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大事,并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詩人李白這首詩,講的就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在黃河中游的河南省洛陽市伊闕有個龍門,傳說只要鯉魚跳過這個龍門,就會幻化為龍。于是所有鯉魚都朝著這個地方集聚,爭先恐后地朝向高高的巖坎飛躍,盡管魚兒們摔得遍體鱗傷,甚至粉身碎骨,依舊前赴后繼,在所不惜。
那些鯉魚的精神多像黃河和她的兒女們啊,為了心中的理想敢于舍生取義,為了奮斗的目標而隱忍包容、愈挫愈勇百折不撓!
時間一晃到了近代。
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軍為了抗日救亡,過湘江、渡赤水、翻雪山、過草地,歷經(jīng)艱難,九死一生,終于到達陜北,在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建立陜甘寧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他們舍生忘死的浴血奮戰(zhàn),只為抵御外辱、保護黃河母親、謀求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里
游擊健兒逞英豪
保衛(wèi)家鄉(xiāng)
保衛(wèi)黃河
保衛(wèi)華北
保衛(wèi)全中國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創(chuàng)作于黃土高原的《黃河大合唱》,激起萬千中華兒女對山川壯美、歷史悠久的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凝聚起強大的奮力抵御外辱、誓死保家衛(wèi)國的斗志。
保衛(wèi)黃河!
黃河。不再是河流這樣一個純粹的地理名詞,她已經(jīng)升華成祖國母親、民族精神血脈這樣一個莊嚴神圣的意象。
唐代高僧玄奘奉命去西天取經(jīng),離開長安時,唐太宗親率大臣為他餞行,并贈送他一捧黃土。唐太宗深情地對玄奘說,“寧念本鄉(xiāng)一捻土,莫愛他國萬兩金!”過去,山東、河南一帶的人不管是闖關東還是漂洋過海,臨行前,都會對黃河三拜九叩,含淚揣上一捧黃土。吟游詩人余光中寫道:“我的血管是黃河的支流,中國是我的中國。”
歌手張明敏深情的歌唱道:“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xiāng)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在中華兒女的心里,黃河已然成為慈祥的母親,成為自己永遠無法割舍的血脈親情和不會忘卻的根和魂。
三、五彩的文脈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黃河是氣勢磅礴的,黃河是自強不息的。從海拔4800多米的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到山東省東營市海拔1米的入??冢婵芍^:“茫茫征途逾萬里,浩大落差近五千!”黃河出千重雪山,繞萬頃草原,滋潤茫?;哪?,澆灌千里良田,百折千回,奔流不息。所經(jīng)之處,自強不息的生命之花競相綻放。
黃河是無私包容的。黃河水滋養(yǎng)的這片土地,生機盎然。千百年來,上游已然成為牛肥馬壯,羊似珍珠的畜牧區(qū),中游是沃野千里、風吹麥浪的農(nóng)業(yè)區(qū)。黃河水滋養(yǎng)的這片土地上,文明之花次第盛開:從《竹書紀年》《史記》到《資治通鑒》,從《熹平石經(jīng)》《蘭亭序》到《清明上河圖》,從麥積山、敦煌到云岡、龍門等藝術寶庫,從《考工記》《禹貢》到《夢溪筆談》,象征古代先進物質(zhì)文明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天文歷法、數(shù)理算術、傳統(tǒng)醫(yī)藥、水利灌溉以及四大發(fā)明都產(chǎn)生于黃河流域。炎黃始祖?zhèn)髡f、諸子百家思想、曠世史學、文學巨著、宗教信仰、倫理觀念也誕生在這里。
黃河是積極開放的。黃河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懷,熱情的姿態(tài)吸收著域外文化的精華,并不斷地把自己推向世界,借助絲綢之路等文化橋梁,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花剌子模文明、印度文明和遠東文明得以聯(lián)結、傳播和交融,不經(jīng)意間,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人類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
黃河是謙遜向善的。黃河流域的農(nóng)耕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自然倫理觀,要求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必須應時、取宜、守則、和諧,順應自然規(guī)律,做到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直到今天,都深刻的影響和規(guī)勸著我們的言行舉止。
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黃河流域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書法、繪畫、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藝術的高峰;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始于西安,東漢至隋唐時始于洛陽,西安、洛陽在當時是對外文化交流、商業(yè)貿(mào)易的國際大都市,由此,中國歷史上以黃河文明為核心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
四、呵護母親河
盡管黃河母親一樣慈愛無私,倘若得不到善待,她也會像暴戾的孽龍,變得乖張兇殘。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史載“黃河六徙”,說的就是黃河六次大的改道。據(jù)統(tǒng)計,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26次,大的改道6次。
改道或決堤的黃河,如脫韁野馬橫沖直撞,肆意踐踏,破壞力驚人。洪水所到之處,城毀村覆,生靈涂炭。
在人類蒙昧時期,人們對黃河的威力束手無策,只有寄希望于上蒼和神靈。于是,從史前時期開始,人們對黃河的祭祀便層出不窮,從未間斷。
據(jù)《竹書紀年》載:黃帝、帝堯、帝禹都曾祭拜過黃河,堯禪位于舜時,就舉行了隆重的黃河、洛河祭祀儀式。 “洪水既平,歸功于舜,將以天下禪讓之,乃潔齋修壇于河、洛,擇良日率舜登首山,遵河渚。”“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東沈壁于洛。禮畢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龜負書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壇。其書言當禪讓舜,遂讓舜?!眻蚨U位于舜必須經(jīng)過黃河的認可,可見當時黃河祭拜在祭祀系統(tǒng)中規(guī)格有多高。
《禮記·王制》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大川之在其地者。魯人祭泰山,晉人祭河是也?!币簿褪钦f,只有天子和黃河經(jīng)過其境內(nèi)的諸侯國的諸侯才有權力祭拜黃河。
秦橫掃六合,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國家祭祀黃河也有了定制,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定祭祀河瀆之神于臨晉(今陜西大荔縣),定于公元前221年,命祠官祭祀河神,這應該是封建社時期最早的國家級祭祀黃河活動。
黃河水患高發(fā)的時期,祭祀黃河的活動就愈加頻繁。
歷代君王,除了在中下游定期祭祀黃河,還專門派要員遠溯河源。元世祖命榮祿公都實佩戴金虎符,千里西赴青藏高原祭拜河源。大清朝對黃河祭拜最為重視,成為尊禮祭河的大成時代,康熙年間先后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從北京前往青海河源之地祭祀黃河。
歷代封建君王敬畏黃河,甚至把祭祀黃河上升為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行為。其根本原因,在于治河技術的落后,治河能力的薄弱,統(tǒng)治者心中只有社稷王位,少有黎明蒼生。他們害怕天怒,而不懼人怨。把治理黃河、防治水患這個關乎百姓生死的大事,推諉給無言流淌的黃河,把因治河不力造成的滅頂災難,歸咎于河神的發(fā)怒和天譴。
更有甚者,為了一己之私而不顧萬千民眾的生死,故意決堤放水。
1938年6月,蔣介石為了阻止日軍土肥原14軍團的進攻,企圖以水代兵,下令炸毀黃河大堤的花園口段。當負責指揮決堤的國軍將領劉和鼎提出反對時,蔣介石竟然這樣說道:“這次決口有關國家民族命運,沒有小的犧牲,哪有大的成就,在這緊要關頭,切戒婦人之仁,必須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做,克竟全功。”
黃河花園口決堤,雖淹死日軍7000余名,卻導致黃泛區(qū)大約89萬百姓喪生,1200多萬人流離失所。蔣介石這一決定,使得未來七年之內(nèi),河南、蘇北、皖北地區(qū)哀鴻遍野,無數(shù)耕地被淹沒,百姓餓死無數(shù),瘟疫橫行,也為后來震驚中外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埋下了人禍的伏筆。為了掩蓋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自己的草菅人命,蔣介石命令程潛等核心要員嚴守秘密,并宣傳說黃河是被日軍飛機炸毀。
毛澤東一直把黃河當作“無字之書”而情有獨鐘,他多次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在他心里,黃河不僅僅是一條河,而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是與中國人民同宗同種的患難兄弟。1952年,作為百廢待興的國家主席,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就專門到黃河進行實地考察,并發(fā)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
習近平更是在一年當中4次考察黃河,他語重心長地告訴隨行人員:“我們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幾度繁華、幾度衰落。歷史上有很多興衰都是連著發(fā)生的,要想國泰民安、歲捻年豐,必須善于治水?!?/p>
習近平諄諄告誡大家:“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xù)發(fā)展的千秋大計。”
經(jīng)過多次深入黃河上中下游實地考察和論證,習近平提出了必須保護好青藏高原河源的“水塔”,嚴格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ǎn)”原則,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質(zhì)量發(fā)展”等一系列保護和治理黃河的科學措施,構建起保護和治理黃河的“四梁八柱”。
并推行“河長制”,要求各級干部肩負起保護黃河的歷史責任,他發(fā)出倡議,號召沿黃各族各界行動起來,共同呵護母親河,確?!耙唤逅驏|流”。
今天,沒有了繁瑣神秘的祭祀儀式,有的只是對黃河的無比尊重和深深的熱愛。
2022年仲春的一個清晨,川西高原的九曲黃河第一灣,出現(xiàn)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場景:近兩萬牧民群眾和干部職工騎著馬、趕著牦牛、騎著摩托來到黃河岸邊,把一棵棵高原紅柳和杉樹苗種在八十里長的河堤邊,他們用汗水呵護著黃河上游的清凈安瀾。
五月中旬的一天,我驅車近千里,來到若爾蓋大草原麥溪。我伏下身,滿懷虔誠的把一株株樹苗種在河水侵蝕的黃河岸邊,以微薄之力保護上游的一彎清澈,獻上對黃河的綿綿祝福。
夕陽西下,黃河閃爍著金色的波光,慢慢向遼闊草原的遠處流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句古詩突然從我胸中涌出。遠處,天地相銜的地方,黃河好像又流回到了天上。
我抬頭仰望著,心里熱乎乎的,眼中有了淚光。
本欄目責任編校:周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