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栓林
(內蒙古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史研究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方程論》是梅文鼎早期重要著作之一,梅文鼎自稱該書“論成于壬子(1672年)之冬。寫而成秩,則甲寅(1674年)之夏”[1]65,并未寫明刊刻年代。長期以來,學界多認為此書刊刻于1687年,最早始于李儼《梅文鼎年譜》:“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五十五歲。是年李鼎徵刻梅文鼎《方程論》于泉州?!盵2]528李迪[3]431、郭世榮[4]27、郭金彬[5]325、童慶鈞[6]、劉楠[7]13等皆持此說。未注明《方程論》刊刻時間的,有梅榮照[8]144-158、嚴敦杰[9]、劉鈍[10]、高宏林[11]等。錢寶琮《梅勿庵先生年譜》記:“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先生五十五歲。是年先生至杭州,阮于岳付憲欲出資刻《方程論》,未遂殺青?!盵12]121這里“欲出資”刊刻而“未遂殺青”,錢氏在該《年譜》“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條補充說:“據此則李安卿刻《方程論》于泉州,當即在是年之后?!庇谑浅霈F問題:《方程論》究竟刊于何年?
在諸多梅文鼎的研究成果中,目前僅有商鴻逵在1932年《梅定九年譜》[13]和高峰《勿庵歷算書目校注》一書“方程論”條給出了《方程論》刊刻的時間,與本文觀點一致。然因體例所限,對于此前引起誤解的諸多原因未作深入分析考察。鑒于學界對此問題還未足夠重視,本文聊作補充論證,并對與《方程論》刊刻相關的梅文鼎學術交游作進一步探討。
清初,中國傳統(tǒng)數學典籍尚未大量發(fā)掘和整理。于是,梅文鼎在明代數學著作的基礎上,對照明末清初傳入的西方數學知識,寫成《方程論》。據李迪先生《中國算學書目匯編》,梅文鼎《方程論》有如下版本:1.李光地上谷刊本,2.李安卿泉州刻本,3.《梅氏叢書輯要》本,4.《梅氏歷算全書》本,5.《中西算學通》本[14]73。另外還有鵬翮堂刻《梅氏算法叢書》和《欽定四庫全書·歷算全書》本①。其中1、2、5目前未見所存刻本。
鵬翮堂刻《梅氏算法叢書》,收錄《方程論》六卷,卷首有李鼎徵、吳云、潘耒序各一篇。[15]146《梅氏歷算全書》有多種刊本,其中《梅勿庵歷算全書》全名《兼濟堂纂刻梅勿庵先生歷算全書》,為桐鄉(xiāng)魏荔彤雍正元年(1723年)刻本,此后雍正二年(1724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咸豐九年(1859年),以及同治、光緒年間補修本等皆用同一套書板刻成。日本早稻田大學藏和抄本《梅勿庵歷算全書》中所收《方程論》僅有卷一,無序和發(fā)凡,也無目錄?!端膸烊珪v算全書》中《方程論》無目錄?!睹肥蠀矔嬕分小斗匠陶摗氛那邦}“男以燕正謀甫學,孫瑴成循齋、玕成肩琳甫重校錄,曾孫鉁二如、鈁導和甫同校字”,且列有《方程論》目錄,并對卷五和卷六編排順序進行了調整。對此,梅瑴成解釋說,測量原在雜法之前,但測量非方程事,雖略具所兼,而非其粹,先君固已言之矣。故移置卷末。
《四庫全書·歷算全書》所收梅文鼎《方程論》中有一篇《余論》,梅文鼎在其中闡述了自己對數學分類的認識。他認為數學分為兩大類,即算術和量法:
此二者相需,不可偏廢。雖然,算術可以濟量法之窮,而量法不可以盡算術之變,何也?可量者,其可見也。天下之不可見者多矣,非算術何以御之?故量法有窮而算術不窮也。夫既量之而得其率矣,所量者一,欲知者百。西法之用比例,亦以算術佐量法也。然以例相比,非量法而有量法之理[1]66。
這段文字重點解釋了算術和量法的區(qū)別和內在聯系?!队嗾摗吩凇睹肥蠀矔嬕分形匆娛珍?。
《余論》中,梅文鼎對當時有關方程的數學著作的水平也做出評價:
今諸書所載方程法,殘缺錯亂,視盈朒尤甚。其所僅存,又多為后之不得其說者參以臆解,而其旨益晦,非古人舊也。使古之方程僅僅如此,何必別立一章,列于盈朒之后乎?然以好變古率如泰西,而不能變方程,勤于言算如泰西,而不能言方程,不能盡其用,不能正其沿誤。可見古人立法之深遠,而決不可易。向使習古法者盡見古人之書,又能如泰西家群萃州處,窮年累月研精覃思,以為之引伸而推廣,又豈止如斯而已乎?言之三嘆[1]66。
梅文鼎感嘆于清初古算典籍的散失和西法中方程內容的不足,這也正是梅文鼎如此重視方程研究的原因。梅文鼎指出,“方程正負同異減并之用,非勾股所能御,而能生比例”[1]66。對于算術里的最精之事方程,梅氏認為不可廢。他還闡發(fā)了對古代數學的認識和看法,附于《方程論·發(fā)凡》后,即《數學存古序》。這篇文字他處未見。
李光地上谷刻梅文鼎著作到底有哪幾種,是否包括《方程論》?據李清植《文貞公年譜》記: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公六十二歲。……延梅文鼎至署??虤v算書七種。公蒙賜《幾何原本》《算法原本》二書,雖經指授大意,未能盡通,乃延梅子至署,于公暇討論其說,因發(fā)其所著,為付梨棗。曰:《三角法舉要》《弧三角舉要》《筆算》《塹堵測量》《環(huán)中黍尺》《交食蒙求》②《歷學駢枝》。又使諸生從而受學,于是陳萬策、魏廷珍、王蘭生及冢子鐘倫,皆通歷算之學[16]724-725。
這里指出,李光地1703年在上谷所刻梅文鼎歷算書為七種,即《三角法舉要》《弧三角舉要》《筆算》《塹堵測量》《環(huán)中黍尺》《交食蒙求》《歷學駢枝》,并無《方程論》一書。
梅文鼎去世后,方苞(1668—1749)曾應梅瑴成之請作《梅征君墓表》,其中記梅文鼎“所著《歷算叢書》八十六種,《勿庵文集》若干卷,《筆記》若干卷。惟《平三角舉要》《弧三角舉要》《環(huán)中黍尺》《塹堵測量》《筆算》《歷學駢枝》《交食蒙求》七種,《歷學疑問》三卷,李文貞鋟版行于世”[17]169-170?!睹氛骶贡怼肪嗝肥想x世不太久,所記信息應較可靠。
那么“上谷刻書九種”的說法來自哪里?查閱資料,發(fā)現其主要來源有二:
其一,梅瑴成《增刪算法統(tǒng)宗》卷首記:
《籌算》七卷,宣城梅定九先生著??滴酢酢跄瓴汰^先刻于金陵。后江常鎮(zhèn)道魏公荔彤重刻于《歷算全書》內。《筆算》五卷,《平三角法》五卷,《弧三角法》五卷,《塹堵測量》二卷,《環(huán)中黍尺》五卷,《方程論》六卷,以上六種俱宣城梅先生著。安溪李文貞公并《歷學疑問》《歷學駢枝》《交食蒙求》,俱刻于上谷,板歸安溪。江常鎮(zhèn)道魏公重刻于《歷算全書》內[18]13。
其二,《梅氏叢書輯要》卷首,梅瑴成列《校閱助刻姓氏》中稱:
安溪相國李文貞公厚庵督學畿輔,??稓v學疑問》,進呈御覽,有恭紀刻于本卷。又巡撫直隸,??度欠ㄅe要》《環(huán)中黍尺》《塹堵測量》等九種書于上谷[19]目錄。
另外,在《榕村語錄續(xù)集》卷十六,李光地談及梅文鼎的九種書。原文如下:
梅定老客予家,見其無一刻暇,雖無事時掩戶一室中如伏氣,無非思歷算之事。算學中國竟絕,自定老作九種(籌算、筆算、度算、三角形、比例法、方程論、勾股測量、算法存古、幾何摘要),而古法竟可復還三代之舊,此間代奇人也。歷書有六十余本,不能刻。七十二家之歷,無不窮其源流而論之,可謂集大成者矣[20]122。
這里出現的“籌算、筆算、度算、三角形、比例法、方程論、勾股測量、算法存古、幾何摘要”,與《勿庵歷算書目》(以下簡稱《書目》)所記《中西算學通》初編九種算學書大致相當,但并未明確此九種算學書為上谷刻書?;蛟S李光地有刊刻打算,但沒有完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上谷刻書九種”的說法實際上出自梅瑴成。
《書目》共計收錄梅文鼎歷學書62種、算學書26種。其中,算學書均以《中西算學通序例》始,以下九種書為其初編所收。梅文鼎自擬次序為:《勿庵籌算》《勿庵筆算》《勿庵度算》《比例規(guī)解》《三角法舉要》《方程論》《幾何摘要》《勾股測量》《九數存古》。其中《勿庵籌算》一書最先由南京蔡璣先刊刻(1681年),其他幾種并未同時刻成。在清華大學圖書館新近發(fā)現了名為《中西算學通初集》的刻本,題名頁列其收錄的九種算書,依次為《籌算》《筆算》《度算》《方程論》《三角法》《比例算》《幾何摘要》《勾股測量》和《九數存古》??瘫緝热輧H有序(包括敘、序和自序)、凡例、目錄和跋(“書后”),并無所列算學書正文。很可能就是《書目》所錄的《中西算學通序例》。[6]717《筆算》一書,《書目》記“是書少參金鐵山先生刻于保定”,并非李光地刊刻?!度欠ㄅe要》標注“是書安溪公刻于保定。乙酉南巡,蒙恩召對,進呈御覽” ?!痘∪桥e要》《環(huán)中黍尺》《塹堵測量》明確標注“以上三書,并安溪相國刻于保定”。李光地于1705年“冬十一月,召拜文淵閣大學士,疏辭不許”[16]745。1706年“春正月,入閣辦事”[16]750。所以梅文鼎的此條記錄當在1706年之后。
根據方苞《梅征君墓表》和李清植《李文貞公年譜》的記錄,上谷刻書為七種,不包括《籌算》《方程論》兩書?!吧瞎瓤虝欧N”的說法極可能是混淆了梅文鼎《中西算學通》初編所收九種算學書和李氏上谷刻書七種(包括其門下金鐵山所刻)而導致的一種誤傳。
關于李光地《方程論》刻本的信息,來自李光地之孫李清植《文貞公年譜》記: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四十八歲。始見梅文鼎,聞歷算之學。
文鼎字定九……是時以訪南懷仁入都。公往事叩所學,遂與訂交。因得其所著《方程論》,為付刻閩中,板藏榕村精舍。公嘗推顧氏音韻,梅氏歷算,自漢以下專門未有也。[16]750
然而當年是否刻成,沒有下文。根據之后的諸多跡象,似并未刊刻。
關于“李安卿刻《方程論》于泉州”的說法,在文獻中出現較多。筆者結合相關資料,分析如下。
首先,梅文鼎《與潘稼堂書》,講到了《方程論》的刊刻情形:
三月秒竹垞南歸,舟過津門,枉存信宿,一函附候,不審已達記室否?自午夏奉手教及賜序文,即欲作書奉謝。忽忽遲至兩年,懶惰可笑。然感激向往積于心中,無日不神依左右也。
《方程論》近為安溪公介弟安卿孝廉攜刻閩中,藉光于皇甫之言大矣[21]274-275。
潘耒與梅文鼎結識于1686年。有《績學堂詩文抄》“奉答潘稼堂檢討兼送歸吳江二首”為證。[21]402此信中“午夏”即康熙庚午年(1690年),潘耒于此年為《方程論》作序。梅文鼎信中“忽忽遲至兩年”,由此可知,此信寫作時間在1692年。且本年三月末時梅文鼎在天津,曾托朱竹垞(即朱彝尊)捎信給潘耒。此信開篇即詢問是否收到前信。此信一為感謝潘耒賜序,另外與其交流王錫闡及薛鳳祚的歷學著作。提到《方程論》被李安卿攜刻閩中,但當時是否刻就沒有明言。
其次,康熙己卯(1699年)同里施彥恪所撰《征刻歷算全書啟》中稱:
……吾宣梅勿庵先生,江東世胄,宛水名家?!┪舡^先蔡子,首鋟《籌算》于白門,亦有冰叔征君,亟冠弁言于《通考》?!兑蓡枴啡?,見燕山節(jié)度之新刊。《方程》一編,得泉郡孝廉而廣布[22]啟1-3。
此啟中明確指出《歷學疑問》三卷為李光地所刻,《方程論》則是其弟泉州李安卿孝廉所刻,但未明確刊刻時間。
再次,梅文鼎《方程著論校刻緣起》(以下簡稱《??叹壠稹?是對《方程論》成書及傳抄和刊刻經過最為完整的記載。其中記載:
……歲壬子,拙荊見背,閉戶養(yǎng)疴,子以燕偶有所問,忽觸胸中之意,連類旁通,若千門之乍啟。亟取楮墨,次第錄之得書六卷。于是二十年之疑,渙然冰釋。
《(方程)論》成后,冀得古書為征而不可得,不敢出以示人。惟亡友溫陵黃俞邰太史、桐城方位伯廣文、豫章王若先明府、金陵蔡璣先上舍,曾抄副墨,而昆山徐揚貢明府、欈李曹秋岳侍郎、姚江黃梨洲征君,頗加鑒賞。厥后吳江潘稼堂太史尤深擊節(jié)。歲丁卯,薄游錢塘,同里阮于岳鴻臚付貲授梓,屬以理裝北上,未遂殺青。續(xù)遇無錫顧景范、北直劉紀莊二隱君,嘉禾徐敬可先輩、朱竹垞供奉、淮南閻百詩、寧波萬季野兩征士于京師,并蒙印可。又得中州孔林宗學博、杜端甫孝廉、錢塘袁惠子文學,共相質正。謬辱安溪李大中丞厚庵先生下詢歷算,命之論撰以質同人。獲與介弟安卿孝廉晨夕酬對,承其謬賞茲編,錄副以歸。手校剞劂,視余稿本倍覺清明。向使湖上匆劇雕板,反不能如是之精良矣。感書成之非偶,驚歲月之易流,而良朋好我之殷,受益弘多,更仆難數[19]2a-2b。
雖然其中時間信息較少,但線索清晰。一為《方程論》創(chuàng)作開始時間“壬子”(1672年),一為首次刊刻未遂時間“丁卯”(1687年)。文中稱李光地為“李大中丞”,說明寫此《校刻緣起》時李光地尚未拜相。文中稱李鼎徵為“孝廉”,并特別表彰了李鼎徵對《方程論》一書之作用,謄寫副本,校訂頗多。文末“向使湖上匆劇雕板,反不能如是之精良矣”表明,當年在杭州時阮于岳并未刻成《方程論》,且慶幸經過多年后得學者傳閱相質,梅文鼎自己對此書定本也十分滿意。筆者推斷,這篇《校刻緣起》很可能是專為李鼎徵刻本所作。
第四,《書目》中指出《方程論》為初編之第六書。初編即《中西算學通初集》。前已述及。文中括號小字部分說明了刊刻情況:
初,稼堂賞余此書,阮副憲于岳為付刻資而余未及為。嘉魚明府李安卿鼎徵乃刻于泉州。彼教人或見李序言西法不知有方程,憤然而爭。不知西術有借衰互征而無盈朒方程?!锻乃阒浮肺磭L自諱,李序蓋有所本耳[22]30。
這段文字對李鼎徵的稱謂有所變化,從“孝廉”改稱“嘉魚明府”。據此可推斷此提要寫作時間在李鼎徵出任嘉魚縣令后。文中明確了《方程論》乃李鼎徵刻于泉州。但遺憾的是沒有明確刊刻時間。
第五,杭世駿《道古堂文集》第三十一卷記:
李鼎徵,字安卿,文貞公(李光地)次弟,舉人,嘉魚令。為梅氏刻《方程論》于泉州?!稁缀窝a編》成,手為謄寫[23]322。
杭世駿(1696—1772)的概括應來源于梅文鼎《勿庵歷算書目》?!稌俊分小皫缀窝a編”條有括號內小注:
書系稿本,李安卿手為謄清,將以付梓而屬。余病,李又赴任嘉魚,遂未獲相為重校[22]33。
綜觀上述資料,可以確定《方程論》的最早刻本出自李鼎徵,且在泉州刻就。那么李鼎徵是何時完成《方程論》刊刻的?
李鼎徵刻本之前,《方程論》已有抄本在友人間流傳。《??叹壠稹分刑峒啊斗匠陶摗烦蓵螅拔┩鲇褱亓挈S俞邰太史、桐城方位伯廣文、豫章王若先明府、金陵蔡璣先上舍,曾抄副墨”,讀過此書的人還包括潘耒、孔林宗、杜知耕等十多人。《方程論》作為梅文鼎對傳統(tǒng)數學的第一次系統(tǒng)論述,他自己很看重此書,所以對讀過和參與校定此書的人記憶深刻。
部分學者認為,李鼎徵刊刻梅文鼎《方程論》在先,經此一事梅文鼎與李光地結識[3]37。實際上,通讀《??叹壠稹?,發(fā)現梅文鼎對這段歷史以時間串聯敘事,其中與李光地相識在先(1689年),認識李安卿在后。據其所記,“歲丁卯(1687年)薄游錢塘,同里阮于岳鴻臚付資授梓,屬以理裝北上,未遂殺青”。另在《書目》中,“初稼堂(潘耒)賞余此書,阮副憲于岳為付刻資,而余未及焉。嘉魚明府李安卿鼎徵乃刻于泉州”。正是后人關聯并誤讀了這兩段文字,才有“1687年李鼎徵刻《方程論》于泉州”的錯誤說法。李鼎徵康熙乙酉(1705年)年以舉人任嘉魚縣令。任期五年[24]8,25。那么梅文鼎稱呼李鼎徵為嘉魚明府至早在1705年。梅文鼎《書目》關于《方程論》刊刻的表述,是一系列的歷史事件,而非同一時間發(fā)生的事情,對此段文字的解讀直接影響了對《方程論》刊刻時間的推斷。
《績學堂文抄》收錄梅文鼎給李安溪書信2封,給李安卿書信2封。李安溪即李光地。李安卿即李鼎徵,原名光墩③,號讱庵,為李光地次弟,官至戶部主事。判斷此四封信的寫作時間,是確定《方程論》刊刻時間的關鍵。茲引述書信部分內容如下:
寄李安溪先生書
老先生本身取人以教為治,既空群于冀野,遂敷澤于保釐,眷注由此加隆,實學自茲獲展,早晚大用天下,皆將為吾道稱慶。矧下邑腐儒,受知如某者哉!貴省山水之奇,企慕已久,然自分年衰道遠,非復此生所能到。今以方伯張公雅愛,攜之偕行……
入閩已將兩月,閑暇無事,擬補作《歷論》寄正。又去歲小兒書來,言拙著《方程》令弟已為授梓,心欲往晤一觀其書。然復聞諸位俱在都門,容詢確耗,或于荔枝將熟之候④,拿舟奉訪,以共商為學之事,為將來之圖,則生平大幸也。因寒族祠堂有某經手諸務,冬十一月將復旋里,故擬于未歸之先一圖良晤,面悉區(qū)區(qū),未必非天作之緣也[21]268-269。
寄李安卿孝廉書
辛年晤別,星躔九回。每憶春明邸第,道古析疑,依依如昨。自酉夏還山以后,此處承中丞公不棄,屢辱華翰,恨不能縮地相從。企想玄亭,真同蓬島。今以貴省藩臺相攜入閩,取道幔亭峰下,棹歌九曲,如將可聞。夢想不能到之境,而以白發(fā)頹齡翛然至止。事出意表,殊愜生平。蓋自理裝鼓楫,心已馳于君子之廬,而問途會城,猶有兼旬往返,又無從確知道駕在家與否,徒有神往。倘公務入省,萬乞相過以慰惄饑。衰年遠道,天假良會,不則后約不知何日矣。
拙著《歷論》已承中丞授梓,溝中之斷而文之青黃,鏤感何極!尚有欲補之篇,因循未報。此間頗多閑暇,或得乘此續(xù)成以請大教,則幸甚矣。又去歲小兒家信,言門下業(yè)將《方程》付刊,為之喜而不寐。倘剞劂已竟,望先賜十本。某初為此學,苦問津之無從,自矢異時或有所窺,必以公之同學,而真知篤好者,實堪其人。誠恐一旦身先朝露,則數十年苦心與之俱亡。故思我門下不置,此非徒感德之辭離索之懷也[21]269-270。
“辛年晤別,星躔九回”。辛年,指康熙辛未年(1691年),這是梅文鼎首次在李光地府設館講學之年。由此并結合信中內容,可判斷此信時間為1699年?!都睦畎蚕壬鷷分小胺讲畯埞焙汀凹睦畎睬湫⒘畷敝小百F省藩臺”為同一人,即張霖⑤。梅文鼎第一次在京師期間,曾往天津,教授張霖幼子張垣讀書[25]168-170。張任安徽布政使期間,梅文鼎與之亦有交往⑥。1699年,梅文鼎應張霖之邀入閩。
分析兩信內容,知是梅文鼎入閩近兩月時,分別寫信給李光地和李鼎徵。當時李氏兄弟皆在京師,因此未能得見。梅文鼎去信中主要談到了歷法研究和《方程論》刊刻。給李光地信中“擬補作《歷論》寄正”,給李鼎徵信中“拙著《歷論》已承中丞授梓……尚有欲補之篇,因循未報。此間頗多閑暇,或得乘此續(xù)成以請大教,則幸甚矣”。信中所說的《歷論》即《歷學疑問》⑦?!稌俊分袑Υ擞性敿氂涗洝?/p>
梅氏在兩信中均提及《方程論》的刊刻:
又去歲小兒書來,言拙著《方程》令弟已為授梓,心欲往晤一觀其書。(《寄李安溪先生書》)
又去歲小兒家信,言門下業(yè)將《方程》付刊,為之喜而不寐。倘剞劂已竟,望先賜十本。(《寄李安卿孝廉書》)
梅文鼎從家信中得知《方程論》在1698年付梓,迫切希望看到《方程論》的刻本?!犊儗W堂詩抄》卷四有《李安卿孝廉刻余〈方程論〉于安溪,古詩四章寄謝》(以下簡稱《寄謝》)?!犊儗W堂詩抄》卷四所收詩時間段從戊寅(1698年)至辛丑(1721年),且以年代標記?!都闹x》詩前所記時間為己卯即1699年。詩題稱李安卿為孝廉,則知刻書時李鼎徵的身份為孝廉。此詩恰好印證了《方程論》刻成的時間。摘錄如下:
方程備九數,而居算術終。亦如勾股義,絜矩道多通。末俗安俚近,臆解增其蒙。良書不可致,訂考將安從。寧知古九章,河洛為根宗。變化生擬議,雜傳歸中庸。殘編聊存存,所恃心理同。積疑破精思,悠然古義逢。前聞豈盡湮,淹雅多群公。賴君流布力,請益自斯洪。固陋或蒙矜,鑒茲求友衷。尚出奇秘藏,共證啟余聰[21]421-422。
梅文鼎對李鼎徵刊刻《方程論》感激有加?!犊儗W堂文抄》中收錄另外兩封信,一為《答李安溪先生書》,一為《再寄李安卿孝廉書》?!洞鹄畎蚕壬鷷分杏小胺钸`忽復十年,每憶疇昔追隨之樂,始信古人藉師友之切磋以成其德業(yè),良非虛語” 。以此來看,寫此信時距梅文鼎第一次離開京師已10年,梅文鼎第一次北上南歸在1693年,所以此信寫于1703年。同樣,《再寄李安卿孝廉書》中也有時間線索,“自違誨益,一紀有余”。一紀為十二年。李鼎徵于1691年離開京師,而1699年梅入閩時李又在京師,到1703年時,兩人已12年未見面。梅氏感嘆“友朋之聚散”,“未可預知”。此兩封信寫于梅氏應李光地之邀第二次北上前,主要告知李氏兄弟他的行程及近期歷算研究情況。其中,在給李鼎徵的信中,再一次提到了《方程論》刊刻一事,“己卯在貴省,過承雅愛,為梓《方程》”[21]271。可見,梅文鼎對《方程論》的刊刻非常重視。1687年阮于岳欲出資刊刻,但因梅文鼎有他事沒有刊刻成功。李鼎徵1698年始刻此書,距《方程論》書稿寫成已過了24年。所以梅文鼎有感而發(fā),“感書成之非偶,驚歲月之易流”。
《方程論》重在闡發(fā)古人之精意,在當時古算特別是宋元數學尚未復興的情況下,梅文鼎認為自己發(fā)現了古算的精髓:
方程于算術,猶勾股之于量法,皆其最精之事,不易明也。而算學無關進取,皆視為賈人胥吏之事而不屑從事[1]67。
方程于數,九之一也。何獨于方程乎?論曰:方程猶勾股也,數學之極致,故二以殿乎九。今之為數學,往往殫思勾股而略方程,不寧惟略,抑多沿誤,佹于闕矣。數九而闕其一,可以無論乎[1]64?
竊以方程算術,古人既特立一章于諸章之后,必有精理。而中西各書所載,皆未能慊然于懷,疑之殆將二紀[1]69。
諸如此類論述,皆在闡明“方程”的重要性,亦可見梅文鼎在《方程論》用功之深。
然而1674年《方程論》書稿寫成后,研讀者極少,“能寓目者不過數人,然未有發(fā)其蘊者”,有種知音難求的感慨?!斗匠陶摗房毯螅肺亩€請同里施彥恪撰寫《征刻歷算全書啟》,對所著歷算書的刊刻之事也提上了日程。此后與張潮通信中也提及刻書事宜[2]539。1701年,梅文鼎回復友人沈超遠對于方程的問題,對沈氏能“潛心細釋,有所論撰,能核諸書之誤”,梅氏感嘆“此學為不孤矣”[21]273。1703年給友人秦二南⑧的信中,梅文鼎仍不忘“附具《方程論》一部”[21]272,尋找學術知音??梢娖浜蟀肷鷮Α斗匠陶摗返闹匾暯z毫未減。
通過對《方程論》刊刻過程及《績學堂文抄》梅文鼎書信的重新解讀,可知《方程論》首次刊刻并非1687年,而是付梓于1698年,刻就于1699年。由李光地之次弟李鼎徵刻于泉州。此時距梅文鼎《方程論》初稿成書已過去25年?,F存《方程論》版本中,未發(fā)現李鼎徵刻本。據高峰《勿庵歷算書目校注》,日本藏《宣城梅氏算法叢書》鵬翮堂版刻于1736年。其中收《方程論》,并有李鼎徵作《刻方程論序》,所題時間“康熙己卯孟夏庚子朔”,即1699年4月。《方程論》刊出后,在當時的學者間并未得到廣泛重視,梅文鼎有種知音難求的感慨。梅文鼎認為“方程”與“勾股”是古算的兩個重要方面,分別為算術和量法中的最精深部分。然而,明末清初傳入的西方數學以幾何學為主,梅文鼎在會通中西方面所做的工作大多反映在以中算之勾股會通西方幾何學。對“方程”的真正重視,要等到清中期對傳統(tǒng)數學典籍的發(fā)掘和整理時才顯現出來。
在梅文鼎學術影響形成的過程中,《方程論》占有一席之地。圍繞《方程論》的刊刻,形成了梅文鼎的學術交游圈,包括黃虞稷、方中通、王若先、蔡璣先、徐揚貢、曹溶、黃宗羲、潘耒、阮于岳、顧祖禹、劉獻廷、徐善、朱彝尊、閻若璩、萬斯同、孔興泰、杜知耕、袁士龍、張潮等人,更有謄錄和刊刻此書的李鼎徵、研讀此書的沈超遠,以及梅氏以此書相贈的友人秦軒然。這些人中,既有藏書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家、地學家,也有通曉歷算的人士,在相互交流與切磋中,梅文鼎的學術影響日甚。
附記:感謝導師羅見今教授給本文提出的寶貴建議;感謝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高峰老師和潘澍原老師提供相關資料和建議。
注 釋:
① 筆者所見的四種梅氏叢書版本分別為:日本早稻田大學藏和抄本《梅勿庵歷算全書》、《梅氏算法叢書》鵬翮堂刻本、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文獻中心藏《梅氏叢書輯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歷算全書》。
② 《勿庵歷算書記》和《勿庵歷算書目》為同一書的兩種版本。關于《交食蒙求》,梅文鼎《勿庵歷算書記》載:“交食蒙求訂補二卷,內已刻日食一卷,月食一卷亦刻。交食蒙求附說二卷,已刻一卷。交食作圖法訂誤一卷,已刻入前卷內。求赤道宿度法一卷,今收入蒙求訂補,已刻?!?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95,子部·天文算法類28,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985-986頁,988頁)梅文鼎《勿庵歷算書目》載:“交食蒙求訂補二卷,內已刻日食一卷。交食蒙求附說二卷,已刻一卷。交食作圖法訂誤一卷,未注明刊刻情況。求赤道宿度法,原自為一卷,今收入蒙求訂補?!?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11-13頁)
③ (乾隆)《重修嘉魚縣志》中有李鼎徵小傳:李鼎徵,原名光墩,字讱齋,福建安溪人。大學士公光地之胞弟。由舉人來任。
④ 荔枝將熟之候,福建主產荔枝,名黑葉,荔枝成熟大約在六月中旬前后。
⑤ 張霖(1657—1713),字汝作,號魯庵,晚自號臥松老衲。其先撫寧人。父明宇,行鹽長蘆,遂家天津。張霖由歲貢遷官工部管繕司主事,歷官安徽布政使、福建布政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調云南布政使,后因事被李光地參奏而解職。
⑥ 《績學堂詩抄》中有康熙丙子(1696年)“次韻野桂和張魯庵使君”一詩。
⑦ 關于《歷學疑問》的刊刻和進呈,據《文貞公年譜》所記,1698年“十二月以后工部左侍郎,右副都御史,巡撫直隸”。1699年“冬,??堂肺亩λ稓v學疑問》”。1702年“冬十月,南巡迎駕,恭進《歷學疑問》”。1703年“夏四月,遷吏部尚書管理直隸巡撫事”。1705年11月,遷文淵閣大學士。參見(清)李清植《文貞公年譜》(卷下),1825年。關于李光地的任職,亦見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1560-1565頁。
⑧ 據韓琦先生和高峰先生所見,日本國立公文圖書館藏梅文鼎歷算書中有“秦二南軒然校”字樣,此秦二南即梅文鼎書信中的秦二南,為清初詩人秦道然同族弟。