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凌
開展文學名著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認識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史。學生通過閱讀名著,了解到某一時期的社會發(fā)展,加深對歷史的認知,開闊自己的思維,增加語文知識。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語文課本中,閱讀名著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學習到語文課本以外的知識,豐富知識結構,發(fā)散學習思維,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在初中階段教學過程中,名著導讀的教學實際效果是不明顯的。語文教師面臨升學壓力,開展文學名著閱讀在短時間內(nèi)很難改變學生的成績,導致開展名著閱讀“有地位,無課時”的情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閱讀功利性的影響,使名著閱讀成為“虛假閱讀”,學生僅僅呈現(xiàn)閱讀學習的“架子”而已。
名著是人類文明發(fā)展所形成的精華,學生進行閱讀時,可以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僅僅是將自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讓學生熟記考點,使學生在考試時取得好成績,然而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自己學習能力的發(fā)展。[1]
學生進行閱讀時,是很難自行開展閱讀的,主要依靠教師的引導。而教師普遍認為名著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在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依靠自己,教師沒有時間進行指導。即使是在名著導讀的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也是不同步的,教師僅僅圍繞教學內(nèi)容教授,學生僅僅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或者有的教師僅僅關注應對考試,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有的教師根據(jù)考試重點進行講解分析,便于學生進行自學,這種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名著教學本身的意義。
如此“過場化”的導讀,很容易使學生的閱讀進入困境之中,也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的學生甚至對名著閱讀產(chǎn)生反感,進而反感語文課程。教師應該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明確名著閱讀指導工作對學生的重要性。
在一切快節(jié)奏的今天,學生名著閱讀的興趣大多傾向于“短、小、精”,圖文并茂、文字簡短的文章。然而許多名著篇幅都很長,離我們現(xiàn)實生活也比較遠,學生并不喜歡閱讀,他們更傾向于漫畫形式或者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形式來了解名著。大多數(shù)初中生在進行語文閱讀時,相對于思想深刻、內(nèi)容豐富、難于理解的名著,他們更加喜歡情節(jié)比較有趣、插圖多樣以及思想比較簡單的網(wǎng)絡文學作品。[1]
名著閱讀可以啟發(fā)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開闊自己的思維,并且可以讓學生形成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大多數(shù)初中學生的自學能力比較低,在語文閱讀的選擇時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代替學生進行學習方面的思考,這導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較低,學生感覺自己在進行語文閱讀時無從下手。如此錯誤的教學指導,使學生很難形成獨立閱讀思考的習慣,更無法提升閱讀能力。
針對初中學生不能獨立閱讀語文名著的問題,如果教師沒有真正讓學生形成獨立閱讀的習慣,那么就很容易使得學生走向“兒童中心主義”的極端現(xiàn)象。名著閱讀時,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堅持自己的“導”與學生的“讀”有機結合,這是名著閱讀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名著的“導學”進行闡述。
初中生在學習名著時會感覺到無從下手,如果教師不及時進行指導的話,那么學生就很容易對閱讀產(chǎn)生負面情緒,這會對學生的語文閱讀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名著導讀的教學效果會直接影響初中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階段,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制訂與之配套的、合理的教學計劃來進行名著閱讀。第一,確定閱讀目標,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并且主動積極地進行閱讀;第二,關注書本導讀部分的專題,讓學生的閱讀有支架,由專題指向進行閱讀;第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不同的學習方法:略讀法,先認識到文章的大概意思;速讀法,篩選重點,把握重點語段,縱觀整篇文章要旨,采用直接閱讀法和整體認知法,不斷提高閱讀速度;精讀法,針對不同的文本,有“輕重主次”地進行選擇性、重組性閱讀。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將文章中重要的并且有意義的部分進行批注,方便后期學習和研究。如此學習就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吸收。比如,在針對《水滸傳》設計閱讀計劃時,可以以精讀法為主,以寫讀書筆記為輔,讓學生把十幾個重要的人物從108將中“拎”出來,整合梳理相關聯(lián)的回目,厘清主要人物相關經(jīng)歷的前因后果,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寫讀書筆記。這樣有章法地進行閱讀,學生才會有大的收獲。
學生在進行名著閱讀時最缺乏的是什么?不是在教學中進行閱讀指導,也不是讓學生寫文章的大概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所以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進行閱讀教學中,通過“讀前導讀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引導學生組成讀書小組,選定探究題目,做好讀書計劃;通過“讀中研讀課”,指導學生交流讀書體會,研討焦點話題,進行質(zhì)疑問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層次;通過“讀后分享課”,運用口頭報告、現(xiàn)場表演、多媒體融合等形式指導學生分享、展示、匯報讀書成果,并進行評價反思。教師在指導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時,還可以將這種方式運用到名著閱讀中去,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開發(fā)自己的大腦,在進行經(jīng)典片段的閱讀和理解時,教師可以發(fā)揮中介的作用。[2]
文學作品不僅有精華,還有糟粕,因此,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很好地閱讀名著,還要幫助學生選擇好的作品進行閱讀,去荒存精。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傳承古典文化之美,感受到時代文化的脈搏和氣息,在書海中找尋真正的自我。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互動的形式,在課堂內(nèi)外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舞臺,比如在閱讀《昆蟲記》時,教師可以開展開卷游戲,跳讀文本。通過“搶答”“尋寶” 等游戲活動,把書本里的一些典型的昆蟲描寫細節(jié)做成搶答題,讓學生體驗經(jīng)典作品之趣?;蛘唛_展專題探究閱讀方式,通過設計“蟲性和人性連連看”以及“昆蟲斗爭法庭審判小品”兩個開放性的競賽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閱讀全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鋪天蓋地的網(wǎng)絡信息充斥在信息世界里,其中許多網(wǎng)絡小說,由于其情節(jié)緊湊、內(nèi)容豐富,給學生帶來了閱讀享受。低俗化的閱讀僅僅是讓學生記得故事緣由,而拋棄了文章的精華所在,這些“快餐式”的閱讀是沒有營養(yǎng)的,不僅拉低了閱讀質(zhì)量,也會使學生的閱讀觀念出現(xiàn)偏差,模糊了名著和通俗小說之間的界限。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達到“不需要教”,而是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讓學生擁有識別文章的“慧眼”,正確地采用“鑒賞者取向”的方式來進行閱讀??偠灾抡n標強調(diào)的“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可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從此告別低俗化的閱讀。[3]
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時,成績成為對學生能力判斷的第一標準,然而名著閱讀是沒有捷徑的,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名著,教師和學生都要擯棄功利化和過場化的思想,樹立正確的認識態(tài)度以及對文章的評價能力,只有不斷積累,才能不斷收獲。學生在進行深入閱讀時,其不僅能拓寬自己的視野,還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益處。
初中名著導讀教學主要是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得到提高,形成一種獨立的閱讀方式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