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黃土高原寒冷的冬天里,伴隨著漫天大風(fēng),睜眼看到的,便是茫茫無際的田野。一方小村被重重大山阻隔,買菜要坐一個小時的三輪車去城里,偏僻荒涼得很。沒有人愿意進來,也沒人想要走出去,只好守著這一片天地,俯身耕種。由于天氣惡劣,收獲也常常微薄。于是,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吃一頓飽飯是一件很幸福且難以想象的事——是的,將近2010年,我們的小村仍舊在貧窮與饑勞中掙扎。
廚房是一排平房中最溫暖的一間,也是我常駐的地方。大大的蒸鍋扣在灶上,白花花的熱氣從邊隙溢出來,氤氳滿室溫馨。燴菜、饃饃、面魚,一股子山西味被端上桌,幸福的氣息就在舌尖化開了。肉是很難吃到的,一般只會在過節(jié)的時候嘗嘗。從小,姥姥就教我不能把碗端起來吃——幼小的手拿不住像盆的碗,難免會掉了灑了,浪費糧食。后來長大了,到城里,見人家的姑娘笑盈盈地把著一雙筷子,文雅地端著小碗吃飯,我這才知道,原來這也是有講究的:把嘴湊到碗邊吃飯,有乞討的意思。這種“講究”這對于一個幼年營養(yǎng)不良、家里糧食常缺的小孩來說,是無從接觸到的。
為了讓我好好念書,母親不辭辛勞地一個人帶著我去了海城,遷了戶口,租了小家。日子慢慢好起來,大專學(xué)歷的她找到了工作,我也考上了區(qū)里最好的高中,一周回家一趟。在學(xué)校里最想念的,還是母親那一手山西味的飯菜。現(xiàn)在不光是村里的“脫貧攻堅戰(zhàn)”勝利了,我家的餐桌也逐漸豐富起來,以前沒吃過的好東西,也漸漸嘗到了。舀一勺鮮艷紅潤的紅燒肉,淋在噴著熱氣的白飯上,紅白相映,甚是好看,一口下去,才覺得沖淡了心中的憂愁、洗去了一身的疲憊。即使生活坎坷不斷,家永遠(yuǎn)是我溫柔的港灣。
我不知道這樣平和寧靜的生活還有多久,但至少它現(xiàn)在是存在的;我也想不到這樣溫馨香甜的飯菜還能吃到什么時候,但它會一直留存在我心里,綿延不斷。各種飯菜的味道把我的生活點綴得有滋有味,組成了我不同的記憶與深愛。
請讓我好好吃一口飯,化解歲月的艱難。
我微笑著,但愿飯菜中也有珍貴精靈聽見禱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