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什么,應該就是徹底地走了。話是這么說,但臧克家也曾說過一句話:“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jīng)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p>
當我第一次看見這句話時,我就想:人都死了,怎么活?這句話是病句吧?如果是真的,那不就詐尸了嗎?后來,才知道死去的人留下的并不是他的肉體和靈魂,而是那些精神。它們會繼續(xù)活著,它們會活很久很久。
在2021年5月22日的那天,我們的“水稻之父”袁老離開了。袁隆平院士的這一生幾乎都在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為了全人類可以吃飽、吃好而努力著。
當我看到大批群眾,一邊追著袁老的靈車,一邊喊著“袁老您一路走好”時,我的腦子里先是惋惜,后來不知腦子里就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人死了,靈魂真的還會在嗎?沒有人知道,那現(xiàn)在說人死后還會有靈魂的人,他們又是怎么知道的?他們是在自我安慰嗎?同樣,也不會有人知道他們這個想法有什么依據(jù)。
我其實有認真思考過死亡這一件事,家里的老人總是會和我說,“別老提什么死、死、死,晦氣!”但不提,就可以不經(jīng)歷嗎?死亡本來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的事,就跟出生、高考、結婚一樣,都是人生的大事。
面對死亡,有些人是恐懼,但有些人卻懷著一種自由、解脫的心情來面對。我不知道當我快去世時,是怎樣的心情,是怎樣的感受。當然死亡有可能是措不及防的,有可能是突然之間人就沒了,來不及讓我們思考。
那些厭惡這個世界的人,會不會在最后幾秒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其實也挺美好的。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只是不停地去猜想:死后的世界是怎樣的?天堂、地獄?常常也只是閑聊時一個小小的話題,這些我都不怎么怕。
以前的我挺“期待”死亡,不是什么心理疾病,只是單純想去看看死后的世界會不會更加美麗。直到某天和朋友聊起這個問題時,朋友隨口的一句:“死了就是死了,怎么會有另一個世界,死了就什么都沒了?!蔽毅读艘幌?,也默默地點了點頭,附和了一下。死去就是什么都沒有了,那人們?yōu)槭裁催€要有什么天堂、地獄呢?大概是因為這個世界過于美好吧。所以,人們才會想象出一個更加奇幻的世界吧,不至于讓失去親友的人太過于難過。
現(xiàn)在想想,我的想法讓自己大吃一驚。我也開始恐懼死亡了,也許是這個美麗的世界和那些可愛的人們吧??謶炙劳?,我覺得其實也是一件好事??謶炙劳觯f明你大概已經(jīng)愛上這個世界,因為愛它,所以才會害怕失去。這說明我們是幸福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會不斷尋找愛我們的人,當然也會遇到愛我們的人。
在《尋夢環(huán)游記》里有一句臺詞是這樣的: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我曾不止一次幻想過自己的葬禮,連遺言都想過。當然,這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但我還想把自己想象的寫出來,年輕人就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我希望入葬的那一天是個陰天,沒有雨,但也沒有太陽,為什么呢?因為那樣會給他人制造麻煩。下雨要打傘,太陽又很曬,不太好。我的身邊不要放什么紙花,要放鮮花。要熱烈的鮮花,我可不希望死的時候還丑丑的。所有參加葬禮的人,都不要哭唧唧的。因為我真的不怎么喜歡別人在我面前哭,因為有人哭就要有人安慰。如果我死了,你在那兒哭,我還不得“爬”出來安慰你呀。這樣很累的!
遺書呢,我就寫一封信,告訴關系很好的親友:把我當成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游了;告訴不太熟的親友:雖然我知道我很有魅力,但不要過于思念我,因為我應該不會想你們了;告訴想追思悼念的親友:葬禮不需要搞得很隆重,只需要幫我做一件事——記住我,別忘記我。
【教師點評】不少的大人,都在極力避免和小孩講關于死亡的話題,殊不知,像作者這樣的小孩子對生死早已有自己的見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從“死亡是什么”的疑惑,到經(jīng)歷袁老的逝去,作者重新思考:“期待死亡”,對未知的好奇——“恐懼死亡”,對世界的愛戀——“直面死亡”,擬寫“遺書”,留下念想。尤其是“如果我死了,你在那哭,我還不得‘爬’出來安慰你呀。這樣很累的!”略帶戲謔的語氣說出似乎很凝重的話題,緊接著文末“記住我,別忘記我”。正好照應了題目“若我不在,生活還在”,這足見作者的釋然與對生命的熱愛,語盡而韻存。(指導老師:高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