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華
散文是教材中重要的選文之一。和其他文體教學相同,散文教學必須凸顯“散文味”。什么是散文的“散文味”?這個問題我們不容易作出言簡意賅的界定,但在教學中卻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諸如“要體現(xiàn)散文文本的內(nèi)在情韻”“要涵泳文本的語言”“要積淀文本的語感”等等。散文的最為重要的特質(zhì)概括成一句話,即“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在教學中,只有圍繞散文的文體展開教學,即便表面上“教散了”,也是能讓學生品出散文的情思,咂出散文的味道,教出散文的文體特色。
散文都有其獨特的情韻。具體而言,就是文章“寫出了什么”“表達了什么”“透露出什么”的問題。王榮生先生認為,“散文教學應當致力于引導學生體味散文的內(nèi)容,著眼于引導學生分享作者在散文中表達了什么,讓學生與作者共同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生活感悟、人生經(jīng)驗等”。教師循著散文文體教散文,不能僅僅引導學生品味散文的文體形式,還要引導學生體味、體悟散文的情韻。只有引導學生體悟散文的情韻,才能感受、體驗到文中的情感、情思。
如五年級下冊《桂花雨》是琦君先生的回憶性散文。文中通過“我”回憶童年時代與桂花相關(guān)的生活場景,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故鄉(xiāng)親人以及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的感情。在課文中,桂花、桂花雨、桂花香等是留在作者記憶深處的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最美好的印記。通過“搖桂花”“桂花香”“桂花雨”等,來表達自己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在教學中,筆者將教學基本問題確定為:為什么童年的搖花樂那樣值得回味?為什么童年的桂花香那樣沁人心脾?為什么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那樣令人神往?由此,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學生的解讀由此分為三層:第一層面品賞桂花,第二層面品讀搖花樂,第三層面品味桂花香。盡管這樣的解讀看起來比較雜亂、瑣碎,卻都是圍繞著其中的人來寫的,主要就是母親、“我”。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筆者還補充了琦君散文集中的有關(guān)母親與桂花有關(guān)的事情,從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母親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也就是永遠揮不去的“鄉(xiāng)愁”。這里,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我還補充了琦君的其他思鄉(xiāng)散文,如《粽子里的鄉(xiāng)愁》《春酒》等,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我”與母親的思鄉(xiāng)之情一脈相承。
適體而教,要讓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緊緊扣住作者的內(nèi)在認知情懷,讓學生進行體悟,從而捕捉到散文類文本所散發(fā)出來的獨特意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作者的個性表達比照,從而讓學生彼此分享經(jīng)驗,進而擴充、豐富散文的情思、情味。
散文的語言往往是文質(zhì)兼美的,值得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適體而教,還要引導學生涵泳文本中的語言。對于學生而言,學科不僅僅具有人文性,更具有工具性。因此,散文教學應當將語言的涵泳作為重頭戲。無論是散文的內(nèi)容還是其形式,都蘊含在語言之中,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里。在散文中,無論是建構(gòu)人、事、景等散文客體還是感悟散文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思,都必須依托散文的文本語言。離開了散文的文本語言,一起都無從談起。正因為如此,引導學生品讀關(guān)鍵詞句,能讓學生讀出獨特的情思、獨特的結(jié)構(gòu)、獨特的表達等。
散文中的語言是有生命的,對于散文中的語言,我們不能生硬地讓學生記憶,而應引導學生品味、咀嚼,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對于“這一篇”散文,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解讀的目光聚焦到表達的細微之處,從而認識到這一篇散文的獨特表達。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文選自于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具有散文的顯明特質(zhì),具有散文的味道。因此,筆者將其作為一篇散文來引導學生認知。在這篇文章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晦澀深奧的文字,而是用一種兒童化的語言,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畫面。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感受蕭紅的光色交織的景物語言,如“白蝴蝶、黃蝴蝶……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等;引導學生感受蕭紅簡短樸素的寫實語言,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jié)一個瓜,就結(jié)一個瓜”等;引導學生體會蕭紅表現(xiàn)特別心情的語言,如文中通過反復手法,來表達內(nèi)心的愉悅等。在涵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快樂、自由。在《祖父的園子》中,通過語言文字的特色,能讓學生感受到園子中的生活的美好。任憑感情的流動、宣泄,就能讓作者回憶園子中的點點滴滴的美好。文中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祖父的深情,充盈著作者對自由的熱愛。
散文教學,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的同時,尤其要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散文中的語言特點。個性化的語言折射著作者的情思,蘊含著作者的寫作特色、創(chuàng)作風格等。適體而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把握語言文字的表層含義,更要引導學生玩味字詞內(nèi)在的文化與精神含義,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思。只有這樣,散文中的語言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
散文是富有美感的,值得學生慢慢辨析。同時,散文的美感是需要學生在不斷涵泳之后內(nèi)化、悅納、生成的。積淀學生語感,不僅僅依靠學生的積累,更要依靠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靈活應用。很多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就是讓學生進行機械的背誦、識記,這樣只會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卻很難讓學生形成語感。語言的積累可能是機械的、僵硬的,而語感的形成、積淀一定會讓學生的語用能力變得靈動起來。
適體而教,要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積極的對話。散文教學切忌空洞說教,切忌脫離文本而進行機械、空洞的灌輸,切忌架空文本進行理論化的宣講,而應當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故事,去體會語言文字跳動的脈搏,去感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珍珠鳥》一課,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對鳥兒的情感。這種體會不是教師的說教,而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悉心體會,尤其從文本中不經(jīng)意的語言文字表達中去悉心體會。如在教學中,筆者抓住了這樣的一句話——“我猜到,是他們有了雛兒”?!斑@么短的句子,作者為什么在中間加上了一個逗號?如果讓你來表達,你會在中間加上一個逗號嗎?”這里,一方面將作者的表達獨特之處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讓學生從經(jīng)驗的視角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認識到這樣的一個“逗號”,是作者主觀情感的不由自主的表達。如果將逗號去掉,似乎也能進行一種客觀化的表達,但正是由于加入了逗號,讓讀者在客觀化的判斷之上有了主觀化的情思。如此,學生就從文本中的字里行間的獨特表達中,形成對作者表達的深刻理解、體悟和同情,能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作者在表達對象上傾注的情、趣。在《珍珠鳥》一文中,像這樣的能發(fā)展學生語感的詞句很多,比如作者稱珍珠鳥為“小家伙”。教學中,學生還展開積極的語用,比如將小珍珠鳥稱為“小調(diào)皮”“小精靈”“小淘氣”等。如此,就能敏銳學生的語言直覺,發(fā)展學生的語感。
良好的語感是為學生的閱讀服務的,同時閱讀又能發(fā)展學生的語感。閱讀與語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把握散文的文體特質(zhì)。這樣,才能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刻。適體而教,要讓學生品讀語言,要讓學生對話文本,進而體悟文本的情思,促進學生的表達。適體而教,要讓學生沉浸文本深處,字斟句酌、用心誦讀、推敲感悟,進而助推學生在散文學習中實現(xiàn)語言與精神的同構(gòu)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