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力,郁佳夢,劉 紅
(1.鹽城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2.南通市唐閘小學,江蘇 南通 226000)
陶行知認為必須將學生自治當作一件大事,因為它關系到共和國的未來。今日的學生,明日共和國的公民。共和國需要擁有自治能力的公民。培養(yǎng)擁有自治能力的公民只有通過民主的教育生活。因此,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中,學生自治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
“學生自治”既作為學校民主管理的方式,也作為一種學生學習自治的教育方式。所謂“學生自治”,按照陶行知的說法就是讓“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的手續(xù)”。依這個定義說來,學生自治從內涵上應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其一,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治理;其二,不是打消規(guī)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其三,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梢钥闯觯谔招兄男哪恐?,學生自治不僅僅是民主管理形式實踐之呼應,更將其視為一種教育活動手段之需求。(1)張治升:《試論陶行知學生自治思想》,《生活教育》2013年第12期,第15頁。
1.在團體生活中實現(xiàn)團體自治與個體自治
將全體公民素質的提高作為民主社會建立的根基的信念,一直是陶行知從事人民教育事業(yè)的動力。1927年,陶行知在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創(chuàng)辦伊始所作的演講中便宣稱:“政治與教育原是不能分離的,二者能同時并進,同時革新,國民革命才有基礎和成功的希望。”(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訂版,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頁。
陶行知認為,“學生自治”是學生在學校的監(jiān)督和引導下的一種有條件、有規(guī)范的自我治理。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團體生活”至關重要,也是學生融入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基礎。在開展學生自治工作的過程中,團體生活發(fā)揮著“引擎”的作用,為學生自治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秉持著這樣的理念,陶行知先后創(chuàng)辦了“新安旅行團”“育才學?!薄肮W團”和“曉莊師范學?!?。創(chuàng)新總是離不開傳統(tǒng)的基礎,學生自治亦然,需要團體生活來完成推動,把團體的生活和學生的自我管理整合起來。具體原則是:在團體活動中,學生群體享有相關問題的優(yōu)先處理權,如果無法解決,再由學校來輔導和指點。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道德是非觀,加強他們的綜合能力。
2.在自治的練習中學習自治
從學校方面來說,學生自治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組織起來,養(yǎng)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頁。。陶行知認為,“我們既要能自治的公民,又要能自治的學生,就不得不問問究竟如何可以養(yǎng)成這般公民學生。從學習的原則看起來,事怎樣做,就須怎樣學。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養(yǎng)成共和的人民,必須用自治的方法……只可拿自治的方法將他們陶熔出來”(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9頁。。通過在真實情境下自治的練習,學生獲得豐富的自治經(jīng)驗,正如其所指出的,“問題自決得越多,則經(jīng)驗越發(fā)豐富”(5)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頁。。
3.自治與責任相聯(lián)系
陶行知在其《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認為,真正的自治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責任義務……。(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9頁。責任是開展自治的關鍵,自治應該是自己負責的任務自己完成,而不是“人令我為”或者“人為我令”。站在學校的視角而言,即可理解成將多個有利條件供給學生,使其可以組織在一起,逐漸形成自我管理的相應能力。學生自治并非是使學生的行動完全不受約束,而是一起進行治理,一同設立規(guī)制并加以遵守,并非任其自由發(fā)展,并非與學校獨立,而是訓練自治的道理。(7)林瑞管:《陶行知學生自治思想在學校管理的應用》,《福建陶研》2016年第3期,第4頁。
陶行知學生自治思想凸顯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即服務于民主社會的建立與維護,倡導民主的教育生活,強調學生共同自治;倡導兒童解放,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輔助指導作用等。
1.以民主的教育生活為中心,強調學生共同自治
陶行知曾說過:“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8)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24頁。陶行知一直認為把民主的教育融合到德育實踐中是實現(xiàn)民主教育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理解陶行知先生的學生自治思想,必須將其放在民主的生活教育思想脈絡中。基于此,學生自治必須在真實的民主生活實踐中訓練學生個體自治和團體自治。從實踐來看,自治的個體也必須在團體的自治情境下才能形成和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中,倡導真實的教育生活務必是民主的教育生活,民主的教育生活,務必強調團體生活的民主經(jīng)驗,其中學生自治突出體現(xiàn)為學生共同自治。
現(xiàn)階段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均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在某些老師的思想中仍有殘余,學生處于被管理和被教導的地位。長期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中,會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遭到損害。當下提倡學生自治,可以避免兩種弊端,即“第一種是少數(shù)教職員在的時候,就規(guī)規(guī)矩矩,不在的時候,就肆行無忌;第二種是學生以為既有職員負責,我們何必多事,縱然看見同學為非,也只好嚴守中立”(9)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36頁。。
2.倡導兒童解放,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xiàn)代教育倡導兒童解放,陶行知倡導在六個方面解放兒童: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事物,讓孩子們善于觀察、敢于發(fā)現(xiàn);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能思考更多的事情,培養(yǎng)孩子們的發(fā)散性思維;解放學生的嘴,可以讓他們能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們敢于表達、學會表達;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能做不同的事情,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味真知;解放學生的時間,讓他們能有時間去了解更多的事物,讓孩子們充分探索、自由發(fā)現(xiàn);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在更多的地方去實踐,讓孩子們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而不僅限于課堂之中。(10)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3頁?;凇读蠼夥拧?,陶行知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造性,在20世紀初提出小先生制(1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638頁。,小先生在陶行知所開展的平民教育識字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強調教師的輔助指導作用
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譜系中,師生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圍繞著更高的價值相互調適。更高的價值包括真理、民主抑或自由、教化等。因此,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治,圍繞著培養(yǎng)民主社會未來公民的目的,完全融合到學校民主教育的實踐之中。在這樣的校園里面,不管是誰說出或者做出命令性、強制性、片面主觀性的言語或者行為都是不合適的。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知曉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以及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法做這件事情,其價值意義何在?,F(xiàn)代學校教育中,教師應擔起指導學生發(fā)展的重任,包括指導學生自治。當然,學校和社會應當為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條件,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會。
不同時代背景的研究者,對陶行知“學生自治”思想的理解存在差異,其相應的實踐旨趣必然迥異。為了更深刻地把握陶行知學生自治思想,回到陶行知真實的學生自治實踐,就變得非常必要。
在曉莊師范開辦的第一年中,鼓勵學生學做職員,“教務、文牘、會計、庶務等等都由學生擔任”(12)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1頁。。在發(fā)現(xiàn)問題以后,則采取個人負責、輪流學習的形式繼續(xù)指導學生自治。此后,陶行知總結出四條方針來指導學生自治:一是“自立與互助”,每個人要自立,還要清楚自己是一個人中人,因此要建立互助的人際關系;二是“平等與責任”,大家一律平等,共同守法和立法,同時還要履行相應的責任;三是“自由與紀律”,國民要正確處理好自由與紀律的關系;四是“大同與大不同”,使大不同的國民“各得其所”,“及時發(fā)榮滋長”,最后共臻和諧的大同之效。(13)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11頁。
陶行知在曉莊師范的組織管理上作了獨特實驗。曉莊師范學校除校長、第一院院長、第二院院長、指導員外,不設其他職員,實行師生集體治校民主管理,它的組織叫“鄉(xiāng)村教育先鋒團”。鄉(xiāng)村教育先鋒團由全校師生共同組成。校長就是團長,兩院院長是副團長,全校指導員組成指導部,有指導會議。全體學生選出總隊長1人。學生以4—8人為一隊,每隊選出隊長1人。由全體師生組成團務會議。從團長到團員,全體成員都受團規(guī)約束和團務會議的制約。團設肅紀部,執(zhí)行全團紀律。團長有指揮全團各種行動之權,每周舉行團務會議一次,為全團最高權力機構。學校經(jīng)濟公開,校務公開,發(fā)表意見自由,安排個人工作自由,但必須遵守各種公約,不得妨害集體生活秩序。如果有人違反公約,通過小組生活檢討會解決,重大問題在團務會議(全體大會)上評論。造成一種既有自由又有紀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集體生活秩序。(14)童富勇,胡國樞:《陶行知傳》,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頁。
育才學校在集體生活管理體系下,分設有“指導”和“自治”兩個部分,其中自治體系由學生組成,由學生自治會、校學生生活委員會、組學生生活委員會和學生自治小組四個部分組成,“全校學生在自治會主席及各干事的領導下,過有組織的集體生活……師生還共同擬定了學校獎懲辦法,維持集體生活的秩序”(15)陳善卿,張炳生,辛國俊:《生活德育論:陶行知德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頁。。
此外,為更好地開展集體生活和學生自治,育才學校成立學生自治會(16)程功群:《陶行知“社會即學?!钡乃枷肱c實踐及其現(xiàn)實意義》,《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第10頁。。學生自治會,設主席及文化、康樂、衛(wèi)生、勞動、服務5個干事。1940年自治會成立校生活委員會,設生活團正副團長及五個部:自我教育部、社會工作部、服務部、衛(wèi)生部、康樂部?!W生在自治會主席及各干事的領導下,過有組織的集體生活,組內的生活則由中隊長與中隊干事領導。為了健全民主生活,通過民主方式制定了獎懲辦法。但在方式方法上不采取簡單粗暴的做法,而是采取說服、談心、批評、表揚、介紹好的典型等方式。學生有了過失,一般均由自治會處理,教師不包辦;學生自治會不能解決的,才交給教師處理,以至訓導委員會或校長解決。(17)周洪宇:《陶行知與中國現(xiàn)代化》,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頁。
通過對陶行知“學生自治”相關實踐的呈現(xiàn),可以看出:學生自治是在團體自治之中,在學生自治的基礎上由整個團體或學校管理團隊對其指導或制約。學生自治的實現(xiàn),需要學校承認其擁有自治組織的權利,同時學校要指導學生制定相應的自治規(guī)則和明確一定的自治范圍。
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校或家庭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在這一空間內,學生的主體權利被承認和尊重,自主的主體意識被激發(fā),然后通過一定的自治教育,學生的自主能力得以發(fā)展。因此,通過賦予學生主體地位的自治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
團體共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團體規(guī)范的制定。對學生進行團體自治的教育,同樣要考慮團體規(guī)范的制定原則、程序和方法。學校應當支持學生們從班級實際情況出發(fā),讓全體學生參與制定班級相關制度,實現(xiàn)對班級的民主化的管理。班主任等德育老師可以采取讓大家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參與各項制度的制定,達成共識,共同遵守。
在育才學校,陶行知與學生共同制定了《育才學校之禮節(jié)與公約》《育才十二要》,并且學生自覺遵守。陶行知不僅要求學生遵守紀律,還要知道為什么要遵守它,并把它內化為自己的責任?!€指出,做學生的今天對自己不負責任,怎么能希望他將來能盡職呢?(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622頁。讓學生通過自己負責、共同自治可以達到增強學生自尊,培養(yǎng)學生自重、自立、自強的優(yōu)秀品行的目的,鍛煉學生提升自己、改造生活、謀求發(fā)展的能力,使其具有能夠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使其能夠真正地做到自律。(19)邵春燕:《“學生自治”思想在鄉(xiāng)村教育的有效實踐》,《內蒙古教育》2016年第32期,第4頁。正如陶行知所言,在團體中自治“一方面培養(yǎng)自動的力量,一方面培養(yǎng)自覺的紀律,一方面樹立宣導這力量及發(fā)揮這紀律有效而條理的機構,使他們向著有目的生活奔赴,如百川之朝?!?20)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439頁。。
學生自治的要點就是要通過組織一定的團體來實行,學生自治不是某幾個學生的自治,而是基于學生團體的自治。陶行知認為:想要能夠共同自治的公民就必須要擁有會自治的學生。在共同自治的過程中學生們會思考如何相互合作而又彼此約束,在管理的過程中大家有團體榮譽感,發(fā)揚團體精神。在一個團體中,如果每個成員都是為團體著想的,都是想要為團體爭光而不想為團體抹黑,那么這樣的團體一定是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必定在自治過程中發(fā)揚光大。
陶行知的學生自治思想與實踐,盡管非常強調以學校層面的學生會作為學生自治的核心組織,但是在當下需要強調以班級作為學生自治的基層組織。學生必須在最基本的團體生活中,練習團體治理和個體自治,提高自治能力和素質,而班級作為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也必須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自治教育和民主練習的功能。學生自治,不是對單個學生進行自治教育,也不是對單個學生群體(比如學生會)進行自治教育,而是對每一個學生個體和學生組織進行自治教育。這就要求,在學生當下最基本的團體和集體生活中開展自治練習和民主教育,提高每一個學生參與團體和集體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合作、學會競爭。
所有的自治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實施的。制度框架既是對自治主體自治權利的承認和肯定,也是對自治主體自治邊界的保護和限定。根據(jù)陶行知關于學生自治的論述,諸如“學生自治不是要對抗教師群體和學校管理,而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治練習和民主訓練”,因此,以班級作為學生自治的基層組織,當下有必要明確學生自治的范圍和方式。
1.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制定班級規(guī)章
學校應支持在班主任等教師指導下,鼓勵學生們在遵守學校紀律的前提下,從班級實際情況出發(fā),讓全體學生參與制定班級規(guī)章制度,實現(xiàn)對班級的民主化的管理。在制定過程中,班主任等德育老師可以通過分組,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按照民主程序參與制定班級學生團體生活的各項制度。班級制度產(chǎn)生后,要鼓勵并嚴格要求所有學生遵守規(guī)定,違反規(guī)定者要接受懲罰。只有這樣制定出的班規(guī),才能讓大家共同遵守,同時幫助學生在無形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自治意識。
2.實施班委競聘與班級常規(guī)崗位適時輪換
班干部作為教師的小幫手、溝通橋梁和調節(jié)者,他們的日常事務主要就是為同學們服務,承擔相應的班級公共事務管理職責。優(yōu)秀的班干部可以讓班級管理有序進行。為了調動班級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應該建立一種讓學生們心悅誠服并且樂于參與其中的用人機制,在班級要實行班委競爭聘任制度。實施班委競聘,首先由班主任對班級事務進行有效的界定并提供崗位,供學生登記與競爭。在聘用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班主任需要制定并明確“招聘”錄用標準,嚴格把關“招聘”錄用程序,共擔“招聘”錄用職責。(21)李志華:《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班級管理“學生自治”的行動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第16頁。
班委畢竟只是班級的少數(shù)學生,為了激活每一個班級成員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可以安排一些班級的常規(guī)崗位,并定期對崗位成員進行輪換。借助投入各種崗位工作的契機,學生可以從中獲得豐富多彩的個人經(jīng)驗,培養(yǎng)對于班級事務的處理和應對能力。常規(guī)崗位明確權利與責任,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投入班級組織運行的主動性,打造學生的獨立人格,并在這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責任意識。(22)李志華:《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班級管理“學生自治”的行動研究》,第18頁。
1.在家校合作中定期設置學生自治主題活動
在家長委員會中,學校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定期設置學生自主自理主題活動,同時邀請德育專家面向家長宣講涉及學生自治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從而提高家長指導孩子開展相關活動的意識和能力。在定期的主題活動中,也可以讓優(yōu)秀家長代表分享在家庭教育中發(fā)生的具有借鑒價值的相關小故事,或者提出目前存在的困惑,讓專家為他們解疑答惑。
2.家?;ネ▽W生在家在校自主管理情況
現(xiàn)在每個學校都擁有自己信息化的家?;悠脚_,借助這些平臺可以讓學校和家長每周定期推送孩子“學習自治”的情況,可以分享圖文并茂的孩子成長信息。班主任可以將優(yōu)秀的案例精選進班級或者學校進行宣傳表彰。對學生的自治教育應當圍繞他們的真實生活環(huán)境進行持續(xù)不斷的支持和引導,通過家校合作,可以實現(xiàn)延展學生自治空間的作用,從而夯實學生自治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