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玲,余 莉,楊 靜,陳世芬,柯 艷
(十堰市經(jīng)濟作物研究所,湖北 十堰 442000)
在傳統(tǒng)的獼猴桃種植過程中,以清耕、裸露和中耕為主要的田間管理模式。清耕制短期內效果較好,但長期清耕會使土壤結構破壞,有機質含量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果實產量和品質變差[1-2]。果園生草栽培是指選擇適宜的草種在果樹行間或全園種植草本植物作為覆蓋物的一種果園管理方法。近年來很多研究人員在獼猴桃園區(qū)進行了一系列生草栽培試驗,發(fā)現(xiàn)果園生草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改善根際環(huán)境以及提高產量和果實品質等方面的效果比較顯著[3]。本文通過分析獼猴桃園生草對水土保持、土壤理化性質、根系及果實品質的影響,對生草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進行總結,以期為生草栽培技術應用與推廣提供參考。
獼猴桃喜濕潤怕干旱,若遭遇干旱天氣,輕則使獼猴桃葉果變小,重則導致葉片干枯甚至整樹死亡;同時,獼猴桃耐澇性也較差,其肉質感對土壤缺氧反應十分敏感。因此,桃園土壤的水分管理比較重要。獼猴桃園生草栽培可有效增加地面覆蓋,緩解降雨對土壤的直接侵蝕,減少地表徑流及其對地表的沖刷,減輕面源污染[3];生草的根系可以有效地固結土壤,提高土壤的抗侵蝕能力,同時還能減輕淋溶作用對土壤肥力的削弱,減輕對地下水源的污染;另外,獼猴桃園生草形成的致密地表植物,可降低近地面的風速,減少地表水分蒸發(fā),提高水分沉降和滲透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4-5]。
良好的土壤結構及適宜的土壤孔隙度是獼猴桃優(yōu)質高產的基礎。郝淑英等[6]通過對果園土壤物理性狀、水分及產量的研究表明,與對照相比,生草覆蓋能明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直徑1.0mm以上的土壤團粒提高60.4%~72.2%,土壤容重降低4.2%~10.0%,土壤孔隙度提高4.6%~10.9%,有機質含量提高24.4%~73.1%,0~20cm土壤水分提高16.7%~29.4%;王慶江等[7]對梨園生草后土壤水分和結構的研究表明,生草可顯著降低0~20cm的表層土壤容重;趙政陽等[8]對旱地生草蘋果園土壤水分的試驗研究表明,在0~40cm土層牧草與果樹存在水分競爭,但在40~80cm的土層,生草對其水分具有調蓄作用。
在盛夏干旱期,獼猴桃園行間百喜草覆蓋與株間敷蓋可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減少地面蒸發(fā),隨著干旱期的持續(xù),百喜草覆蓋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土壤含水量的降低[9]。周民生等[5]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草種均可降低獼猴桃園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同時,也有研究表明,果園生草后土壤的水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無灌溉條件的渭北旱塬蘋果園連續(xù)6年的果園生草試驗結果表明,生草果園土壤水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黑麥草處理和白三葉處理第3年土壤含水量分別為對照的53.8%和63.7%,第6年分別為對照的70.0%和87.7%[10];惠竹梅等[11]通過葡萄園生草對土壤水分影響的試驗表明,行間生草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在葡萄根系生長的0~60cm土層內,行間種植白三葉的土壤含水量影響較大,而種植紫花苜蓿的影響較小。
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表現(xiàn)。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是我國目前大多數(shù)獼猴桃園普遍存在的問題,豐產穩(wěn)產果園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應在2%以上[12]。獼猴桃園生草覆蓋園地及樹盤后,其殘根、枯枝落葉等殘體進入土壤降解轉化形成腐殖質,使土壤中的有機質不斷增加,而有機質的增加可以使土壤有機、無機膠體緊密結合,從而形成大量的水穩(wěn)性團粒結構,提高1mm以上的團粒。秦秦等[13]通過獼猴桃園行間生草對養(yǎng)分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生草主要對獼猴桃園0~20cm的表層土壤養(yǎng)分有顯著調控作用,且不同生草類型對獼猴桃園土壤養(yǎng)分的改善效果不同,人工種植白三葉和黑麥草后的土壤有機質均有增加,且黑麥草的提升效果較顯著;白三葉草能顯著提高土壤堿解氮和有效鋅含量,而黑麥草更有利于土壤速效鉀、有效鐵含量的提高。王依等[14]在獼猴桃園進行的試驗表明,不同草種行間生草土壤有機質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林峰等[15]通過對獼猴桃園種植不同種類生草模式的研究結果表明,4種不同草處理能夠顯著提高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堿性磷酸酶活性。獼猴桃園種植白三葉和黑麥草,不但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而且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H值卻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6]。
獼猴桃屬于淺根性肉質根系果樹,要求土壤肥沃、疏松透氣。獼猴桃園生草后,減少園區(qū)土壤的耕作,對其根系生長比較有利;同時,因生草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善,土壤中的水、肥、熱等條件相互協(xié)調,為根系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劉殊等[17]通過對龍眼園生草研究表明,果園生草能夠平穩(wěn)地溫,在冬季能提高地表溫度2~3℃,夏季最高可降低地表溫度10℃;王小龍等[18]通過行內生草對葡萄根系生長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與清耕對照相比,不同生草能顯著提高不同時期各土層的根系長度表面積,而且黑麥草效果優(yōu)于紫花苜蓿和清耕。
品質是評價果實的重要經(jīng)濟指標,而果園生草栽培技術能提高果實的品質。周民生等[5]通過對獼猴桃園開展生草栽培草種的篩選試驗表明,株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均高于清耕,且可滴定酸含量低于清耕。蘋果園覆蓋綠肥作物后,與對照相比,單果重提高了18.06%~21.88%,產量增加了12.73%~31.5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4.9%~13.3%[19];生草栽培使楊梅產量得到了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6.7%~20.0%,VC含量增加了42.6%~51.1%,總糖含量增加了9.7%~14.9%,且總酸含量減少了16.5%~35.4%[20]。
獼猴桃園一般應選擇多年生淺根系草品種,要求草種與果樹競爭水肥少、植株低矮、覆蓋效果好、喜陰耐踐踏、適應性強、管理簡單,并有利于害蟲天敵繁衍。單一草種往往不會同時具備這些特點,因此常選用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混種的生草模式。獼猴桃果園生草通常多選擇豆科的白三葉、紅三葉和毛葉苕子等,禾本科多選擇多年生黑麥草、早熟禾和鴨茅草等。
獼猴桃果園主要采用直播生草法,根據(jù)各草種生長習性,選擇春播或秋播。春播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秋播選擇9月。直播前應深耕土地,精細整地,粉碎土塊,清除雜草雜物,墑情適宜時播種,一般7~10d可以出苗。播種時可采用條播或撒播,條播先開溝,播種后覆土,行距15~30cm;撒播先播種,再覆蓋一層薄土,播種深度1~2cm為宜。若種子較小,為了播種均勻,可以先把種子與細土拌勻后再播,播種時應避開大風天氣。
出苗后根據(jù)墑情灌水并及時補苗,幼苗期生長緩慢,與雜草的競爭力較弱,應及時清除雜草,特別是那些生長迅速的高大雜草。
播種前應施足基肥(農家肥2000kg/667m2或復合肥20~25kg/667m2),應雨前播種草種或播后灌水。一般來說,幼苗抗雜草能力弱,在苗期應追施氮肥(尿素5kg/667m2或硫酸銨10kg/667m2);追肥時應趁雨前,避免燒苗,豆科牧草或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建植成功后,以施磷、鉀肥為主。生草地施肥灌水,一般刈割后較好,施肥應結合灌水,也可趁雨撒施。
生草成坪后,可根據(jù)其生長情況及時刈割,刈割后的草覆蓋獼猴桃樹盤。播種后的當年草苗較弱小,一般不刈割。從第二年開始,當草長到30cm以上時就要進行刈割,留茬不低于10cm,一年可刈割3~4次,視實際情況而定。生草刈割既可以采用人工作業(yè),也可以采取機械收割方式,秋季生長的草將不再刈割,冬季留茬覆蓋。
果園生草栽培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草與果樹爭奪水肥,可在生草初期和果樹肥水需求的高峰期,及時刈割,并及時施肥、灌水予以緩解。
果園生草的同時容易滋生雜草,是目前果園生草栽培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苗期,有的草種苗期生長量小,若管理不善,就會出現(xiàn)生長旺盛的雜草欺苗的情況。因此,應選擇雜草控制能力強的草種,并及時清除雜草。
獼猴桃病害枝葉、病果及冬季修剪后的枝蔓,都應及時清理出園并焚燒,以免病蟲害在草中繁衍越冬。
一般情況下,果園種植的草種5~6年后逐漸老化,要及時翻壓更新,腐熟后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土地清耕休整1~2年后,再重新生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