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銳的山風(fēng)收住了蠻力,湍急的溪流也匯成了湖泊。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恒久照耀,穿透萬世,亙古輝煌。那是成熟后的蘇軾寫下的苦難中的悲慨,是東坡超脫里的清歡。后人捧起他的詩詞,以窺歷經(jīng)憂患艱危后更加超遠(yuǎn)曠達(dá)之蘇軾。
悲慨現(xiàn)實,卻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
蘇軾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風(fēng)順,曾有一時風(fēng)光無限,但后來在官場接連受挫,一連被貶,“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甚至被放逐至最邊遠(yuǎn)的海南。當(dāng)然也曾有惆悵悲哀,可他并沒有因此消沉,更多的是苦難中的悲慨,悲慨后的超脫,有著在哪里都覺得“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超然曠達(dá)。葉嘉瑩先生在《唐宋詞十七講》中講到:“一個人是要在憂患艱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奔词固K軾已經(jīng)“雖老且窮”,但依舊“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蘇軾在人生最困難的時期——被貶黃州時寫下了最多浩氣滿懷的詩句。處境艱難、心中憂愁之時,他卻能泛舟赤壁之下,融己身于江水天地之中,盡享清風(fēng)白露,月色天光。恰是悠然曠達(dá),飄然出世,羽化而登仙,千里逍遙游。艱難困苦之時,他留下的卻是開闊博大之詩句,九死一生之后寫下高遠(yuǎn)豪邁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遭受貶謫之時,卻留下自信超曠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他背著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卻從未沉溺其中。即使貶官在外,依舊忠心為政,在密州救旱災(zāi),在徐州救水災(zāi)、修蘇堤。如同葉先生所說,他已然忘記了自己的得失利祿,在“成就更偉大的事業(yè)”。
鄉(xiāng)野田間,拾得人間清歡味,偷得浮生半日涼
為何蘇軾總是這樣地淡泊從容?被貶黃州,只能耕地為生,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躬耕釀酒,卻心自恬然。即使痛苦失意,依舊可以聽“細(xì)雨斜風(fēng)”,夜賞海棠;可以閑試春盤賞清香;更可以在黃州親煮東坡肉、在嶺南“日啖荔枝三百顆”、在惠州烤羊骨、在海南挖生蠔……歸園田居、人生逆旅何曾不是趣味?這正是“又得浮生一日涼”的好時機。隱世避俗,恰好了卻俗世車塵揚揚,得以徐步繞斜陽,品人間至味。清淡的歡愉,或許無法給人帶來極致的喜悅和激動,但正因為它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能真正詮釋人生至味——淡淡清歡。若無蘇軾的豪邁豁達(dá),哪里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脫達(dá)觀?若無蘇軾的寂靜無欲,哪里來“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的逸懷浩氣?若無蘇軾的細(xì)膩柔情、“韶秀清麗”,哪里來記掛故人故地的惆悵念舊?哪里來“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的委婉優(yōu)美?哪里來“人間有味是清歡”的閑適從容?蘇軾之可愛、可貴,正在于他挫折面前依舊微笑向暖,性格豪邁卻又有柔軟之處。在困境之中的淡泊從容,只因他是蘇軾。因為是蘇軾,才有遍歷世事后的“依然一笑作春溫”。
孤獨羈旅,笑人生癡狂,尋淡然本心
不論羈旅中風(fēng)餐露宿的孤寂,不管官場上潑來的桶桶污水,唯見蘇軾一箬笠、一蓑衣,煙雨朦朧中且歌且行、且行且吟。唯見蘇軾醉臥江邊,寄余生于江海;唯見蘇軾長笑亦輕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總是泰然自若地立著,以超脫之境看穿世間,笑官場、笑人生、笑自己白發(fā)蒼蒼。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的人?!闭前V狂如蘇軾,淡然如蘇軾,實為悲慨中詩,曠達(dá)中人。
一朝被貶,君臣如夢??彰摾?,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種種飄忽。此刻忘卻生前身后名,忘卻宦海浮浮沉沉;此刻舉酒酹江月,做“詩中圣哲”。也可躬耕東坡,品人間清歡,撫“筆底波瀾”。而人生如飛鴻踏雪,轉(zhuǎn)瞬即逝。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是為永恒。蘇子一夢,朗朗詩篇,愿得輕舟一葉,徜徉廣闊天地間。自此,思與境偕,羽化而登仙。飄然出世,亙古流芳。
【教師點評】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陳寶賢同學(xué)在讀葉嘉瑩先生的《唐宋詞十七講》中感悟東坡的一點浩然、幾縷清歡、幾分淡然,寫出了東坡遍歷世事后“依然一笑作春溫”的超曠。正如“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道盡了蘇子人生暮時面對生活的晴雨,內(nèi)心富足、精神豐滿而無畏無懼、超然曠達(dá)!閱讀此篇,豐富的蘇子、可愛的蘇子躍然紙上,頗有文味;同時文字之間的所思所悟,讓人感受到作者的澄澈心靈和思辨智慧。(指導(dǎo)教師:楊"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