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隆回一都茶園為例"/>
吳競藝,李定芳
(1.邵陽學院,湖南邵陽 422000;2.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南邵陽 422000)
茶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傳說茶是發(fā)乎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目前茶農人數約8000萬人,而從事茶葉生產供銷和科研教學工作總人數約1億人。茶葉是農村產品中大宗商品之一,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而茶產業(yè)應該是集“茶葉+裝備+智能”為一體,未來還要加入更多元素。要推進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三化”并行,打造未來茶園裝備制造業(yè)新優(yōu)勢。從原來的單機、半自動、半手工到今天的自動化、智能化,我國茶園機械化歷時20多年逐步壯大。
目前,機械化是茶產業(yè)追求的最大特征之一。隆回一都茶園機械化程度極高。通過對隆回一都茶園的考察,深入了解制茶工廠在內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借此機會簡單梳理一下茶葉從采摘、毛茶、精制到流通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機械化模式。
隆回一都茶園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除了品評會參賽用茶和少量特制茶用人工手采茶外,其余全部為機械采摘制作。如今,新型采茶機已可以通過傳感器實現自動駕駛和無人采摘。采茶機的技術還可以用于大規(guī)模的蔬菜采摘。
采茶機采收的鮮葉,運至工廠后便進入毛茶制作工序。以煎茶為例,毛茶制作可分為1~7道工序,每道工序對應一種制茶機械。毛茶基本以深蒸制法為主,以下制法是深蒸煎茶的標準工序。深蒸、淺蒸制法工序基本相同,除了蒸青時間更長外,在粗揉工序之前,一般會用葉打機進行前期處理。在進入正式制作前,鮮葉會被傳送至類似于集裝箱的鮮葉管理機里等待加工,內置的攪拌機時不時轉動幾下以防鮮葉堆熱。蒸熱也就是蒸汽殺青,生葉流量計會控制鮮葉進入蒸機的量,產生蒸汽的裝置將熱蒸汽輸送到蒸機中,經過約25~60 s左右(根據鮮葉的硬度及深蒸程度而不同)的蒸熱后送至冷卻機進行冷卻處理。蒸機主要有旋轉攪拌式和傳送帶式兩種,前者通過旋轉攪拌在蒸熱的同時給葉片壓力,可以效率更高地進行殺青;后者則將鮮葉鋪在可移動的金屬網上進行蒸熱,多用于深蒸煎茶的蒸青。煎茶的主要制作環(huán)節(jié)就是揉捻,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制茶師通過手工揉捻,而機械則將手工工序翻譯為機器語言,并將揉捻分為粗揉、揉捻、中揉、精揉等步驟。除去揉捻沒有加熱水分保持不變外,其他三個環(huán)節(jié)都通過吹送熱風使鮮葉含水量不斷降低,最終毛茶制成時含水量會降至約5%(干量基準)。而揉捻的目的是去除莖中的水分,使葉片含水量均勻,以便后續(xù)的揉捻和成形。最后的精揉工序除了繼續(xù)降低含水量外,另一個目的是揉成煎茶典型的針狀。揉盤底部的火爐會將鮮葉加溫至約40℃,經過40 min左右的揉捻后含水量會降至約13%。經過數次揉捻成形之后的鮮葉會被傳送至干燥機,利用90℃左右的熱風進行20~30 min左右的干燥工序,使最終毛茶含水量降至5%以下。至此煎茶的毛茶制作即告完成。通常100 kg的鮮葉可制成約21~23 kg(根據鮮葉嫩度有細微差別)左右的毛茶。
毛茶被運至各品牌茶企的精制工廠后,還須經過焙火,篩選以及拼配等精制工序。焙火工序一是提香,二是進一步降低含水量以便保存。通常用80~120℃的火溫烘焙不超過30 min。等級較高的煎茶為了保持葉片顏色焙火溫度相對較低。篩選工序可以進一步分為篩分、風選、木莖分離等子工序。篩分通過回篩機將茶按大小篩分出來,將粗大和細小的部分去掉后留下的成為“本茶”,留在篩上的粗大的葉片稱為“頭茶”。等級較好的“頭茶”隨后由切斷機切斷,和“本茶”混在一起制成煎茶,等級一般的則會用來制作番茶、焙茶以及玄米茶等。風選工序則通過風選機,把茶按重量再次篩分,可以將已成粉末狀的茶吹掉。木莖分離主要分為靜電式和色彩式兩種機械,靜電式將干燥的茶置于高壓電下,利用葉片與莖的不同靜電性質將莖吸出;色彩式則利用葉片與莖的顏色差異將莖分開,辨識精度上要高于靜電式,缺點是效率較低。去除的木莖及較細的莖片等部位,可用來制作莖茶(棒茶)。最后經過“合組機”,將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的茶按比例拼配,就成了各種等級的精制茶。通常會裝入容量30 kg的紙袋運至包裝車間的冷藏庫中保存,有訂單時再取出進行包裝。進行裝袋包裝前茶仍要進行除去異物的工序,由機器和人工進行雙重檢查。最后抽真空或填充氮氣,密封裝箱就可以流入市場了。
下一步就是流通,茶農生產的毛茶除了直接出售給簽約的茶廠外,還有一部分會在茶市場進行拍賣交易。
茶季時,茶農將毛茶送至茶市場,工作人員負責將所有樣茶放入對應的品評臺,并做好茶農、品種等的標識。品評臺開始自動注水、過濾、拍照。茶市場的負責人介紹說這套品評系統(tǒng)是大約十年前引進的,雖然價格不菲,但計算下來還是比人工便宜。而且畢竟品評準備要求標準統(tǒng)一,水溫、注水速度角度等參數都需要盡可能一致,經驗再豐富的人也很難比得過機械。
從采摘到制茶,再到流通,可以說如今主流制茶領域中依靠人控制的因素已經很有限了。以一都茶為例,頂級茶品仍多堅持手工,中低端的則盡可能地機械化。
首先是茶園的規(guī)劃,一都茶園是丘陵茶園為主,若要進行機械操作,需要將茶園進行整體規(guī)劃,因此整個茶園被修剪得整齊劃一,種植行距固定。地勢平坦的茶園相較于丘陵茶園的突出優(yōu)勢是,容易引進機械化生產與管理。其次是完善園內道路系統(tǒng),基本是瀝青路面,特別干凈,有的茶園還設有專門的軌道用于機械作業(yè)。
在茶園中,除霜機裝置使用率高。除霜機最早產于日本,日本由于地理原因,在3月份常出現霜凍現象,為預防茶樹免受凍害,當地表溫度下降到3°C時除霜機自動啟動,原理很簡單,就是將上層的熱空氣吹向茶樹,促進空氣流動。除霜機已成為日本茶園里的標配機械裝置,據了解,國內江浙等地也有引進除霜機。
一都茶園采茶幾乎都由采茶機完成,平地茶園用乘用型采茶機和軌道走行式采茶機采茶,前者使用居多;而在山地茶園則多采用雙人采茶機進行采摘。乘用型采茶機,寬度剛好適應茶樹行距。采茶機可以人工操作,也可以全自動無人駕駛作業(yè),不僅大大提高了采摘效率,并且采茶標準、到位。當地也有人工或半人工采茶,主要是采種植在山地上面的茶樹,只是采摘量不多,還有在高端茶會上的用茶采用人工采摘。
針對蟲害防治問題,對于像一都茶園這樣的連片種植茶園,在蟲害防治上以物理防治為主。首先在茶樹品種上就選用了適合的品種,其次在采摘時期上,也可進行控制,使得蟲害發(fā)生概率下降?,F在有一種最新的物理防治茶樹害蟲的茶園管理機,類似于用強風把茶樹上的害蟲吹走,有些害蟲比較頑強,就使用含水霧的強風將茶樹內的害蟲吹落,效果特別好。
我國作為產茶大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地理環(huán)境得天獨厚,孕育出大批茶園。而茶園基礎設施,是提升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現代化農村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央在一號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農民持續(xù)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蓖晟撇鑸@基礎設施建設,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一環(huán)。經過實地走訪調研后,目前茶園的機械化建設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科學的進步帶來生產力的變革,茶園機械作為現代農機中的一員,在順應科技大潮流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考驗,因此,就需要對農機技術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大農機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但是現有的農機人才理論知識具備,實踐能力不足,無法將具體問題與理論實踐相結合成為當下制約農機發(fā)展的一大難關。
目前,各類茶葉核心產地保護力度不夠,核心產地茶園缺乏專業(yè)管理;外地仿制核心產地茶葉;本地區(qū)茶農圖一時之利,收購外地鮮葉制作加工核心產地茶;茶農沒有嚴格按照高端核心產地茶葉工藝規(guī)程進行生產。冒充核心產地茶銷售,茶葉品質大幅下降,嚴重影響核心產地茶葉的品牌聲譽,長此以往,高端核心產地茶產業(yè),將難以可持續(xù)發(fā)展,最終影響廣大茶農的切身利益。
近幾年,各大茶行企業(yè)對茶葉品種的開發(fā)與加工都有著不斷深入的研究,但是整個行業(yè)仍然需要提高。尤其是山區(qū)的管理與開發(fā)智能化程度無法與國外水平相提并論。因此,要加大對生產裝備的智能化提升,引進新技術裝備,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同時也不忘保護好原有的傳統(tǒng)技術,保留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精華。
山區(qū)丘陵不同于平原作業(yè),不論是技術程度還是科學要求都有一定的難度。而茶園設備機械化正是實現茶行業(yè)生產技術有效提高的鑰匙,也是縮小城鄉(xiāng)經濟差距,減少茶農進入城鎮(zhèn)打工并且閑置土地的有效措施。只有推進茶園生產機械化,才能提高茶行業(yè)生產效率和產值,提高茶農收入,建設美麗家園。
智慧農業(yè)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tǒng)農業(yè)中去,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yè)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tǒng)農業(yè)更具有“智慧”。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進步,茶園管理也應該貼合時代背景,將智能平臺搭建與已有茶園建設相結合,創(chuàng)建現代智能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