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灶臺,黑溜溜,香氣一飄就開鍋?!边@是外婆常說的順口溜。
與現(xiàn)在的天然氣灶臺、電子火鍋不同,這種需要一個人生火,另一個人在鍋前炒菜做飯的老式灶臺做出來的飯菜是最香、最好吃的。因為灶臺火候十足且大鐵鍋會很好地傳遞熱量,所以貼著鍋的一層飯會變成稍焦的米粒,也就是常說的鍋巴。這種最原始的鍋巴使得炒飯平添了幾分香氣,咀嚼時還會發(fā)出非常清脆的“咔呲咔呲”聲,聽起來就覺得香脆好吃。
老家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而這個有著灶臺的小廚房卻十分溫暖,因此我特別喜歡呆在小廚房里。雖不能像小貓兒那樣蜷伏在灶臺旁,但也縮著身體坐在小板凳上,看著干草在爐膛里燃燒并發(fā)出“滋滋”的聲響,聽著媽媽與外婆談閑拉呱,說著家常。我想,這應(yīng)該就是家的最好詮釋,三代人圍著大灶臺,展開了溫馨的生活畫卷。
光看不行,得動手。跟著外婆去田里割幾大捆草,放在室外吹干,就變成了干草。接著就到了我最喜歡的一步,燒草。小的時候,外婆是堅決不讓我做這件事的,說是會把新衣服燒出個洞來,還會把臉弄得跟小花貓似的?,F(xiàn)在長大了,我是第一個舉手說要幫忙燒草的,全家就數(shù)我最積極。抱著一捆干草放在灶臺旁,坐在小板凳上,先用火點燃一小撮,接著再放多些。當(dāng)火苗在爐膛里往外竄時,就要拿著一把大火叉把草往里推。
這種大灶臺的火候會有些難把控,但憑著外婆常年的做飯經(jīng)驗,她會在菜快燒好時便讓我不用再加草,只用大鐵鍋的余熱加熱。鍋蓋一掀,香氣便向四周散開,這時已經(jīng)可以裝盤了。幾人幫忙將菜盤端到前屋的菜桌上,拿十幾副碗筷,開兩三瓶白酒,一年一次的年夜飯便開始了。
大灶臺,既是我童年珍貴的美好回憶,也是一代代人所傳承下來的文化積淀。民以食為天,老祖宗的智慧便利了子孫后代,這應(yīng)該就是老灶臺能夠流傳至今且讓人無法忘懷的原因吧。
(指導(dǎo)老師:羅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