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宇飛
(泰山國際學校 山東·泰安 271000)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教育事業(yè)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立德樹人”明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以來,總書記名言金句不斷涌現(xiàn)、層出不窮;尤其是其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給全體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在高中歷史課堂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教學體系,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就顯得十分急迫且必要。
本文試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5課《辛亥革命》的教學為例,從課標解讀、教學實踐、課后反思等三個環(huán)節(jié)探討在高中歷史課堂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教學體系,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課程標準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參考依據(jù),而教科書則是學生學習歷史最直接的來源,只有把握課標與教材的脈絡,才能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實際。2018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共同出臺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這五大目標被統(tǒng)稱為“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對于高中學生學習、高中教師教學又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修訂版)》,關于“辛亥革命”這一知識點的課標要求為“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義;了解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及特點;通過了解民國初年的社會經濟、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的變化,認識其變化的主要原因及影響”。而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5課《辛亥革命》一課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應的課標要求為“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我國教育學術界對核心素養(yǎng)的解釋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我國的教育向來十分重視“德育”,引導學生建構人格品質,即“學會做人”,是優(yōu)先于培養(yǎng)關鍵能力,即“學會做事”的。因為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層次是價值形成,知識技能的發(fā)展受制于價值觀,如果一個人無法形成諸如包容、尊重、責任、信仰等價值觀念,那么他也無法塑造關鍵能力,畢竟人的行為、態(tài)度、技能等都在其人格(價值觀念)的操控之下進行,沒有健康的人格,就沒有優(yōu)秀的能力。“家國情懷”培養(yǎng)正是建構人格品質的重中之重,無疑占據(jù)了“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地位,這項素養(yǎng)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已經不同于士大夫階層立足于儒家思想所固守的“三綱五?!薄ⅰ爸揖龕蹏?,而是要具備一種大愛無疆的情懷,既關心個體發(fā)展,又心系社會的進步、民族的前途,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前景與命運?!凹覈閼选笔且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己未來的主人,即青少年的殷切期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再將“愛國主義”視為一句口號、一種空談,而是要讓客觀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成為學生所具備的能力素養(yǎng),真正的讓愛家、愛國、愛民族實現(xiàn)落地。
從本課的課標解讀出發(fā),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應以下內容為主:(1)運用大事年表梳理本課的知識點,構建辛亥革命知識體系,掌握辛亥革命發(fā)展脈絡;(2)通過史料分析,運用唯物史觀理解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歷史背景;通過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對民主進程的意義;了解歷史學界對辛亥革命評價的不同,根據(jù)史料提取有效地信息,提高學生對評價辛亥革命的解釋水平;(3)通過視頻還原歷史場景,展示辛亥革命時期歷史人物的事跡和現(xiàn)實社會中紀念辛亥革命活動,培養(yǎng)學生“以天下大任為己任,為中華之振興”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與信心,加強民族認同感;(4)分析辛亥革命的發(fā)展歷程,對比其他社會階層的努力,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義。
筆者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思考,將本課的內在邏輯整理為:義和團運動失敗后,簽訂了《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清政府內外交困,試圖通過新政和預備立憲來挽救統(tǒng)治危機。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立興中會等革命團體和同盟會革命政黨,決心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革命黨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使得清王朝統(tǒng)治土崩瓦解,武昌起義后建立湖北軍政府。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隨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法律上宣告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武昌起義爆發(fā)后,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逐漸攫取清政府的大權,并向南方的革命黨人施加壓力。南北雙方進行議和,最后孫中山宣布辭職,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在中國維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袁世凱繼任大總統(tǒng)后,開啟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帝制復辟成為不可能。辛亥革命是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所導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規(guī)模釋放,是社會矛盾激化、內憂外患加重的必然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頂峰,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一次巨變。
在歷史學科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表達必須要以史料作為依托,將目光專注于歷史上人、事、物,通過了解歷史人物的故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切身體悟到何為愛國,才能讓學生們知道歷史上的仁人志士是如何為革命事業(yè)奮斗的;才能讓他們了解到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才能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以及應該怎樣才算真正的愛國——在當下和未來,應該如何將愛國愛家的情感化為實際行動,在遇到挑戰(zhàn)時能夠積極理性地面對。
本課所說的辛亥革命,并不是狹義上的一場武昌起義,而是廣義上的辛亥革命,它既包括武昌起義,又包含了武昌起義之前,中國革命派為了推翻滿清反動統(tǒng)治的諸多起義,以及武昌首義成功之后,中華民國的建立、臨時約法的頒布、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后果等等三民主義是孫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后,又對后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這是一種建設近代國家和近代社會的理論,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國實施民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發(fā)展的經濟制度。
三民主義雖然也有著自相矛盾之處和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但是它已經在歷史條件所允許的條件內最大程度地指導了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指導了國民政治與經濟建設,指導了中國朝著近代化進一步邁進,推動了國家的發(fā)展。從這個層面上看,孫中山的治國構想是詮釋出“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結束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開啟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當時中國人的精
神面貌,中國人從原本的蓄辮、裹腳,甚至吸食鴉片、被嘲諷為“東亞病夫”,到民國建立后摒棄了大量歪風陋習,轉而追求民主科學、自由平等,種種進步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轉變——中國人開始反思歷史,具備了一定的國際視野,對世界的了解進一步加深,“五族共和”的理念也反映出中國人摒棄了以漢族為中心的“夷夏之別”而有了民族觀念。而且辛亥革命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對中國的影響,它甚至還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辛亥革命前后發(fā)生劇烈動蕩和反抗的地區(qū),恰好在地球上圍成一個圈,它覆蓋的是人類所有最古老文明的所在地。辛亥革命就是在西方列強向全世界所有文明核心區(qū)發(fā)動全面進攻并幾乎要取得成功時,整個世界做出劇烈反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如此種種,均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近代中國人的轉變,是一種積極、進步的轉變,
而一個處在危亡中的國家,只有求“變”才能求“存”,正所謂“不破不立”,這是近代中國人對歷史的反思,所以他們迎來了新制度、新社會、新生活。因此從“近代化”的角度入手,也是有利于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
隨著中國國情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我國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五大歷史核心素養(yǎng)成為了普通高中歷史教育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標準。在“家國情懷”教育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深刻認識到家國情懷在現(xiàn)代社會的豐富內涵,家國情懷教育對于國家和人民的重要價值,以及在與高中的人才培育目標相結合后,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中具體實施的多元化。通過“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給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帶來新的氣息,更好地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的發(fā)展,使“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切實落地生根,使學生成長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