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源于早前看到的一位學者發(fā)的朋友圈。描述的是一節(jié)語文課上,一位老師與AI智能老師同在教室里上課??戳诉@個新聞,我心里為之一振。早上去買菜,遇到了一位家長,在聊天中得到了一點啟發(fā),遂記之。
——題記
“校長的手”
周末的天氣很好,碧藍的天空中飄著幾塊棉絮狀的云朵。
早上去菜市場買菜的路上,突然有位年輕的媽媽朝我打招呼,她激動地說:“陸校長是你嗎?你也來買菜?”看著她滿臉好奇的樣子,我笑笑說:“是啊,周末隨便買一點準備在家做飯?!庇谑浅弥Q菜付錢的間隙,停下來跟她聊了幾句。她趕緊指著在不遠處的一個男孩子說:“那是我兒子,三年級了。在三年級那天家長會上,我看了您對學校的介紹以及家庭教育的講座,學到了很多,校長!”還沒等我講話,她又說:“我告訴你,我兒這兩天可興奮了!”我好奇地問:“為什么呢?小孩這兩天遇到了什么開心的事情嗎?”只見她開心地說:“校長你可能都不記得了吧,那天我孩子在門口出來的時候,班級路隊排得很整齊,你摸摸他的頭表揚他們?!闭f實話,這個細節(jié)我早已經(jīng)不記得了,每天真的有很多事情?!八氐郊乙院笏_心地跟我說了好一陣子,今天校長摸了他的頭,他摸著自己的頭說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表現(xiàn)!”聽到這里我明白了:那天我摸了她孩子的頭表揚了孩子,小孩子很激動,媽媽也很高興。我看了看自己的手,感嘆這普通的手還有這么大的功能。
每天走進學校,就會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每天早晨在校園里走一圈,課間到教學樓走一遍,放學去門口看看是我工作的常態(tài)。走一圈可以看到感人的瞬間,可以看到些許不足,可以收獲溫暖一刻。精彩的地方我會用手機拍下來,有很多東西是稍縱即逝的。教育的事情需要多一分了解,多一點觀察,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作出新的判斷。每天在學校門口看著學生們排著路隊走出去,我都會習慣性地叮囑幾句:“走慢一點排好隊,注意安全,不要追逐打鬧?!边@一切是我的正常的工作內(nèi)容,我也從來沒有刻意為學生做到什么。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摸摸頭,夸幾句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我沒有想到我的一個小小的舉動,摸了一下他的小腦袋,在他的心里面居然留下了這樣深刻的印象。
和這位家長聊了幾句,引起了我非常多的思考。孩子們希望老師、校長、家長能更多地關注到他們,他們希望自己所有的表現(xiàn)能都被老師發(fā)現(xiàn),即使是一句輕輕的表揚的話,我想他們都會感動很久很久。校長的手居然有這么大的魔力?我想,手只是一個形式,手上所賦予的力量是來自于心里油然而生的樸素情感。
教師這個職業(yè)是“育人”的事業(yè),它需要我們有仁愛之心,需要我們將“師道尊嚴”中的尊嚴留給學生,將師道留給自己。尊嚴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生命個體成長的規(guī)律,尊重學生學習過程的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塑造的獨特。教師的“師道”是什么?師道是一種方向的引領——給足學生成長的勇氣,夯實人生自信的底氣,提升自我前行的豪氣。人,是一切教育關系和形式的主體,人是實現(xiàn)教育價值的終極呈現(xiàn)形式。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人應該成為我們實施教育行為的主體,老師應該心中有學生、眼中有學生、口中有學生、手上有學生。
心中有學生,讓思想更富有品位。教育、孩子、課堂、生命、工作……最終的結(jié)果未呈現(xiàn)之前,其實我們在內(nèi)心里早就有一個預設形態(tài)。一切事情的發(fā)生與結(jié)果,都有其必然的聯(lián)系?!跋嘤尚纳?,言為心聲”,心里有著怎樣的世界,就會呈現(xiàn)在你的外在形象之中。教育面對的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良知、有個性的生命個體。教育的定義和概念太多了,其實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就怎么做。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言傳身教?!耙虿氖┙?,誨人不倦”幾千年來是教育者追求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一直在校園,在課堂實踐和思考著。作為教育人,當我們走進校園時,看到那一張張可愛的笑臉時,會開心;遇到了有點頑劣的學生時,會焦慮。其實,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教然后知困”,有了“困”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才能裝進去更多的“得”。校長的手沒那么大能耐,在于孩子能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鼓勵和關心。任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鼓勵與表揚,這樣會讓每個人心中有一份美好?!拔倚墓饷鳌?,心中的光明就是善良。
口中有學生,讓話語更富有溫度。老師的語言教書育人的過程當中,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鼓勵作用。當我看到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會說一句:“孩子別怕,繼續(xù)往前走,老師在后面幫助你!”當我們看到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會說一句:“孩子這樣說對嗎?請告訴老師,我們一起來改正?!碑斘铱吹胶⒆右虺晒Χ矏偟臅r候,我會輕輕地提示一句:“孩子呀,勝不驕,敗不餒,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追求更高的目標!”當我們的言語當中飽含著深情、當我們的言語當中富含著慈愛、當我們的言語中飽含著期待……我想這是富有魅力、是賦予溫度、是富有感染力的言語。一句話,能點亮心中的燈,也能照亮前行的路。富有溫度的語言,一定是有力量的,也是有生命力的,它會帶給人希望。
手上有學生,讓接觸更有力量。教師的每一個動作,在無意間會激勵學生的成長。比如說課堂上當我們請一位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能不能做到五指并攏,掌心向上,身體微微前傾,眼睛和手一起指向?qū)W生?當學生看到老師這樣一個前傾的動作時,學生一定會感受到老師的那份期待和溫暖。當學生顫顫巍巍地不敢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伸出自己的手輕輕扶她一把,拍一下肩頭,摸一下腦袋,把這份力量傳遞給他。我想在學生的心中,一定會劃過一道鼓勵成長的痕跡。當學生遇到問題,流下傷心后悔的淚水的時候,我們給他一個淺淺的擁抱,我想這樣傳遞給學生上午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眼中有學生,讓眼神更加溫情。老師們走進課堂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幾十名孩子在學習、在玩耍……老師的眼睛要能讀懂人,要能穿透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質(zhì)。老師的眼睛應該能夠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每一個舉動,在細節(jié)當中讀懂孩子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老師的眼睛是一個顯微鏡,是一個放大鏡,甚至是一個天文望遠鏡。他能夠看得很大、看得很多、看得很遠。老師的眼中有學生,自己眼睛里流露出來的光芒便會越來越柔軟,看到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可愛。每一個生命在我們的課堂里都是獨立的,富有個性的存在。我們看到不僅僅是學生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更多的是我們會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每一個閃光點在教師眼睛里都應該放大,理解學生應該有自己獨立和完善的一面。這個時候,教師伸出援助的手,教育還會軟弱無力嗎?
行動有學生,讓活動更加人性。學校教書育人的各項活動,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我們更多的可能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小學階段的所有的學生,我們在進行思政教育等德育實踐活動過程當中,應該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心理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關在他們的神態(tài)的變化。當很多事情出現(xiàn)萌芽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及時采取幫助措施,讓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無論是學校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的課程改革,還是走出校門進行的各類實踐活動,都需要在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孩子的健康成長。
教育是一個富有魅力的事業(yè),每一個生命都需要鼓勵和呵護。如同大自然的萬物一般,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潤。老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對學生來說就是陽光和雨露。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把學生裝在心中,把自己的一份愛落實在我們所有的細節(jié)當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真實而又熾熱的關心,讓他們感到溫暖,引導他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教育工作者身上所承擔的重大責任。
“AI教師進課堂”
走進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理解和適應?作為校長也好,作為老師也好,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自己的一份思考和積累。人工智能時代撲面而來的今天,我想師生之間情感的紐帶需要教師更有智慧地維系。讓學生和教師之間交流互動、健康成長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在這個時代當中,知識學習顯得越來越簡單,而知識獲取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未來已來,“AI教師”已經(jīng)走進課堂,人工智能已經(jīng)將知識學習變得“傻瓜化”和“模式化”。未來的課堂里面,學生會面臨教育思維的沖擊,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會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應對未來課堂、未來的學校,我們的心、口、眼、手又將會有怎樣的變與不變呢?如今,人工智能的大潮是無法阻擋的,教育的變革趨勢也是勢不可擋的。教師應該立刻加入學習的行列,學習新的思維,學習新的理念。
未來,學校課程之間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將會變得更加明顯,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協(xié)同學習將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教師將成為學習的組織者、陪伴著、參與者,甚至自己就是一個學習者。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發(fā)生了變化,“教”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必然發(fā)生變革,這樣就會促使我們在新的時代,構(gòu)建一種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學模式。同一個學習時空內(nèi)的參與者,都能平等地交流,無縫對對接,默契地合作,讓學習成為基于知識之上的一種情感體驗。
人工智能的課堂引進,將會使我們的學習更加透明化、更加智能化和更加真實化。以往傳統(tǒng)知識的學習,將在課堂上失去它的優(yōu)越性,而被取代的正是沉浸式、人工智能等等一系列技術(shù)所帶來的感官刺激和視覺享受與沖擊。老師在課堂里要如何改變自己與學生溝通交流,讓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味性,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jié)合,讓技術(shù)為人類服務,而不是人類被技術(shù)所奴役,這是值得我們?nèi)ニ伎嫉膯栴}。
人工智能數(shù)字技術(shù)的使用,讓學習變得無處不在,突破了現(xiàn)有的學習空間。傳統(tǒng)意義上教室只是一個存在的封閉空間,在傳統(tǒng)的班級,老師講課的形式以傳授知識、傳授技能為主。如今,面臨這樣的一個開放式的學習時代、開放式的學習空間,加上知識爆炸時代,前所未有的“混沌”正在讓我們焦慮。老師們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要讓自己的學科基本素養(yǎng)得到提升和鞏固,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
虛擬與現(xiàn)實的雙重挑戰(zhàn),讓教師更清醒地看清時代,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當學校和課堂遇到各種信息技術(shù)沖擊的時候,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yè)正在面臨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沖擊。教師的知識地位以及自己的“權(quán)威”,正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當我們的課堂上出現(xiàn)真實教師與機器人教師同臺競技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這種挑戰(zhàn)已經(jīng)來了,而且那么迅猛。如果沒有這種意識,我們將走在時代的后面。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呢?豐富人文學科素養(yǎng),讓情感成為駕馭智能的法寶。新時代的教師要做到守正創(chuàng)新。所謂的“正”,就是自己與學生溝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新”,就是我們在迎接未來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tǒng)的工程,它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坝H其師而信其道”,前提是學生對教師的一份信賴,而信賴的前提是學生能感知教師豐富的情感,信賴教師對學生滿滿的愛。無論人工智能技術(shù)發(fā)展到何種程度,我想人工智能還沒有實現(xiàn)情感的學習、情感的升華和情感的溝通。趁著技術(shù)更新的間歇期,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我想時代的發(fā)展正引發(fā)我們的思考與思辨。無論是從事班級教學的學科教師,還是從事班級管理的班主任角色,我想這都應該去緊跟這個時代的發(fā)展。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是一個技術(shù)迭代更新迅速的時代。教育以外的世界正在進行深刻的變革,教師應以不變應萬變,還是積極應變?當然全在于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教師應該有這種變革的意識,讓自己專業(yè)的“唯一性”變得更加強大。
未來已來,教師們,請快速適應這個時代吧!
2021年5月22日 " 雜記于廣州
名師簡介
陸常波,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安徽省語文教學法學會理事、銅陵市教育學會理事、九江學院基礎教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浙江臺州學院和合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安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池州學院國培計劃授課專家。安徽省君子文化研究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銅陵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第三屆教壇新星、安徽省模范教師、教育部赴港指導教學專家、銅陵市首屆名教師、銅陵市第三、四、五、六屆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獲得過華東六省一市小學語文教學大獎賽一等獎。銅陵市陸常波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安徽省青聯(lián)委員、銅陵市青聯(lián)副主席。近年來主張“小學語文自然課堂實踐與研究”,課題成果獲得“2018年安徽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