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是一個民族走向偉大復(fù)興必須要踏碎的山石;脫貧,是中華民族必須要成就的事業(y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廣度和速度,攻堅克難,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脫貧奇跡”,讓戰(zhàn)“貧”這趟列車駛向希望的春天。
回望歷史,豐衣足食一直是中國人民最樸素的愿望。從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為先”,康有為的大同之道,歷代先賢對富民裕民的追求從未停止。在決勝小康的最后階段,同樣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扶貧干部,他們?yōu)榧亦l(xiāng)振興始終奮斗著。
“讓夢想瓜熟蒂落,與村民同頻共振”,這是浙江臨安迎豐村扶貧干部王豐華的夢想,也是260多個村民的夢想。五年多來,王豐華用一本本“村長日記”記錄了260多個村民的夢想,并以此作為改革建設(shè)工作的重點,為村民圓夢。隨著工作筆記上一個個村民夢想的實現(xiàn),迎豐村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豐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心血和汗水為烈火,鍛造了熠熠生輝的“迎豐精神”。
有些人從山里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里回來,卻再沒有離開。2016年,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xué)碩士畢業(yè)后,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廣西百色支援建設(shè),擔(dān)任村書記。她幫村里引進(jìn)砂糖橘種植技術(shù),教村民做電商,村里絕大多數(shù)貧困戶順利脫貧。然而還沒來得及享受這份喜悅,年僅30歲的黃文秀就不幸遇難了。來的時候惴惴,怕自己不夠勇敢,走的時候匆匆,留下了最美的韶華。黃文秀成為了百色大山里最醒目的黃花。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共產(chǎn)黨人用鮮血和生命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魯迅有言:“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睆摹扒缣煲簧砩?,雨天兩腿泥”到走田埂、爬陡坡,無數(shù)扶貧干部發(fā)光發(fā)熱,在“精”字上下功夫,在“準(zhǔn)”字上謀實招。用苦樂自知的“辛苦指數(shù)”,換來了村民臉上的“幸福指數(shù)”。是他們讓戰(zhàn)“貧”的列車駛向了春天。
然而,扶貧路上不僅要有“志”與“力”,還要“不隨以怠”?!巴┗ㄈf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時代總歸是發(fā)展的。所以扶貧路上不能一味地“輸血”,更應(yīng)該“造血”。試想如果沒有習(xí)主席在十八洞村首倡“精準(zhǔn)扶貧”,十八洞村怎會有“世外桃源”的美喻?若沒有騰訊光子團隊將彭水縣的景觀植入游戲中,何來如今彭水縣的車水馬龍,何來的守正出奇,創(chuàng)新致富?脫貧之路需與時俱進(jìn),唯有緊跟時代步伐,才能讓戰(zhàn)“貧”列車更快駛向春天。
“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chuàng)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jìn)步!”85年前,革命烈士方志敏這樣展望一個可愛的中國。躬逢盛世,這是屬于我們的“時”與“勢”;萬里路遙,這是賦予我們的“擔(dān)”與“責(zé)”。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堅信,戰(zhàn)“貧”之車必定會駛向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